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燕地传说,史说雄安之一
文/任敬虎

关于雄安的著作、学术论文自雄安新区成立以后如雪片一样纷至而来。作为雄安的一份子,我觉得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关于雄安的传说、传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搜集整理,并呈现给大家,如有不当之处,您可以批评指正,也可以一笑置之。

第一章 古燕地传说
在大禹治水时期,现在雄安新区这片地方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名字,有易部落也是后来才有的。但是我们为了好行文表述,暂且称作“古燕地”。这个时期燕地百姓同样也遭受了洪水的侵袭。有一年,暴雨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山洪暴发,洪水淹没了村庄,人们赖以充饥的粮食也被洪水冲的无影无踪,人们万般无奈搬到了山顶上居住,每天只能以渔猎为生。转眼到了春天播种的季节,但人们找遍了所有能找的地方连一粒种子都没有找到。这时,大禹手下有一个名叫益的能人来到了燕地。益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一句成语“谦受益满招损”,说的就是他。这个益在尧舜时代就是一位正直纯良的大臣,辅佐国家发展畜牧业。益还精通各种鸟兽的语言,他便叫来一只麻雀和一只燕子,命它们去到很远的地方寻找种子。麻雀和燕子领命后就一起向南飞去。
一天,燕子和麻雀飞到了黄河边上,但见黄河浊浪滚滚,一望无际。麻雀胆怯了,他对燕子说:“燕子大哥,你看河水这么宽,我们飞得过去吗?即使我们飞过去,找到了种子也会累死,我不去了”。燕子没有理会麻雀,毅然决然就向黄河对岸飞过去了。麻雀也不敢往回飞,担心受到益的责罚。干脆就在黄河岸边呼呼大睡,过了很长时间麻雀醒了,忽然发现燕子嘴里叼了一个大谷穗飞回来了,刚落到岸上就累昏了。
麻雀大喜,他顾不上燕子的死活,叼起谷穗兴高采烈地往回飞。麻雀飞回古燕地见到了益,益很高兴地接过谷穗,把麻雀着实表扬了一番,又赏了它几个虫子吃。然后问起燕子,麻雀却说:“燕子把自己找到的谷穗吃掉了,它恐怕不敢回来了。” 在大家议论纷纷之际,燕子飞回来了。益和周围的人见燕子果然什么都没带回来,就纷纷指责燕子贪嘴误事,要制裁它。无论燕子怎么解释都没人相信,燕子急得眼泪都出来了。麻雀却在一旁煽风点火,污蔑燕子,还劝燕子低头认错。燕子沉默片刻,突然它猛地用嘴啄开了自己的嗉囊,鲜血流了出来,洁白的胸脯被染红了,而嗉囊里却是空的。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燕子的话才是真的,麻雀冒领了燕子的功劳。
益赶忙让人抢救燕子,当大家要责问麻雀时发现它早就跑的无影无踪了。从此燕子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允许它在屋檐下筑巢,和人们在一起生活。而麻雀也成了燕子的死敌,燕子知道了南方的温暖,于是每年冬天到来之际都要南迁,而麻雀却飞不过去。只能趁燕子南迁之际,占领燕子的窝避难、生儿育女。而燕子飞回来以后就毫不留情的把麻雀赶出来,将麻雀的子女叼出来摔死。当然这是后话,不管怎么说燕子和麻雀自此结了仇。益把这件事报告了禹,禹为表彰燕子的功绩,就把这一地命名为“燕”,并把“燕子”作为这个地方的图腾。现在人们看到,河北一带的燕子白色的胸脯上都有一块红色的印迹,据说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
这是在古燕地区广泛流传的一则神话故事,无独有偶,在《史记·殷本纪》中也记载了一个神话故事,说的也是“燕”名的由来。神话中说殷商的始祖名叫契,他母亲简狄是吃了玄鸟(燕子)的卵后而生契。契长大后被封在商这个地方,版图在今河南、河北、辽宁这片土地,历史上便把契活动的地区叫做“燕”。
历史上的燕地,就是指位于河北北部和辽宁西南部一带的广大地区。
人们通常所了解的燕国,多是战国时期的燕国,但整个燕国的历史比战国还要长得多。追本溯源,燕国始建于公元前1066年,周朝建立之时。从公元前1066年到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其历史长达844年。比周朝存在的时间还要长。东周灭亡后,燕国还存在了34年,因此司马迁说燕国是在姬姓诸侯中最后灭亡。《史记》中对燕国的记载,从燕王哙以前都很简略,之后才有比较详实的记载,重点记录了燕昭王励精图治,中兴燕国的事迹和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的详细情况。
任敬虎,河北雄安礼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历史文化学者。

金波,原名王金波,雄安任丘艺术联合会会长,白洋淀雄安之声朗诵艺术团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