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三千一百年前的事。
纣王任命西伯昌(姓姬,即周文王)、九侯、鄂侯为三公,辅助纣王处理朝政大事。
九侯的女儿姿色绝伦,被纣王纳入后宫。但她是个冷美人,不喜淫乐。纣王一怒之下,把她杀掉。这还不解气,九侯教女无方,把九侯也剁成肉酱。
这疯狂的行为,鄂侯实在看不过去。与纣王理论,争辩几句,也被纣王杀死,做成肉干。
两位重臣接连暴死,姬昌也不敢公开发表意见了,只是忍不住“窃叹”——偷偷叹息了一声。
这一声“窃叹”可要命了,因为可巧被另一大臣崇侯虎听见了。
崇侯虎是个政治觉悟甚高的人,姬昌的一声叹息,让他立刻绷紧了阶级斗争那根弦。他立刻觐见纣王,密报情况:“姬昌,作为大王的近臣,对于大王的英明决策,没有旗帜鲜明地表态拥护;对于九侯、鄂侯的可耻行为,没有进行深入的揭发批判,而是躲在一旁偷偷叹息。这说明什么?这是明显的不忠诚!联系他平时的表现:我们吃喝玩乐的时候,他却跑到基层调研,行善积德,还和其他诸侯搞在一起,这是什么用心?还不是市恩买好,换取诸侯的拥护。很多诸侯有什么矛盾都去找他解决了,这不是挑战大王您的权威吗?这样的人还能留在大王身边吗?”纣王一听,大吃一惊,竟有这等事?来呀,把姬昌给我抓起来。
于是,姬昌被囚禁在羑里。
身陷囹圄的姬昌很是郁闷:邪了门了,我小心翼翼,气儿也没吭啊!他做梦都想不到,他是没说什么,但不说也是一种态度,更何况他还有过一声“窃叹”。
看看,关键节点,表态很重要。表态不及时,不坚决,都有可能要命的。
被囚禁在小黑屋里的姬昌闲着无聊,就推演八卦,整理《易》。
但外面可有人坐不住了。那就是他的铁粉们。
姬昌有四个心腹铁粉:南宫适﹑散宜生﹑闳夭﹑太颠,姬昌经常和他们一起图谋振兴周国大业。姬昌被关押后,铁粉们急得火烧火燎,他们知道,纣王喜怒无常,随时可能要了姬昌的命,被囚禁的姬昌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姬昌若有好歹,振兴周国的大业不就黄了。于是他们有钱的出钱,有关系的找关系。他们知道纣王贪财好色爱玩儿,就重金购得有莘氏的美女,骊戎地区出产的红鬃白身、目如黄金的骏马,有熊国出产的三十六匹好马,还有其他一些珍奇宝物,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献给纣王,希望换取姬昌的自由。
这些宝物都是当时的天下奇珍,纣王见了,大喜过望,说:“哎呀呀,不就是想让我放姬昌嘛,这些东西有一样就够了,何况这么多呢!破费了破费了。那我就却之不恭了。来呀,放人放人!”不仅赦免了西伯,还赐给他弓箭斧钺,授予他兵权,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可以征讨邻近的诸侯。
纣王把玩着这些宝物,还是觉得过意不去,就追加姬昌一份“大礼”: “我说姬昌啊,我本来是一直把你当自己人的。都怪崇侯虎那家伙说你坏话,离间你我君臣啊!”
姬昌明白了,原来是崇侯虎作祟。好你个崇侯虎,平时表面上跟我称兄道弟的,背后使绊子,你等着。
获得自由的姬昌,并没有马上找崇侯虎算帐。他是谋大事的人,崇侯虎在他眼里不过是个小丑,收拾他是分分钟的事。他忙着励精图治,广泛联系诸侯,拢络人心,加速备战,很快羽翼丰满,便开始四处征伐,接连攻灭邘(今河南沁阳北)、密(今甘肃灵台)、黎(即“耆”,今山西省黎城县东北)等国,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的威胁,拓展了地盘。
稍稍稳定下来,扭回头收拾崇侯虎。
讨伐崇侯虎,不像攻打那些边远蛮族,这可是内战了,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响应,战前动员很重要。当然,不能讲崇侯虎当年打小报告害他的事,那是私仇,激发不起民愤。姬昌在动员报告中,从政治高度,从孝、仁、义、礼等方面,历数崇侯虎多项罪名:“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等等。这样,崇侯虎就由姬昌的对头,变成了人民公敌。为了百姓的利益,我不得不替天行道,举兵讨伐。于是,姬昌的军队呼应云集,义愤填膺,一举灭了崇侯虎,吞并了崇的封国,并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市)。
接着,姬昌带领周民继续开疆拓土,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公元前1050年,文王姬昌逝,其子姬发继位,号为武王。姬发继承父志,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发起牧野大战,进攻商纣行在朝歌,“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殷商大败,纣王在绝望中自焚于鹿台。
周取代了商,历史进入周武王时代。
对这一“以下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亚圣孟子说:纣,独夫也。诛独夫不算“弑”——“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者也。”确定了武王革命的合法性。
这就是《史记》记载的崇侯虎告密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