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明新诗 | 关于云的12节诗
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在加重体验自我独处的过程,如何整理过往?如何期许未来?接踵而至的是如何直面自我身体无时无刻的相处。
昨日,陶身体在阿那亚的海边呈现了一次12个小时的艺术现场。在天与海的帷幕之下,舞者们缓慢地、持续地体验着12时的日出日落与时空循环,宏观天地,微观自我,在时空的经纬中感知世界,认知自我。
这次陶身体剧场的作品《12时》特意委约诗人翟永明为其创作诗歌“关于云的12节诗”。阿那亚海边的12位舞者从同样的地方来,向同样的地方去,永动的每一帧都构图成诗。

关于云的12节诗
1
初始的骚动
没有生命 只有存在
没有颜色 只有明暗关系
只有蠕动 蠕动
有形 无形
边缘清晰 模糊
浑圆背景下 来了
无形的白
无骨的白
无心的白
无人命名它 无人
它只存在
栖身于巨大的黑暗
2
一斧
云劈出天空
袒露的 紧闭的
活生生的
一分钟铁
一分钟水
一分钟土
一分钟木
3
整片天 贴满云
整片沉默
生下一堆黑星辰
他们轻轻滑动 滑向
大地轮廓
满山遍野 一颗星
向无数星移动
4
一个黑孩子 又一个
谁把你染黑?
谁把你吊起?
你打旋 迷失于风暴眼
风把你背起 又摔下
你失去重力 又被重力牵引
塑形你 摧毁你
化骨绵掌般的柔
推开有形 弥于无形
怎能抵挡亿兆目光 穿透
一个身影站起
另一个身影倒下
5
云在找
天的密码
从波光粼粼 到凉风习习
从密密补丁 到深深未知
6
从酣睡中醒来
一道光焰劈开天空
血色腥红 割开天地裂缝
黄昏已变色 伤口已然止血
层层红云倾倒舞台
天空的圆型剧场
释放不可测的能量
红云背后 是深邃
是黑暗 是无法企及
7
光
抓捕所有眼睛
有些 躲进昏暗
用身体吟唱
用四肢押韵
用手 模糊手的姿态
大地的喉咙
只生长 融化声音
8
目光进来了 穿过白色身体
思绪变白 微小毛孔抻开
巨刺式的舌尖 舔向天空
直至光刺破它 直至太阳驱散它
剥开它的皮肤
无尽的时间 谁来谁走
无形的光影 谁起谁浮
春夏秋冬的凝视 命名了它:
千载白云 亿万年悠悠
9
缠绕你身体的一团空气
贪玩、迷路、神思恍惚
没有方向 不问路途
太阳隐在身后
光如此丰饶 将白色吐露
10
丰腴的白 潺潺的白
视野所及的白
穿心而过 扑面而来
大朵喧哗的白 笑靥如初的白
任由天地的调色板涂抹
罩上青山绿水 葱笼
如卵白石 在水边蠕动
更远处的眼球 变焦 调距
那一切的寂静来自何处?
何人设计了它?
11
云勾勒天空
光勾勒云
人影勾勒大地
风正狂
月已黄
12
一朵来了
一朵去了
一朵铺上殷红
一朵印上靛青
一朵快似奔马
一朵静如水莲
低头腰如弓
垂手合眼 一团
像气球膨胀 坠落
身体如弦 蜿蜒
无穷的动作 当生当灭
无穷的光影 如水如烟
上下左右的凝视命名了你
白云千载 亿万年悠悠
无言
无言
无言

2018年,陶身体艺术总监陶冶与诗人翟永明曾就舞蹈与诗歌的关系进行过一次精彩的对谈。陶身体的舞蹈一直在试图打破艺术的边界,探寻个体、自然与生命的关系,从中找出不同维度的认知,通过旋转、弯曲、折叠来把身体发挥到极限,这种先锋实验性质的表达形式和诗人翟永明一直努力开拓、挖掘的诗歌密码有着相似之处: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以下文字摘自2018年陶冶、翟永明的现场对谈。
陶冶
我们看一个舞者跳舞的时候,不会看他的形状,看的是他流动的过程,然后再往根部看看他的脚,支撑他所有重力之间的摇摆、转换,再看他的连接整体,你可以进入他的身体,然后再看整体跟空间的衔接,一个舞者在舞台上能释放出各种经验的信号。
我经常想两个问题,第一,“我跳舞在表达什么?”第二,“舞台还有没有界限?”它否定了我对舞台的一种神圣认知,这个界限被打破以后,好像变得很广阔,一切变得很虚无,就好像意义没有了,你的定位就没有坐标了。
抽象艺术、独立创作,他们对观众是有要求的,要求你进入到自己的世界当中,进行提问或者是得到一种对话,或者是积累一些自己的经验,再去不断磨合,这都是要花时间,花精力,需要沉浸的。
我们身处在这个时代,抽身不了,也体验不了别的或者是所谓的下一个时代,我们面对的现状就是表达者的商业性或者是它的交换属性被加强,所以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激发兴趣,激发界限,激发人与人的距离。

翟永明:
可能我们并不是要去叙述什么东西,只对语言本身、形式本身产生兴趣。诗歌,跟舞蹈、音乐其实都是一样的,它抽象的部分,实际上是接近我们特别想要探索的那部分。只不过我们使用的手段不一样,舞者是用身体,诗人是用文字,这些都是材料,只是舞者使用的材料纯天然,有视觉效果,比较容易被理解,文字有时候不那么容易进入。
表达一种比较新的东西,肯定就有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人们有一个固定的审美模式。但是如果他能想一想:在这种不能接受的状态下,能够问自己一个“为什么”,他可能就会想要去了解它、接触它、接受它,这是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事情的方式。
这种抽象的、不能马上理解的东西,它的答案也是开放的,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寻找这个答案。每个人的答案很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比较有趣的部分。
“边界被打破了”可能是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艺术形态,边界都被打破了。比如说过去摄影师是一个很不得了的职业,但现在人人都是摄影师;可能艺术家还保留少部分技术方面的尊严,但实际上,除掉技艺部分,也可以人人都是艺术家。
因为边界打破,实际上人人都找到一个表达的方式,有时候,不需要训练就可以表达,比如抖音,也有很多观众喜欢这种表达,因为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没有成本,去观看也没有成本。这个时代就是各取所需,对于艺术家来讲,也就是找到需要你的那一小部分知音。
- End -
白夜是由诗人翟永明,艺术家何多苓与友人戴红创立于1998年的独立文化品牌。创立至今举办过无数的跨领域文化活动:中外诗歌朗诵会,艺术展览,电影放映,戏剧沙龙,音乐演出,翻译工作坊等,活动嘉宾均由来自巴西、美国、以色列、德国、斯洛文尼亚、英国、爱尔兰以及国内各地区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建筑师、电影人、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组成。
已出版的相关文集:《方寸白夜子疏狂》(2018年)、《以白夜为坐标》(翟永明著 中信出版社),拍摄有纪录片《白夜往事》。
──选自《白夜潭》2020.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