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为拓荒者唱响的颂歌
——品读王晓瑜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
作者: 秋水伊人
作为莱芜散文作家、诗人、报告文学作家的王晓瑜,是我最熟悉的了!因为我俩同事,十几年来在同一校园,真的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尤其是几年前她的《杏坛拾穗》出版后,我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先睹为快的!
如果说她的《杏坛拾穗》在语言、文字、布局谋篇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杏坛拾穗》一出版就获得了当年的莱芜市社科联的三等奖)的话,那么她最近出版的洋洋二十多万字的报告文学新作《拓荒者的足迹》更是显示出了大气磅礴,相当厚重的功力了!正如本书序言作者许晨(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山东文学》社原社长)所说:“王晓瑜的作品《拓荒者的足迹》,融思想性、艺术性、纪实性、知识性等于一体,再现了韩金来个人从小到大、上学工作、成家立业、创办公司、绿化荒山、奉献社会及带领乡亲们团结拼搏脱贫致富的历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位志向远大又脚踏实地的英模典型,并通过他写出了山东金来集团领导班子全体员工及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的党政领导和南嵬石村父老乡们大力支持、众志成城的时代群像!这是一部写人记事的传记文学。是一部全面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华夏大地沧桑巨变的报告文学,是一部当下人们需要、能够给人带来思考与启迪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在这里许晨社长对王晓瑜的《拓荒者的足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如果说《杏坛拾穗》使王晓瑜老师很好的完成了从一个中学政治老师到散文作家的转变,那么《拓荒者的足迹》就奠定了王晓瑜在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方面的地位。随着《拓荒者的足迹》的完稿出版发行,王晓瑜的报告文学创作之路一发而不可收!紧接着她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地写了一连串的报告文学作品。比如抗日纪实文学《大刀壮歌》、中篇纪实文学《一树栗花秀忠魂》相继问世,而且篇篇精彩,异彩纷呈!
《拓荒者的足迹》一出版就获得了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特等奖。中篇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获山东省委宣传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文学征文优秀奖。同时,他的散文《瞻仰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有感》《寻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在《巍巍青山抗日丰碑》(中国诗联书画出版社出版)书中选登。散文《梦中的小石碾》获《大连文学》“文学梦”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她本人还撰写了莱芜市社会科学普及通俗读本《生活中的礼仪》。多篇作品在《时代文学》《齐鲁晚报》《七彩语文》《沃土》《齐鲁文学》《莱芜日报》《中国草根》《江北诗词》等报刊发表。几年下来,她总共发表教育论文、教育随笔、散文诗歌、歌词等一百二十多万字。为此王晓瑜本人也被吸收为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等,《江北诗词》协会会员,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协会副会长,济南市诚信协会副会长,《黄河文艺》杂志副主编等。
纵观《拓荒者的足迹》全书,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1、语言美,尤其是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的穿插使用,信手拈来,恰如其分,恰到好处。2、整本书满满的正能量。3、大量的宣传莱芜风土人情,地域地貌。4、全面的展现了当代劳模韩金来。
一、语言美是《拓荒者的足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马克思说:“语言是艺术的直接现实。” “语言是存在的寓所。”可见语言之于艺术至关重要。优美的语言在《拓荒者的足迹》整本书里随处可见。比如:本书开篇第一段:“美丽而雄伟的东岳泰山东麓,有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小城——莱芜市,史称“凤城”。她是作为建制县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不断丰满着羽翼,又像一位飞天神女妖娆多姿地舞动在齐鲁腹地。他姿态妩媚,头枕巍巍泰山,足登秀美沂蒙,手牵古老风韵泉城济南,目览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摘自《拓荒者的足迹》P1)。 这段文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美丽凤城,为后面人物出场埋下伏笔。地灵当然人杰。还有“春天晴朗暖和的日子,路边的柳树,山坡的白杨不知不觉仿佛一夜之间抽丝发芽,绿意盎然,桃树的枝头也偷偷地缀满了粉嘟嘟的花蕊,从远处看铁矿旁的青草也似乎鲜活靓丽起来,万物都苏醒舒展开来。”这简直是诗的语言。这段景物描写暗示着韩金来会从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跋涉前行。寻找自己生活的亮光。全书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充分展示了王晓瑜的语言功底。不仅如此,里面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也是俯拾皆是,恰到好处。另外还有许多方言土语也是信手拈来。
二、整本书满含正能量
王晓瑜在决定投入写作时通过深入了解和思考,概括韩金来的事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艰苦创业、真诚奉献、团结互助、不断进取、乐观向上,王晓瑜又分别对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资料详实的阐述,引人入胜,这五个方面无论从哪方面说都充满了正能量。韩金来在勤俭奋斗带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还致富不忘大家,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捐资助学,看望敬老院老人,关注贫困户等。并且每件事都坚持多年。
三、大量地宣传莱芜风土人情、地域地貌
通览《拓荒者的足迹》一书,几乎每个章节都有对莱芜风土人情、地域地貌的描写叙述。这是为了烘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是莱芜这片热土成就了齐鲁创业明星韩金来?文章开篇第一页“……莱芜,春秋为牟国及其齐赢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赢邑属于齐国,秦置赢县,故今称‘赢牟’大地。2600多年前的那场彪炳史册的‘长勺之战’即发生在此地,并留下了‘一鼓作气’的千古佳话。这里有始建于春秋时期世界最古老的齐长城比秦长城早近500年。据专家考证,莱芜还是秦始皇祖先赢姓的诞生地……”再看本书189页,“……龙山风景区森林覆盖面积达90%以上,各种花草药材有100余科500多种,被成为‘天然氧吧’。龙山景区林木茂盛,溪水淙淙,奇花异草俯拾皆是;百米大峡谷,层泉叠瀑,白云缭绕,石趣天然,百鸟互鸣。当你置身龙山,能深刻体会到青烟袅袅的古朴乡情。在龙山小憩一天,或踏青、或垂钓、或采野菜、或徒步、或攀岩……俗世间自有桃源处……”书中这样的描写段落随处可见,并且运用的恰到好处,与全文描写韩金来生平事迹,创业过程的文字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从此可以看出王晓瑜在写作本书过程中是下足了功夫,做足了功课的!
