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水利奠和丨潘安兴
很早就听说他在水库上做,长我二辈,叫“爷爷”才是。
他的父亲叫潘运祥,在1952年就是响噹噹的工人老大哥,是湖北省第二建筑公司第四工程处职工。
母亲在农村,儿女们多。过去叫“半边户”,劳动力少,年终结算,搞不好就“竖称杆子”,情况可想而知。
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作为家中的老大,过早的分担父母肩上的重担。在高小与初中阶段,每逢寒暑假,就来到父亲身边,在汉口罗家墩,即现在的古田一路一带,帮拖货的板车拉边纤。
开始,帮人拉一天一块钱。由于他特别卖力,又得窍,让掌车把的很顺手。上坡下坡,过坎跨沟,他都配合很协调,让车主满意,就给二块钱。当时父亲每月工资也只有33.6元,多少可观呀!
那些拖板车的人都说:还是“乡里伢”会做事,不约而同的找他。每次在3000多米的长坡上,奋力挣扎,忍着饥饿,烈日酷暑,寒风凛冽,大汗淋漓着来回。将所得悉数交给了父亲,贴补家用。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压缩城市人口,以缓解经济困难。他父亲响应号召,回到潘家湾从事农业生产。这一回,虽然减轻了母亲的劳动负担,却使家庭经济增加了拮据。
穷莫当老大。他除读书以外,每逢周末,节假日,早早赶回,帮助父母干农活,挣工分,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在他心中,有一个方向,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好不容易考上了黄陂三中,在当时能够上高中的,几乎是石破天惊。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没有颓废。为了节约一分钱,在学校几个人打伙在食堂蒸一大钵饭,自带腌菜,吃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借日光与月光温习功课。这种刻苦,丝毫不逊苏秦的悬梁刺股。
抱着一个梦想,再大的困难,也要念完高中,向更高冲刺。不屈地熬过了一千个日日夜夜,拿到了毕业证。
告别了学生时代,路该怎么走?摆在面前是一场严峻挑战。他与应届的学子们在苦苦思考,寻觅着就业渠道,不让书白读,这才是他的初衷。
恰好,黄陂一批国家水利工程进入后期建设。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水利配套工程全面铺开。似乎给了他们的机遇,看到了希望。

1963年,夏家寺水库8000米灌溉渠道开工。需开山凿洞,跨壑架渠,工程量也非常浩大,便成立了石工队,混凝土队。土石队主要由农业战线组成,混凝土队由城关公社负责组织实施。
有知情同学获得信息:混凝土队拟组建三个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队,分别是老一中学生中队、新一中学生中队、三中学生中队。其中新老一中学生中队各70人,三中学生中队50人。找到了就业的切入口,抱着试试报了名。
这一试,就迈进了黄陂水利事业。在当时的情况下,具有高中学历的青年不多,可以经过培训,进入角色。
刚刚入列,按标工计酬。每个标工一斤粮,八角钱。学生每干一天,0.8个标工,由中队统一结算。不久,又作了调整,每个标工一斤四两粮,一块钱。
施工流动性大,经常性转移场所,就近联系住宿。在当地农民家借寓,得搞好群众关系。当过学生会干部的他,还真有一套。闲暇之余,帮助房东砍柴、挑水、栽秧、割谷,干些农活,获得了当地社员的好评。
那时,一般单位,没有汽车。中队自己吃米买菜,建筑器材水泥、钢筋、木材,都要从县城拖到施工场所,有六十多里路。沿途崎岖,上坡过坎,坑洼不平的砂石路,跑一趟得一老天。辛苦劳累程度,自不言而喻。
特别能够吃苦耐劳,重活累活抢着干,又有组织能力。自然而然地成为领头人,推选为队长。
工程峻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一致认可。这批高中毕业生,经受了锻练,很多同学,转身为一个战线的同事,在一个系统内风雨同舟一生。
在夏家寺水库一年的实践,这批高中生,都吸收到水利事业。他被分配到水库财务股,负责横店钢材、木材、水泥的调度与管理,进入中层干部的行列。
从进入水利事业那天起,他就认识到干水利是个技术活,必须有硬功夫。在工作实践中,他潜心学习测量技术,施工要领。除在现场一线向专家学习、模索外,还从书本上学习理论,注意读专业教材,提高自己,上升为行家里手。
肯学肯钻,拿时间对付,终究会有所收获。二十年如一日,通过递次考试,市人事局、工程技术监局颁给证书。他先后获得了技术员、副工程师、工程师的职称。在同龄人中,算是努力学习、跟上时代潮流的人。
随走到哪里,结人缘是一个关键。在夏家寺水库,当时驻队,大队在路边。驻队干部轮流在社员家里吃饭,每人每餐得付社员半斤粮票,一角五分钱。还不能吃鸡蛋,超标准。否则,就要受到批评处分。他住在社员家里,象哥们一样絮家常,谈贴心话,不时帮助解决一些困难,赢得了信任。大队需要计划物资,也帮忙跑一下有关部门。
加强与周边社员的感情,也是水库工程的重要一环。很多工作要取得当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水库管理处还经常接社员看电影,送电影到大队放映。逢年过节,还组织水库员工,到生产队开展访贫问苦,看望军烈属家庭等活动,密切了周边群众的关系。
有时单位遇上一些纠结事情,领导就找那些与当地群众关系好的同志去协调,好说话,能够迅速沟通,迎刃而解。他这个生产股长便是最佳人选,到场能够让人信服,解决问题。
