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美食杨凌“第一香”
似花还似非花,玉盘珍馐不可比。
数碗旗花下肚,顿觉乾坤清又明。
酸酸辣辣是时间的味道、杨陵的味道。
旗花面,是在杨凌、武功地区流传的传统面食。因其碗上飘的佐料五颜六色、似花非花,又因所用的鸡蛋花、葱花、海带片等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样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故曰 “奇花面”,也叫“旗花面”或“七花面”。
旗花面是当地群众非常喜欢的一种面食,一般是用来招待贵客的。也是逢年过节,杨凌及其周边地区人们必做的面食。由于旗花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农家妇女将旗花面作为待客的“硬菜”,许多外地游客来到杨凌,都要品尝这道美食。
旗花面的制作特点十分突出,它以鸡汤味鲜、臊菜色艳、醋味喷香提神,黄色菜油浮汤一层,面条薄、光、筋,薄如纸,光而柔韧。 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讲究七个字,即:“汪、煎、清、稀、细、软、工”。
“汪”,是指油汪汪的汪,说的是汤要飘香;
“煎”,是指要热,不能是温吞吞的;
“清”,是指汤要清亮,不能混浊;
“稀”,是指汤要多,面要少;
“细”,是指操作的工艺考究,精工细做;
“软”,是指面片要软和,不能煮得过硬;
“工”,是指面上桌的造型要好看。
旗花面制作的每道工序都十分考究。
首先,熬汤。要选用老母鸡或柴火鸡大火烧开,文火焖制。熬出来的汤颜色清亮,鲜味浓郁。其次,做面。俗称“出叶子”。要选用上等麦子磨成的精粉,面要和硬一点,揉到一定程度,擀薄。讲究薄、筋、光。再下来,做臊子。要用鸡肉丝、海带丝、黄花丝、葱丝、姜丝等入锅炒。选上等菜油,不能加酱油。最后,调汤。汤要求老醋和胡椒出头,以酸提味。汤上漂浮红黄蛋皮和白色葱花,再把薄如蝉翼的蛋皮切成小菱形片,用针将大葱划破做成葱花,切成斜角状。把煮好的面条捞进碗内,顺碗边浇上熬制好的汤,金黄色的蛋皮和葱花便漂浮起来,远看碗里像一朵盛开的花,用筷子一挑,又像一面旗帜,这才有了“挑起如旗,放下是花”的美誉。
经过多年创新发展,旗花面杨陵美食“第一口”
旗花面制作的每道工序都十分考究。
经过多年创新发展,旗花面在制作流程、工艺上进行科学系统的量化,成为陕西省烹饪协会给旗花面做标准的探索者。
2016年6月20日,由杨凌小李旗花面庄李晓武申报的杨陵旗花面列入杨陵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杨凌饮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