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南唐后主李煜,大家第一印象想就是一位风流大才子。虽然在治国上欠缺一些帝王手段,但是仅仅是从诗词歌赋的创作来说,李煜担得起大词人这么一个称号。
李煜的诗词中表达最多的就是他的“愁”了,今天就来看看李煜最“神”的一首词,全诗中没有一个“愁”字,但是却是表达出了“愁”的最高境界。


李煜是南塘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孩子,在建隆二年其父李璟病逝,李煜被立为王。这个时期的南唐已经是四面环敌,李煜为了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开始向宋太祖示好陈臣。每日也是无心朝政,大摆酒席以便和群臣共乐。
宋太祖曾多次让人告知李煜北上觐见,但是由于李煜担心在路上受到刺杀,便次次回绝。这也给了宋太祖起兵南下的理由,面对宋太祖的精兵良将,李煜根本没有抵抗的资本。
于是,被宋太祖攻破城门,李煜也不得不出门投降,被宋太祖扣押在汴京,因李煜多次违抗宋太祖命令,还被宋太祖册封了一个违命侯的耻辱爵位。


成为阶下囚的李煜在此后诗词中也是多了几分亡国的“愁怨”,一边过着俘虏的生活,一边还向往着衣食无忧的过去。便写出下来这首《长相思·一重山》: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这一重重的山那么远,天那么高,烟云水气是又冷又寒,但是我的思念却像火焰一般的枫叶那样。菊花开了又谢,塞北的大雁在高空展翅向南飞去,可我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悠悠的明月照在了帘子上,帘子也随风飘飘然。
这首小令,《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在词调下题作“秋怨”。这“秋怨”,便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虽然通篇未曾出现“秋”、“怨”字眼,但仔细吟诵一遍,便会觉得“秋怨”二字确实最为简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


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那远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处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乡的路上呢,怀着这种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时地企足遥望,希望能够有所发现。可是,进入视野的除了重重叠叠的山岭峰峦外,还有的就是辽阔高远的青冥和天际处的迷离烟水了。
第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词的启发。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
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


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触景生情。
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怨恨尽可以怨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
这些想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起来了。“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铃》词写一对恋人分别后的意绪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含意正与此同。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
李煜词的语言锤炼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鲜明的体现,象“山远天高烟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丰富,立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耐人寻味。



喜欢骑行
儿子中学用过的那辆捷安特
成了我最爱的坐骑
身体弯成了弓
把头仰起来
我就能看到更远的前方
因为工作
不得不常常伏案
颈椎的炎症成了我最大的负担
把头仰起来
心中的那条小河便会流得更欢
沉于做梦
一如我在诗歌里寻觅
把头仰起来
我就能看到蓝天飘着的白云
以及那些在云朵里跳动的文字


于建宏,江苏省小学十大书香人物,江苏省诗教先进个人,盐城市全民阅读优秀志愿者,滨海县阅读公益推广大使,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滨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滨海县诗词协会理事,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兼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国诗人》《扬子晚报》《山东诗歌》《北极光》等报刊发表诗歌,诗作入选《2016江苏新诗年选
》《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2017》《2018中国微信诗歌年鉴》《<东部文学>2019年作品精选》等多部诗集,曾获“中国太湖风”优秀诗歌奖、滨海政府文艺奖等。诗观:用诗歌记录生活,用诗歌映照内心。不做无病呻吟,也不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