与父亲一样,他也当了若干年“半边户”。长期坚守在水库,以单位为家,是一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在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下,克己奉公是公职人员的品德。经过十几年的考核,到1977年,他终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先锋队的一员。而跟他一起进入这个行业的同学们,成为水利事业的“八大金刚”。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第四个年头,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组织上考虑到家庭的的实际问题,对工作作了适当调整。把他调到就近的院基寺担任所长。
初来乍到,院基寺水库周边湾子,还有不少与潘家湾沾亲带故。这样也好,可以走动走动,有么事,还可以找个抓手。
携家带口搬到这里,却有一个小插曲,饶有兴趣:第一天晚上,带来的十三只鸡,突然都不见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长轩岭派出所介入,在车站布控侦察,仍然然没有线索,好生蹊跷。
知情者提供了一条思路:周围中有几个“鼓上蚤”石迁类似人物,喜欢干这种勾当。找到他们的老大,“及时雨”,宋江从中斡旋,真相大白。便让他体面搭梯,说明吃了两个,晚上天黑,悄悄把十一只送回。第二天早晨,鸡的羽毛都沾满了露水。上演了梁山好汉,生动情节故事的现代版。
到了院基寺,熟人多了,亲戚近了。没事时到周围湾子转转聊聊,人际关系的网络也大了。这样做,主要是便于水库周围群众的配合,支持水库的建设工程。
农业体制改革初期,很多人舍不得丢田,就近做点活,两头都兼顾了,岂不是两全其美?水库在家口,总有些工程做,给他们提供了方便。
不成文的规定,搞好水库周边关系,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就近使用劳动力资源,成了首选。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以后,打破了集体劳动力机制,大小建筑工程队蜂起。
这些工程队,构成不同的核算单位。一个村就有三、四个建筑工程队。在工程发包时,分切蛋糕,往往有“吃肉”与“赚钱”与“亏本”的事,造成很多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他与水库党委一班人研究,形成统一意见,所有工程向联合体倾斜。同时,动员协商这些小型的工程队重新组合,做大做强,由涣散向集约化发展。几经周折,终于形成合力,过去的纠结不已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轰轰烈烈的时代,有有个民谣:“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作好表率,一个单位,才能令行禁止,雷厉风行。
在水库每逢夏秋,山洪暴发,防讯是头等大事。县乡党委政府领导,亲自督阵。水库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必须二十四小时在岗,严防死守,不能有丝毫松懈。

他长年累月都在水库,汛期更是日夜坚守巡逻,察看大坝。在高水位,长浸泡期间是否出现渗水、管涌、大坝摇恍的细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国家与人民的生活财产不受损失。
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战斗在防讯抗洪抢险一线,塑造了老水利默默奉献精神,坚韧不拔的形象,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
穿越两个时代沧桑,不同的荣誉与光彩,记录着人生的旅程。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份子、优秀共产党员,这些带着时代胎记的证书,证明在岗是努力与付出。一张纸的价值,更是一代人的精神风向标。
当领导的名不可占尽,利不可沾光。他很注意这些事情。尤其担任主职以后,做到“让”,荣誉让给别人,惠利让给别人。分福利房,退避三舍,让人服周。这样,在群众中才有威信。
家庭是一种文化香火。自己树立好形象,带动了后人。“水利世家”文脉传承,孙辈们都是三好学生。
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黄陂北部、西部的夏家寺、梅店、泥河、院基寺、矿山四大水库,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在黄陂的奠基之作。是一部大型的历史纪录片,展示了热火朝天的恢宏画面,黄陂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农业文明壮丽的华章。
而参加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者们,用自己的汗水书写着为子孙造福。水利建设的领导者、工作者们的光釆事业,我们不能忘记:“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一部《黄陂水利志》,让我们走进峥岁月,读懂苦难与辉煌,去开创未来。它也是一部红色经典,新中国《东方红》的序曲。更多的是水利工作者们的个人档案,耕耘的光釆形象。
赶上这趟车,很幸运。可遇不可求的机遇降临。将自己融入到黄陂水利建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人无悔!
(本文得到潘奠和、潘宏伟父子的支持帮助,提供相关资料,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