四、全面地展现了当代劳模韩金来
《拓荒者的足迹》可以说是一本劳动模范韩金来的个人“百科全书”。本书从韩金来出生、学习经历、创业经历,勤劳致富后的帮学助学、回报社会等进行了全方位展现。也可以说是韩金来大半生的生活还原。从韩金来《初涉人世》《牧羊少年》《艰难中的跋涉》……王晓瑜历数了韩金来苦难的童年,艰辛的少年时代,艰苦的创业过程以及创业成功后回报社会的辉煌历程。我为什么又说这是一部个人“百科全书”式的报告文学著作?因为它几乎是还原了韩金来前半生的人生画面。你看:“……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众多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陌边,到处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人们常常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带着系着钩子的长杆,四处寻觅,希冀能够找到可以充饥的食物,甚至依靠挖野菜、捋榆树叶、刨草根、剥树皮艰难度日。”俨然一幅困难时期生活的画面!还有“……韩金来被饿得皮包骨头,朦胧记忆中那时哥哥姐姐们都是大脑袋、小细脖,目光呆滞,面黄肌瘦,身上骨瘦如柴,凸出肋骨像搓衣板似的,喘气呼嗒呼嗒地没有力气,苦难的岁月给幼小的韩金来留下了人生中深刻而又心酸的一段记忆。”书中像这样的描写比比皆是,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晓瑜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集中体现。
还有对韩金来放羊部分的描述,王晓瑜增加了对放羊技巧的阐述。韩金来回头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时回忆说:“不论是狂风暴雨,还是严寒酷暑,不论是多么干渴饥饿,还是多么疲惫不堪,都得奔跑着放羊,那种苦只有放羊人自己体会得到。夏天放羊一遇到黑云压山而来,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得天气,刹那间黄昏在白天降临,倾盆大雨铺天而降,人成了水人,羊成了水羊,但还必须把羊都带到安全地带。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入不敷出,天冷了仍穿着单衣。放羊跑路多,几乎几天就穿坏一双鞋。母亲简直做不上我穿的,缝缝补补继续穿,鞋子烂得实在不能穿了,只好赤脚放羊。”这一段文字,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描述得如此逼真。后面王晓瑜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养羊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恶补。
看着《拓荒者的足迹》二三四章,了解了韩金来在艰难中的跋涉,包括《在水利工地上》《在采铁矿区》《涉足建筑业》《学瓦工》《在吉山林场》《在腰关建筑公司》。还有在张店站稳脚跟《开辟市场》《创业的艰辛》《猪龙河里舞污龙》等。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韩金来都是苦干巧干促发展,比如《张店洪沟路面施工》《立交桥上胆气壮》等,他吃过了常人没有吃过的苦头。王晓瑜老师通过淋漓尽致的描写,让主人翁破茧而出,锻炼了他初步的企业家素质。
《拓荒者的足迹》是王晓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而成的。 她和丈夫经常是利用节假日与韩金来多次接触,亲自到他所在的家乡南嵬石村、他的公司、龙山景区等进行实地考察。经与其村民、公司职工详细座谈了解,查阅众多相关资料,在采访过程中,她常常被韩金来的事迹深深地震撼着、感染着、感动着。
全书字里行间还渗透着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的深刻理念。在写作过程中,她还关注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建设、工资分配的合理性问题、教育改革问题等。显示了她作为中学政治教师的政治敏感性。韩金来作为《拓荒者的足迹》的主人翁,他的成长史就是共和国成长的一个缩影,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去拼搏、去奋斗。
总之,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是一部写人记事的很好的作品,读者们可以从韩金来身上看到一个人、一个集团应该怎样生活、工作、创业,尤其是当事业做大做强成功以后,应该怎样来回报社会,造福桑梓和报效祖国。韩金来不愧是优秀共产党员、出色民营企业家、满怀爱心的“时代楷模”,不愧为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拓荒者的足迹》是一曲为拓荒者唱响的颂歌,很值得大家阅读和学习!

秋水伊人,原名亓玉玲,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教学之余喜欢唱歌、跳舞、旅行,更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原莱芜市作家协会会员,原莱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中国作家网》等各种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事迹收入《东方创业者》、《中华之魂》、《光辉岁月》、《山东教育报》等。出版个人散文专辑《秋水涓流》和评论集《许庆胜人品文品研究》。《秋水涓流》获原莱芜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诗评《文学创作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2018.第11届“毛泽东颂”诗歌朗诵会暨征稿评选活动中,荣获“第四届屈原.蔡丽双杯杰出诗歌评论家”。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