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留在那时的思绪
原创 侯万福 我的大学 2016-10-10
今年暑期,是在老家度过的。
回来的时日,思绪又在拨动着心炫,暑假前同学聚会的情景总是浮现在眼前。
人到了一定年龄,特别是进入老年,总爱怀旧,更爱叙旧。同学、朋友间,在一起聚一聚,聊聊天,叙叙旧,是件很高兴的事情。
在一起相聚,不单单是吃顿饭,喝杯小酒,而是人的物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的一种精神上享乐。小孩子们只知道有好吃的东西,有好玩的玩具就足够了。而人进入到一定年龄,特别是到了老年,精神上的满足就更为突出重要了。
精神方面的满足有很多,譬如:家人团聚、同学朋友相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还有读书、写作、习练书法、绘画、摄影、收藏、打球、品茶、聊天、游泳、骑行、旅游、唱歌、跳舞、下棋、玩牌、养花、遛狗等等,这些活动形式,我以为都属精神层面的范围之列。
在世间,人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外,精神方面的需求一刻也离不了。人总是要有点爱好,大千世界千姿百态,万般丰富。凝集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向每个人洞开。爱好,其实是享受一种不同程度的净化,是对新境界的追求。人不同于其它动物,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社会性,集中反映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上。
马克思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离不开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和联系。
在人生的辞典中,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在学校的那段日子。学校是一个人走出家庭后,第一次接触到的群体性公共文化单位。上学读书阶段,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时期,都是最值得细细咀嚼的。我每每想起那段光阴,则韵味悠长,有无穷的余味。
在时空的回望中,经常会在脑海里,时不时地蹦出“老师、同学”这样的词汇。旧时,称老师为先生,同学称同砚、同门、同窗。从小学最初的启蒙,到成年后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学习,老师的教诲,师生的情谊,每一件细小的往事都会时时记在心里。尊师爱生、同学友爱互助是传统美德,古时“程门立雪”就是一例。
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师生之谊,同学之情始终是清晰而深刻的。有篇微文里说的好:师生之谊是没有血缘的纯真友情。
2016年6月11日,是个难忘的日子。
这天,古镇小城上风和日丽,树绿了,花开了,蔚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
我们中学全年级108位同学,在这一天,从全国各地回到了故乡,来到了母校相聚。同学们见了面,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阔别四十多年了,一切皆变了。大街、小巷、道路、商铺、校园、还有那久久没见面的老师和同学,变得让人思索了半天,才回想起过去的模样。
我们毕业的时候,还是懵懂,少不更事的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脸上添了皱纹,两鬓染上了白发,都已到了花甲之年。
冬去暑来,有的几年、十几年、甚至有的一毕业就没见过面。见面后,同学们又是惊喜、又是兴奋、又是陌生、又是熟悉,同学们沉浸在无比激动的欢乐之中。
转眼40多年过去了,40多年后再来相聚,真是不易啊!我们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难忘的回忆。
回忆,蕴涵着种种的情感思绪,回忆,将成为恒久的记忆。岁月,使我们得到历炼,汗水和智慧,书写着我们人生的轨迹;岁月,像一首深情难忘的歌,旋律中的你、我、他﹙她﹚,今朝又重逢,母校来相聚。
我们这些50后出生的人,共和国经历的风风雨雨,都飘打在了我们的身上。那年那月的艰辛,那年那月的汗水,那年那月的奋斗,那年那月的努力,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在我们的步履中,留有深深的印迹。
岁月磨炼了我们,岁月铸就了我们,岁月考验了我们,岁月也告诉了我们。我们没有辜负时代、父母、母校和老师的期望,我们在岁月中,逐步成长起来。我们的岁月,母校和老师记着我们,我们也都记着母校和老师的培育。
往事并非如烟,往事是用来回忆的。
回想那段难忘的经历和同学之谊,就像一壶陈年老酒,那样浓烈,那样醇美。
我们见面时,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虽都已是花甲之人了,说起往事,还是那样童趣,说话还是那么随便,甚至还带有几份天真,说着说着不由的大笑起来。我们彼此都忘记了年龄,聚会又使我们年轻了一回,又把我们带回了那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激昂的岁月。
回忆的闸门打开了,思绪的潮水在奔流着。当记忆的风吹来时,便荡漾出无边的欢乐和温暖。
故乡情,师生情、同学情,是一种久恒的记忆。
一个人不管到哪里,回头一看,故乡小学、中学的纯真最有印迹。因为故乡是生命的起点,人的一生的成长与事业的发展,都是在乡土的基因上生长和发展起来的。
特别是中学时代,她是一个人思想品质和文化学养奠基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教室里、操场上、学工的车间里、乡下的田埂边、民兵战备排的集训中、文艺宣传的舞台上,在故乡的土地上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那时,我们虽然很年轻,但是我们很坚强、很自力、很刻苦、很用功、很努力。那年那月,造就了我们50后特有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我们这些50后的基本素质和内在品格。
老同学赵宜刃、刘丽萍、刘建三曾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追寻青春岁月的足迹》,文中深情地回顾了我们那年那月的不平凡经历。
经历,对于个体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经历,可以说是一种潜在的智慧,是奋斗中挫折、失败、成功的量的积累。
鲁迅先生说过:世间有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有时,无字之书比有字之书更重要。实践证明:有知识、有文化、有阅历、有经历,才能在必然中获得更大的自由。
我们佩带着“情聚沙中”的胸卡,欢快地相聚在一起。
我们向老师送上鲜花和美好祝福,同老师叙谈着上学时都没有谈过的话题;我们回到母校,在校史馆聆听老师讲述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我们在自娱自乐的文艺晚会上放声高歌、吹拉弹唱、翩翩起舞,施展着各自的才艺;我们来到鸡鸣山下,寻觅古驿站邮政发展的历史足迹;我们相互间频频举杯祝福,那实实在在的话语暖在心里;我们用镜头记录着难忘的欢声笑语,镜头上很难看出已是60多岁的痕迹。
2016年6月11日,是个难忘的日子。我们这些阔别40多年的老同学又相聚在了一起.
当我们凝视相聚时的合影,播放着聚会时的光盘,我们越发感到:我们曾经在一起,且行且珍惜。
不忘初心,不忘母校,不忘师生情谊,我们为师生的友谊干杯!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集《抱朴集》。

诵读者简介
玉华,河北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