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由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两代写成。司马氏父子的时代,距离春秋战国为时未远,还能看到当时的遗存史料,感受到当年遗绪,更重要的是,司马氏还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因此,《史记》的依据较为详实可靠。而且,《史记》是私人著作,非“御用”之作,不因皇上的好恶而曲笔。正因如此,《史记》在两汉时,被指责为对抗主流意识形态的“谤书”,以至于无人敢为之作注。在后来的流传中,也有所删补,但总体来说,《史记》仍可作信史来读。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位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也正是有了《后传》的基础,班固开始写《汉书》。
修国史毕竟非等闲之事,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臧否,必然涉及对当朝的评价,会有很多雷区忌讳。因此到了班固的时代,不允许个人编纂国史。班固在初写《汉书》时,就遭人举报,罪名即“私作国史”,因此被捕入狱,书稿被查抄。他的弟弟班超忙上书汉明帝,一再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最终是要颂扬汉德,并无毁谤朝廷之意。汉明帝聪明,觉得与其杀了他,不如为我所用。于是释放班固,并赐给丰厚钱财,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六百石,后转迁为郎。有了皇上奉禄,公职身份,班固的私人著作成了奉命文学。
身为朝廷命官的班固,要顺利地完成著作,当然要以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指导思想,那就是儒家思想。班固所处的汉代,儒学经过汉武帝与董仲舒的阉割改造,早已不是孔孟的本来面目,成了专制统治者的主流意识形态。班固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当然是以顺应时代潮流、弘扬主旋律为己任。他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更要命的,他还篡改《史记》的观点,在移用《史记》中的史料时,也根据所谓“正统”思想的指导加以增删改动,使《汉书》更加符合于本朝正统思想。
《汉书》开中国官修正史”之端,从此,本朝修前朝史成为惯例。同时,《汉书》也确立了皇权天定、交替有序的历史观念。此后的各朝国史,其终极目的,无一例外地都是借古喻今,为本朝统治的合法性背书。修史者作为御用文人,必然要为皇权效犬马之劳,站在本朝统治者立场说话,取舍剪裁,为己所用,甚至不择手段地随意杜撰,抹黑阉割。发展到极致,就有了“批林批孔批周公”这样的影射史学,有了“宋江是个投降派”这样的御用史学。这样的治史传统,使得史学扑朔迷离,难辨真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