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东晋时期(公元399年),山西人法显从长安出发,赴天竺(今印、巴等国)取经求法,历尽艰险,历时15年,取得真经,于公元413年返回建康(今南京),为中国西行取经第一人。
此后,佛教在中国随着朝代的更替变迁时盛时衰,但已然与中国文化深度契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影响深远。在印刷术尚不发达时期,经文的传播主要靠手写,于是写经就成为佛教传播极为重要的方式。至北魏,书法上形成“写经体”,并逐渐形成以写经为职业的群体,称“经生”。更有修行者以写经作为修行的方式。
禅,即在静虑中觉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坛经》)——尘世虽然五光十色,能超越形相,不为所动,这就是“禅”;超越外部的形相时,心灵就保持了宁静,这就是“定”。有了禅定,就获得心灵的自由。有了这样的自由,就会进入创作的最佳境界。
写经,写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进入禅定的状态。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一般的书家写经,并不是一上手就可脱俗的。李叔同出家前,书画造诣已经很高了。出家后,号弘一法师,常以写佛经修行。他曾拿自己抄写的佛经给他的师父、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印光大师看,印光大师看后说:文人习气未脱。弘一法师听后忙请教如何是好?印光大师道:唯有精诚。弘一法师听后顿悟。后来,他的书法惟秉持“精诚”二字,如闲云野鹤般的淡远与超逸,古拙中透露着绚烂至极的平淡、宁静与质朴,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是为化境。
大师尚且如此,我身居红尘,所书想必充满油烟味儿。正因如此,常以写经以求禅定,明心静志,以期笔墨所现,不至太过恶俗。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门外谈禅,不揣愚陋。拈花微笑,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