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之仲
文/吴琼
人们总是赋予一年四季不同的寓意,冬季阳退阴生,生气闭蓄,万物开始收藏。“秋收冬藏”,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冬季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选择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越冬。春季代表着希望,又一轮生命的新的开始,充满了勃勃生机。大多是暖暖的阳光,偶尔的风拂雨斜生命的声音在滋长,树枝间新透出嫩嫩的叶芽,点缀着经冬日洗礼的树干。远山灰蒙蒙的山野,几天以后便成了一片蓊郁的绿云。蔚蓝如洗的天际,尘埃早已落定,许多日来,忙于工作未涉足于郊野,偶得闲暇便去感受春的盎然,溪水欢快的歌唱,芳草铃兰的耳语。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表现为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而对于秋季,人们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每年一入了秋,人类的思绪和情感便有了万千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万千感慨。秋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蟋蟀或蝗虫,甲骨文中假借为“秋季”。 在中国的北方,蟋蟀一般在八月成虫,九月份十分活跃,算是秋天的代表性昆虫,而且“秋”字的读音也与蟋蟀的鸣叫声很相似,因此古人把蟋蟀鸣叫的季节叫做“秋”。从火,表示秋季收割后要烧荒以备播种。也有人认为,它像一只蝗虫,蝗虫也是经常活动于秋季的昆虫。在中国的历史上,蝗灾是收获前常常遇到的天然农业灾害。蝗虫有趋光性,所以每当蝗灾来临时农民们就燃起大火,让蝗虫自往投扑光亮而死,因此古文“秋”从火。由此可见,其造字本义应该是用火焚地以杀灭害虫。蝗虫活动于秋季,因此人们用蝗虫的形象代指秋季。从天文历法上说,秋是一年四季中夏后冬前的季节。谈到秋,大多数人的印象首先会是悲愁,秋天之后就是万物肃杀的冬天,所以它也暗含着“萧瑟”之义,古时与律令刑狱有关的事,也可称为“秋”。如刑部别称“秋曹”。
秋天又是个谷熟、收成之季,所以“秋”又被引申出收获、丰收之义。上古时期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所以“秋“又被引申为年代,经深层引申,它还可持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迄今为止经历了约5000个春秋。中国人的生活史就是春播秋收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每个事件都有其因果,古代学者认为事件的因都是人为的,相当于农夫的春播,而事件的果自然就相当于秋天的收获物了。所以,中国的史册可以命名为“《春秋》”。在中国秋季从立秋开始,到立冬结束。秋季的时候、自然景观最明显的变化在树木上面,红彤彤的枫叶和金灿灿的稻田,都是只有在秋天才能见到的美景。
在秋季,又有一个重要的日子——中秋,如果把秋天分为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这个日子恰处在秋天的中央,又叫做仲秋。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倏忽一季,秋已过半,花开花谢,一年将逝。我们在秋思中优雅的老去,在关于求的文字里深深沉醉。

简介:吴琼,女,1986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毕业于牡丹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与学友创办文学社,并出版报纸《镜泊学魂》,自2003年起开始在《蛟河市作文报》上发表散文、诗歌,吉林市诗词学会会员,现就职于蛟河市漂河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