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诗词大会》里有一道选择题:“并刀如水,吴盐胜雪”是用来吃橙子的。
全诗为: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 周邦彦)
对于并刀,蒙曼的解释是:并州产的快刀。
蒙曼的解释,值得商榷。
并刀产于并州,这没错。而且,在唐宋时期,并刀名气很大,以至于很多诗词中都有用“并刀”: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唐 杜甫)
并刀翦叶,一枝晓露,绿鬓曾簪。(宋 吴文英)
闲愁翦不断,剩欲借并刀。(南宋 陆游)
一片飞花来去,并刀快、翦取晴纹。(宋 杨樵云)
乱叶蝉哀,寒汀鹭泊,离绪并刀难翦。(宋 陈允平)
清愁亦可剪,无处买并刀。(宋 陆游)
算空有并刀,难翦离愁千缕。(宋 姜夔)
纵并刀堪剪,还解剪离愁。(元 袁易)
从词义看,诗词中的“并刀”,多是用来“剪”愁的。那么,这到底是剪还是刀?
《辞海》解释:
并州剪:古时并州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也称“并刀”。
可见,虽然常称并刀,其实,指的是产于并州的剪刀。山西铁矿资源极为丰富,靠山吃山,自然就有发达的冶铁术,因此生产出名闻天下的剪刀,是很自然的事。并州剪刀以锋利著名,故浪漫的诗人就用它来剪世上最难断的东西——离愁。
橙子乃南方水果,我一般是剥开就吃。看周邦彦的词,傻了。原来我一直是错的?抑或是还有贵族吃法与平民吃法之分?我这个北方人不太懂。至于宋代人如何吃橙子,是要用刀还是用剪,为什么还用盐,更值得研究。但既然周邦彦词中说要用“并刀”,则应该是剪刀。
关于周邦彦这首《少年游》有一则故事。据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道君(宋徽宗)幸李师师(京都名妓)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方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并刀如水……直是少人行。’”
这就是《诗词大会》里那个选择题周邦彦《少年游》的背景故事。说的是周邦彦正在李师师的工作室与之温存,突然皇上宋徽宗驾到,周邦彦脱身不及,慌忙藏至床下。周邦彦确实文才了得,躲在床下也不闲着,他听徽宗拿出一颗江南刚进贡的橙子(就一颗?徽宗何其小气,也可见当时橙子珍贵),向李师师夸耀橙子的美味与难得。李师师则隆重地拿出并刀、吴盐,纤纤玉手为徽宗剥着橙子。屋内华丽的幄帐里青烟袅袅,二人相对,笙箫和鸣(徽宗文雅如此,为之一叹)。夜深了,徽宗起身向与师师告别,师师低声问道:你私自出宫,已经是三更时分,你到哪里入宿呢?外面寒风凛冽、路滑霜寒,出租车也没了,不如就别走了吧。如此行状,被周邦彦用他擅长的词来了个现场直播。如果那时有网络,当下就诞生网红三枚。
原来操并刀“纤手破新橙”的,不是别人,乃李师师也。李师师何人?汴京歌伎。那可不是普通歌伎:得皇上宋徽宗恩宠,受名士周邦彦垂青,还与小鲜肉燕青有染,多少文人雅士、公子王孙是她的粉丝,绝对是京城头牌。如果把这里的并刀解释为用以杀人防身的武器,显然荒谬了。以李师师的情调,怎么可能用一柄大刀来切橙子招待徽宗?太煞风景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