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王维辋川 感受赤子信念
洛南爱故乡文学小组萧军
2020年9月27日,王维辋川别业遗址文化考察活动在蓝田县辋川镇举行。来自各地的王维文化崇拜者近30人参加活动。与会人员在蓝田县王维/四吕研究会会长、蓝田地方文化研究学者张效东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探访唐代大诗人王维《辋川集》中所写的二十景旧址。我和其他3位洛南文友应邀参加了活动的全过程,感觉不仅是一次难得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机会,而且也一次意义特别的感恩回访之旅——我县今年“8·6”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蓝田爱故乡文学小组曾发起爱心募捐,蓝田众多朋友解囊相救,亲邻高谊,没齿不忘!
“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辋川位于峣山与尤凤岭之间,是秦岭东段北麓的一条川道。川口位于峣山和篑山之间,称为“辋谷口”。源出秦岭北麓的辋河流经川道,从谷口两峰之间泻出而流入灞河。因为诸谷水汇流如车辋环辏,有车轮之状,故称辋水,而川亦因此而得名“辋川”。

蓝田辋川为唐代大诗人王维隐居之地。唐天宝初年,王维为远离污浊官场,举家搬迁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不少于14年。这期间,他生活在辋川,创作在辋川,安葬在辋川,辋川成为他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无疑是王维生命中“世外桃源”。
上午9时,大家齐聚闫家村广场,张效东会长安排大家做了简单自我介绍:文学、书画、教育界以及蓝田当地王维文化研究爱好者借此机会相互认识。国省作家协会会员王倚平、何慧娟,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晓峰、杨博,蓝田当地王维文化研究爱好者,蓝田职教中心专业教师李维,村干部陈保远,爱好者刘小霞,中国诗词大会青年选手陈丛健与母亲……
五湖四海客,一样朝圣心。接着,分发了《辋川集》诗页和第五期《蓝田文化研究》。期刊封面上,形神毕肖的辋口王维石立刻引发了烈关注,大家深深的被维妙维肖的自然造化和天造地设的鬼斧神工所震撼,不由得生发出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和探索欲望。
王维隐居于辋川别业时,常与诗友裴迪“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二人同咏辋川景致,各成五言诗20首,由王维辑成《辋川集》,并撰写序言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考察活动选择了这二十景中的几个重点景点。

第一站是辋川镇的闫家村。张效东老师带领大家在村口的桥边,娓娓道来——
“辋峪全长11公里,王维辋川别业就分布在20里辋河的左右岸,有三个集中点,分别是王维最早的居所孟城坳集中区;南边居住时间最长的故居白家坪附近;王维的诗友裴迪的居所。每个地方大概就有6到7个景点,今天重点考察白石滩、金屑泉、孟城坳、宫槐陌、文杏宫等景点。”
研究千古事,苦乐心自知。在闫家村村委会附近的桥头,张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自己考察白石滩的有趣过程。他在查阅了大量诗词文献基础上,依据王维《白石滩》诗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推断出白石滩所在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河流平缓,水边才有可能生长蒲草;第二,有较大面积的河滩;第三,河谷宽阔,两岸都有村落民居存在。
在对辋河全域作了多次详细考察之后,确定这个白石滩不可能存在于辋河的上游和中游,只有下游的闫家村这处完全符合以上三个条件。
闫家村村南不远处,正是欹湖的西北端缘。从这里到辋峪口前数百米河段,水流平缓,滩涂宽阔,加之村西有一条东西向沙沟的山洪冲刷,在河之西、村之北的扇形冲积区,形成了100多亩地大小的一片河滩,遍滩都是浩浩白石,即为白石滩。
金屑泉的寻找与确定同样充满传奇。依据裴迪《金屑泉》诗句“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推断出金屑泉距离裴迪小台不远,应在500米范围内。经过多次探访寻查,终于在已关闭多年的辋川水泥厂抽水塔旧址附近,找到了金屑泉。
随后,张老师引领大家来到水泥厂旧址,亲临金屑泉,体味王维赞誉该泉的诗句“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的“神泉”的“真容”……

