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棵树”:嘉峪关温热的血脉
文/陈思侠
在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无论是商贾僧侣,还是行者诗人,甚至割据诸侯,即或是被贬的王公大臣,面对巍巍雪山和浩瀚沙漠,都会深刻体味到绿色的珍贵。每一代戍边屯垦的官兵,或移民河西的人群,都努力在这片土地上寻找沙漠和绿洲的最大公约数,保证生态和谐。
河西走廊在西汉以前,乃至以后的时代更迭中,多为游牧之地,“逐水草而居”成了史册里最为鲜明的地域特征,以后今天作家有说“哪里有绿色,哪里才有人家”。在中国东方沙漠里,山谷、平川、荒原,每一抹绿色都显得弥足珍贵,新奇耀眼。
登临嘉峪关城,从伸出的马墙垛口向前望去,东部是高楼林立、大道通衢的一座现代化城市,而西北部,依旧是荒凉沉寂的平沙漠漠的戈壁,纵目所及,星星点点的骆驼刺、芨芨草,依旧在西风中啸叫。有一首古老的民歌: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嘉峪关市为酒泉绿洲西缘,这里同样属于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带,自然降水量年平均85.3毫米,蒸发量却达到了2149毫米!自然环境之严酷,生态状况之恶虐,于此可见。
60多年前的1958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在现今的嘉峪关市区成立了酒泉钢铁公司,围绕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酒泉市划出了一些乡镇,作为供给企业的粮油蔬菜基地。一座现代化工业旅游生态城市在戈壁荒滩中拔地而起,钢铁的巨塔、高耸的雄关可以见证,但是滋养着城市的,是祁连山清澈的泉流,是绿色的生态环境,它们让霓虹闪耀的都市在壮大中,有了温热的血脉,有了延续丝绸之路古道关隘的活跃脉搏。
嘉峪关市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其实就是一部创业史、奋斗史。一批又一批的酒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样的高尚品格自不言说。1952年初春,新中国第一代养路人来到了古老的雄关下,为了阻挡风沙对房屋和公路的侵害,职工和家属在简陋的道班工房前种下一排白杨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严酷的生长环境,饱经风雨沧桑,当年的白杨树只剩下了8棵,在一代代公路人的精心呵护下,这8棵白杨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八棵树”与沙漠戈壁的抗争,其顽强的生命力,昭示着播绿人不改的初心和使命,夯实了新家园的根基;“八棵树精神”是嘉峪关人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生动写照。
“从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阿克苏荒漠绿化这些案例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2017年12月18日,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嘉峪关市“八棵树精神”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引擎,在给予管市的城区和郊野,我们今天看到的,是集数十年绿化造林之功,建设的一道道集生态林、经济林、防风林相交的防风治沙“绿色长城”,昔日“漫卷狂风蚀春色,迷梦黄沙掩碧空”,变成“风拂杨柳千顷绿,水润桃杏万园红”的莽莽林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峪关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理解中央关于加快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精神,准确把握嘉峪关市改革重点、难点,科学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将生态文明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与城市发展、群众愿望相对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动、长期发力和永续发展,全面实现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青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工程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围绕建设生态宜居、“湖光山色、戈壁明珠”城市这一目标,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塑造自然美、生态美、协调美的城市风貌,先后建成迎宾湖公园、东湖公园、南湖公园、酒钢公园,以及以讨赖河生态园、飘带河景观带、明珠文化生态园为主体的“两湖一河”园林景观工程、森林公园、龙王潭遗址公园、中华孔雀苑等景观工程,规划多个生态保护区。
在车水马龙的酒嘉快速通道两侧,绿化带种植了紫叶矮樱、金叶榆、水蜡、爬地柏等色彩鲜明的观赏地被,再点缀造型油松、红叶李、海棠等观赏价值高的乔灌木,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色彩明快的绿化景观效果。昔日不过几个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如今已经扩展建成了防护林2600公顷、生态公益林2000公顷、封滩育草1600公顷,设立沙障200公顷,累计治理面积248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城市周边环境。
雄关远望,一座园林精品城市跃然而来,健康、舒适、自然又不乏文化气息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让今日嘉峪关市达到景为人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境界。
美哉,“八棵树”。
壮哉,“八棵树精神”。

作者简介:
陈思侠,甘肃作协会员、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见《诗刊》《星星诗刊》《飞天》等,出版《我指给你看酒泉的春天》《凿空》《酒泉百景》《飘移在酒泉的历史遗迹》等作品集多部,获得甘肃第八届敦煌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