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锥子山位于洛宁县东北的东宋乡郭村,距县城15公里。东南有一不规则的三角形小山,传说它是隋炀帝杨广陵。站在陵尖,锦阳川尽收眼底。它的北面是汉峰岭,南面是牛角山,东是凤凰坡,西是圣水寺。
杨广陵在当地有三个名字,锥子山,香炉山和柏山。锥子山,因它下大上尖形如锥。香炉山,是当地圣水寺和尚尊称。柏山,是原来这里长满了柏树。据史载:圣水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年),当时规模宏大,和尚僧侣众多。每年三月三日起会,十里八乡赶会,人山人海,佛事兴盛。寺内半山中一井,水势极旺,不管多少人饮用水位不降。解放后寺庙被拆,圣水寺原有明洪武年间重修碑,对杨广陵有专门记载。明万历年重修碑又专门记载了杨广陵的迁葬过程,但碑均佚失。
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随着中华民族的强盛,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知识和史地知识的需要,对原来不认识的事物开始认识。仁寿四年七月(公元604年)杨坚去世,杨广继位做了皇帝。八月并州总管汉王杨琼率兵反杨广,被杨素平定。十一月,杨广从长安到达洛阳,并发布诏令要营建洛阳为东京。为设置关防,动员民兵数十万人挖壕沟,自龙门往东经长平,三川郡到临清关,渡河后经浚义,襄城直达上洛。
大业元年正月(公元605年)立肖妃为皇后,立晋王杨昭为皇太子。三月任命杨素为尚书令,三月命杨素和纳言杨达二将作大匠,宇文恺动工修建东京。各地商贾奉命迁徙洛阳达数万家,动员河南男女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导行谷水和洛水入黄河,再从板渚引黄河水入淮河。修造龙舟,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八月杨广乘坐龙舟发巡江都,文武官员舰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
对于隋炀帝杨广的死,很多史籍均有记载。大业十二年,杨广由洛阳到江都游乐,于义宁二年三月(公元618年)右屯卫将宇文化和武贲郎将司马德戡监门直阁裴虔通,将作少监宇文智及医生张恺等,令孤行达,杀杨广于江都宫温室,时年五十岁。

隋炀帝杨广死后究竟葬于何处,史记载也有几种。一是萧皇后和宫人“撤漆床板做小棺,殡于西院流珠堂”。后由江都太守陈棱改葬于江都城西吴公台下。第三种是唐平江南后,将隋炀帝陵又迁葬于雷塘。据考雷塘确有隋炀帝杨广墓,墓前有一石碑上刻“隋炀帝墓”。墓为清太子大傅阮元所修,由知府伊秉授撰文,墓冢不大共8米见方的土堆。第四种明嘉靖年间的《河南通志》陵墓篇中载:“隋炀帝在永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在《民国通志》(1913年)和民国十八年的《河南新志》均载:“炀帝迁葬永宁。”另外在《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张论“金门山赋”579页载“崤函隐,熊耳钩连,郁律淈泆”,“络绎蜿蜒,衔为凤翼之原。维西则阳屋文字之鼻祖,龟窝呈理数之渊源,长水浩淼,隋陵亘绵,高门嵯峨,鹈鹕篡严,东沟南折,高高下下,盘为三方之阪,方之上天之难。”在明朝就写到隋陵在永宁。这也是确凿文字记载。

翻开历史查阅,可知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被唐太宗李世民从江都迁葬于永宁锦阳川。查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可清楚看到,炀帝母亲独孤皇后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是亲姊妹,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宫妃,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是杨广的女儿,隋炀帝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因此李世民继位后,就将客死扬州江都的杨广迁葬回中原。葬于洛阳的永宁,并扩建了宏伟的圣水寺,来看护炀帝陵。
站在锥子山下,仰望蓝天,感怀甚多。杜阳河横贯此川,它发源于陕县,上名金水涧,大石涧,北溪水,又名金底涧,南流入洛。左郭村、马村,右磨沟,对面是方里,小宋,山上层层梯田,山下麦田果园遍布,川内名人多多。明代尚书宋礼,字大本,洪武年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使佥事,成祖继位,令置礼部事,以敏练擢礼部侍郎。永乐三年,(1404年)拜工部尚书。九年命开会通河及河域,复以采木入蜀,二十年卒于官。弘治中诏立祠,祀以南旺湖上。万历九年追谥康惠。雍正四年(1726年)加封宁漕公。清代挂印骁骑将军程福亮,怀远将军程忆,兵部武库司郎中程湛,知府程懋,程霖。现代师级干部程运祥,程满祥。本县吴中立,祁更民,全县四大班子领导全任过职。人称吴主席,祁主任。说明我们的锦阳川是一块宝地,人杰地灵,山川毓秀,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