第三站是裴迪小台。张老师也为大家介绍了推定过程。欹湖两头有两个小丘,即北垞和南垞。依据裴迪《辋川集·北垞》中“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诗句,推断出裴迪的家应该就在闫家村东南华子冈山脚下,欹湖北滨的土台上。再依据裴迪《鹿柴》诗句“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推断出鹿柴就在裴迪小台的斜对面,即辋河左岸的沟道里。
孟城坳是考察的第四站,也第二个景点集中区的核心。顺着一条陡峭的小路,大家跟着张老师来到了官上村坡上的临湖亭,在亭边稍憩,张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了“官上村”的变迁,他告诉大家这里就是王维诗中的孟城坳旧址。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年,王维购置了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居所,作为初到辋川的落脚地。今日之临湖亭上就镌刻着王维的诗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踏着一条曲折的村边小路,大家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返回村子,确认今日横贯官上村中间的东西走向宽约四米、长约1000米的村道即为昔日宫槐陌所在地,正如诗中所言“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接着,一行人来到了此行的第五站——王维故居。故居东侧的文杏馆旧址位于白家坪村东北向阳公司14号厂区内。昔日的鹿苑寺(王维故居)、王维墓均不见踪影,只留据传为王维手植的一棵银杏树矗立院中。
这株银杏树树高达20多米(不含修路垫土掩埋的部分树干),树径1.8米,树干3人才可合围。“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满树黄灿灿的银杏树叶正向世人诉说着上千年的沧桑。树下,临近辋水古河道的钓鱼台,见证着一代诗佛淡迫名利、寄情山水的胸襟与情怀。

张老师幽默风趣地说:“合影后,大家可以捡拾几个白果,回去自己可种,所得实生苗很珍稀啊,毕竟这棵银杏树的辈分很高哩。”
不觉年华逝,学界有盛名。在致力于王维研究的日子里,张效东老师除了率领团队确定辋川二十景,还根据自己查阅的大量文献,对王维的出生年份作出了合理推测,而且在考证王维墓葬所在处方面做出了大量学界高度认可的理论研讨和实地勘察工作。
虽然由于日程安排紧张,没有登临大家耳熟能详的鹿柴,但张老师的讲解也消除了大家的遗憾。
王维诗中的鹿柴在“哑呼岩沟”。张老师说:这条从古至今无人居住的沟道,沟口和沟顶端地形皆收缩成数米宽的隘口,如果在沟的上下口各置围栏,整个沟就像一个两头扎紧了的口袋,的确是养鹿的好地方。裴迪有诗云“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就是佐证。
最后,他又举王维的诗作原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引导大家仔细琢磨此诗的时空特点,就会发现诗境与哑呼岩沟的实况完全符合。哑呼岩沟沟道狭窄,路基和两边全是石径、石山,且陡壁峭立,虽说有溪水却没有建屋和耕种条件,故而才会“空山不见人”。而沟道顶端的哑呼岩高坪,地貌地质却与下边沟道俨然不同,不光天宽地阔,且全变成土山土地。这里有居民,也有在田里劳作的人,所以王维虽看不到沟道里的人,自然的“但闻人语响”。哑呼岩沟接近东西走向,午前,太阳可从沟口照射进来,但午时以后,阳光却被沟南边一排七八百米高的山头遮挡,直到傍晚,夕阳又从沟的西端口照射进来,于是就出现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独特景象。

经过考察,大家对王维《辋川集》中所书写的二十景有了比较真切的了解,也为张老师的坚持不懈、严谨求实的精神深深感动。
赏千年银杏,品百味人生。在“辋川人家”餐馆就餐后,大家参加了下午的“长安说”特别节目《隐逸王维·雅集辋川》网络直播现场。活动由马晶策划,文化学者,资深媒体人,提问力学院创始人李朵主持,嘉宾有南京十竹斋书画院院长卫江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黎荔,西咸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麻天阔,资深出版人、知名藏书家崔文川等,与张效东老师一起,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内容广泛、意趣盎然的对话漫谈。访谈中,李彦辉担任古琴伴奏,素业茶院西安分院的唐装少女煮茗奉茶。
围绕“隐逸王维·雅集辋川”,主持人与嘉宾开展了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力图探究王维的心路历程,发掘辋川的深厚底蕴。收看现场直播,的文友近7万人,引发强烈反响。
走进王维辋川,感受赤子信念。参加了考察和访谈,大家深深被张老师情系故土的赤子信念和严谨求实的学者风范所感染。大家纷纷感慨不虚此行,打算以张老师为楷模,在更多地关注、了解蓝田地域文化的同时,对家乡的人文历史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传扬。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我们将不断加强蓝田、洛南两地爱故乡文学小组的交流合作,努力借鉴学习蓝田文化研究会张效东会长和他的团队将地域文化研究与美丽乡村、文旅振兴深度融合的新探索,以文学创作助力洛南乡村振兴。

(本文参考了蓝田爱故乡文学小组马晓毅相关文章内容,特致友好谢忱)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教坛耕耘33年,绝不凑合;自发教研23年,成果丰硕;兼职文史13年,普遍认可。本职之外喜欢追光逐影、舞文弄墨,愿结识更多求真、尚善、向美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