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凡名人,多喜欢编造种种异相,以证明生来即不同一般。据说蔡文姬的出生,就有异兆:其母夜梦一托钵僧赠她一颗兰花籽,因此怀孕生文姬。此种八卦传说,聊搏一笑耳。但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蔡文姬的家世非同一般,她可以算是正宗“文二代”:其父蔡邕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他在书法上首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他曾拒不出仕,精心治学。可是身处那样的乱世,一介书生,命何由己,在董卓之乱中,蔡邕因颇得董器重,被王允杀害。
蔡文姬生于这样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志向非凡。她以班昭为榜样,立志像父亲一样编撰书籍留名青史。她还通音律,六岁时即能听音辨弦,8岁时父亲将著名的焦尾琴传于她。蔡文姬的书法也造诣极高,其书得父亲真传。
蔡文姬这样一才女,却婚姻坎坷。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河东人卫仲道。卫仲道为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卫暠后裔,河东卫氏家族是自汉至两晋的名门望族,比较有名的有卫瓘、卫觊、卫玠、卫夫人等。其中卫夫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书法受钟繇影响,而钟繇的书法受教于蔡文姬,卫夫人又传书于王羲之。
卫仲道也是卫氏家族中有名的才子。蔡文姬十六岁时嫁入卫家,算是门当户对,又才情相映,两人恩恩爱爱,幸福美满。但可惜好景不长,婚后不到一年,卫仲道就因咯血不治而亡。卫仲道死后,公公婆婆认为蔡文姬克夫,加之文姬无儿无女,便对她百般刁难,文姬不堪其辱,离开了卫家。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董卓旧部叛乱,昏庸无能的汉献帝请匈奴出兵平乱。战乱之中,蔡文姬被掳至匈奴,作为战利品献给左贤王。
当时的山西是匈奴的天下,匈奴分五部,都盘踞在山西境内。其中左部居太原故兹氏县(今山西省汾阳东南),右部居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北部居新兴县(今山西省忻县),中部居大陵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蔡文姬并非被劫掠到大漠草原,她是被左贤王刘豹部所劫,其实就居住在今山西汾阳东南。但蔡文姬的身份绝不可能是什么王妃,她是以奴婢的身份生活在左贤王身边的,与左贤王生育二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与蔡邕私交甚好的曹操听说蔡文姬的处境后,立刻派屯田都尉董祀携金千两、白璧一双,赎回文姬。相传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即作于此背景下。
文姬归汉后,曹操作主将她配与董祀。虽然是组织安排的婚姻,好在当时董祀年方二十,小鲜肉一个,又精通史书音律,而蔡文姬已经30多岁,又饱经风尘。因此,这场婚姻对蔡文姬来说多少有些占便宜的意思。
可惜好景不长,婚后二年,董祀就获罪被判死刑。这可急坏了蔡文姬,便闯进曹操府中求情。
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听说蔡文姬来了,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来了,她可是才女,我花了重金赎回来的。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文姬踉跄前来,只见她蓬头跣足,一见曹操便叩头请罪,情感酸楚哀痛,宾客为之动容。曹操为其真情打动,但有些为难:“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文姬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果真是性情中人,当即派人快马飞奔赦免了董祀。
时值寒冬,蔡文姬冻得瑟瑟发抖,曹操即刻让人拿来头巾鞋子袜子给蔡文姬穿上,并端来热汤让她暖和身子。看蔡文姬渐渐平静下来,曹操问道:“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蔡文姬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蔡文姬说:“这不方便,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就可以写下。”于是蔡文姬凭记忆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
既救出丈夫,曹操又给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解决了工作问题,结局还算不错。
生于乱世,飘零若絮。而生于男权世界的乱世,即便像文姬这样的才女,其生存空间也是极为狭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