

由长孙上大学想到的
文/曹春龙
长孙曹培蓥今年考上了大学,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我们家第一个真正的大学生。
虽然我的三个儿女也都进过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校门,但她们都是进的“电大”,由于分数不高,均未进过正规的大学校门。
我则更没有上大学的奢望。
一九七三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那个时期上大学要的名额极少,还得由上级给指标,村组织推荐,县和公社两级审核确定才能去。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时,我已结婚,与大学无缘。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是毛泽东思想教育,所以说我们的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地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深信不移,对社会主义制度深信不移!
毛泽东主席一生讲“公”,这个公包括公平、公正、公开、不搞特殊化等等、等等,正因为这样,才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与爱戴,正如叶剑英元帅所讲,我们这一帮人(指高层领导),都不是省油的,但在毛主席面前,都恭恭敬敬、规规矩矩(不是原话)。这说明毛泽东主席一生是公平公正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领袖。
那个时期,国家一穷二白,但人们的精神很好,不怕苦,不怕累。学校的课桌都是老师和学生们和泥壘起来的土台子,上面抹了一层白灰,学生们趴在上边学习觉得也很好。同学们白天上学和勤工俭学,晚上还推着小推车去补路,第二天社员们走在平坦的大道上都不知是谁修补的,甘做无名英雄。
一九七一年我考上了高中,一个班五十多个人,除女生外,分两个宿舍,每个宿舍容纳二十来人,都是通炕,一个炕上十来人,被子挨着被子。虽然条件苦一点,但大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很团结,也很快乐。
伙房分为两个,一个是教师灶,一个是学生灶,教师灶伙食稍好一点,一般不允许学生去吃教师灶,除非生病长灾,开个病假条,才可去教师灶吃一顿。
学生打饭分班级,挨班来,叫着哪班哪班去打,打粥用铁桶,打窝头用簸箩,我们喝的是玉米粥,吃的是玉米面、高粱面、红薯面窝头,有时候伙房的大师傅为了省劲便蒸“火轮”,这种叫火轮的主食,就是两手将面团一捧即成的面疙瘩,热着吃还可以,凉了吃起来硌牙,特别是红薯面的,又硬又难吃,但那个时候,大家都这样,谁也没怨言。
时过境迁,四五十年过去了,孙辈们上大学条件大不一样了。
学生宿舍分为八人间,六人间、四人间、两人间。住宿费分为四等,从八人间的每人两三千元一年到两人间近万元一年,差别大了。有钱的人家给孩子选个档次高、配置高的宿舍,困难家庭的孩子因交不起高昂的住宿费,则住个连空调也没有的八人间,真是市场经济了!!!
学生是受教育的,从小接受什么教育,脑海中就会有什么样的烙印!不说教育内容,单凭学校的这种“住宿等级制度”,就足以让已经形成自己世界观的大学生们对金钱有了足够的认识。
爱祖国、爱人民与“金钱”发生了碰撞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与“金钱”发生碰撞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当党和国家需要献出生命的时候与“金钱”发生了碰撞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回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的党和国家在大政方针上有缺失,把“金钱”的位置放的靠前了,放在了不该放的位置,至使某些(其实比例很大)党的各级干部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买官卖官,官商勾结,贪污受贿!甚至个别掌握国家核心机密的要员也被国外势力收买为“特务”!触目惊心!
好在这场疫情给我们的党敲响了警钟,中国人民要过上好日子还得要靠社会主义制度,要靠公有制!要靠毛泽东思想!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一代一代的抓下去,从教材到制度都要严格审查,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内容、制度都要去掉,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心灵里打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烙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雷锋式的好战士,王进喜式的好工人,陈永贵式的好农民。
不然,一切向钱看,国将不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