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第16篇美评,叫《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其发》。是评论秀彬的《故园叶落,小镇知秋》的美文的。我把它称之为《小镇四季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我还说:“在以后的某日,吕秀彬只要再写上一篇霰雪无垠的‘小镇之冬’,那《小镇四季奏鸣曲》的第四乐章就出来了”。不到半个月,吕老师献上了《小镇的冬》。吕老师告诉我:“这是去年写的。”但是去冬小镇,小镇今冬,“天同覆,地同载”,一样的“日月盈昃”,一样的“晨宿列张”,一样的“云腾致雨”,一样的“露结为霜”,时序、物候、风俗、人情一如既往,历久弥新,全赖吕律调阳。
《小镇的冬》是秀彬《四季奏鸣曲》的第四乐章。

奏鸣曲字汇源自拉丁文的xonare,意即发出声响。奏鸣曲之所以叫奏鸣曲,是指一切的乐器一起鸣响,而且包括四个乐章。
就题材而言,奏鸣者奏响的是时令节候,风土人情,思亲念友,文化遗存。散文美篇,路数悉同。
时令节候:作者已开宗明义——“入冬的小镇,像一位温婉的小家碧玉,静静地依偎着凤凰山南麓”,“像一叶叶舒展着的翠屏”;“善后河水如一束纨素,把小镇拥得紧紧的”。时至冬日,小镇无“北风卷地百草折”之虞,无“黯兮惨悴,风悲日曛”之状,“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的时日,也不多见,“总是脉动着岁月的温度,一如它毗邻的江南”。
风俗人情:“穿海州,吃板浦”,“小镇爱吃,也会吃”。四时八节,总有舌尖上的美味,飘香于寻常巷陌;黄大刀的阳春手擀面,吴大眼的时鲜豆丹、赵连好的特色凉粉,家家户户都会捣鼓的秘制香肠......断桥赏雪,顺带雪里红烧野生河鱼,不亦乐乎;如果再佐以煎凉粉、烧豆丹、插酥小烧饼、朱二虎狗肉冻,滴上些许汪恕有滴醋,棒极了,美极了。这场景,这氛围,“温温的绵绵的,一如小镇的冬天”。“沙平漫漫水涵空,路入千巖(yán)紫翠中”。“故穿庭院作飞花”,“碧玉琼瑶”“点点杨花”的雪已来去无踪。

文化遗存:“国清寺”,从佛教圣地到育人殿堂,从梵音佛诵到书声琅琅(文中“生”乃“声”之误),让小镇历史和文化的标杆,完成了她生命内核的嬗变。”它“慈祥地伫立于小镇大寺巷的深处,默默地把岁月的沧桑守望。”——这种“守望”的诗意阐释,无形中成就为美文的标杆。“生前落魄着、落寞着”,“仍把人性的温度,润泽于心底,发酵于墨香”的《镜花缘》才子李汝珍,“把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冲得七零八落”,让“女性人格独立的思想,如皂角初成,萌芽着新鲜与美丽。”——这是文化遗存的又一例。
思亲念友:好友相聚,朵颐美食;怀念国清寺,怀念李汝珍,皆属此例。
文章结尾的“北海门像一位负暄的老人,正懒洋洋地蹲踞在小镇的北方。”“负喧”:冬天受阳光曝晒取暖。这是为向君王敬献忠心的典实。所以北海门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麦田守望者,她是小镇时令节候、风土人情、思亲念友、文化遗存的见证者和守望者;是《小镇四季奏鸣曲》的聆听者、鉴赏者。你好,负暄的北门,你是”很有温度的小镇,很有温度的小镇人,很有温度小镇人的冬天”的守望者和守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