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稳结构奇,美景传不衰
――偃师高崖兴福寺
文/武秦生

庚子芒种,蓝天白云,杏黄麦熟,风清气新。登缑山瞻武皇太子升仙碑,赴伊洛观最早中国二里头遗址公园,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走遍偃师,骑行洛阳的目标已经相差不远,然近在身边的兴福寺,却熟视无睹,暗觉惭愧。今约好友重进高崖小学后院,围观兴福寺大殿,众说纷纭,思绪万千,顿生拙笔,集人口涎以记备忘矣。
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寺庙建造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之历史瑰宝,偃师兴福寺更是历史瑰宝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兴福寺位于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内北部一片隆起的台地上,座北面南,东西环沟,北面断崖下就是流水潺潺的伊河,前面就是具有五千年的古文化遗址高崖村。
据考证,兴福寺始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O9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位于兴福寺西北方的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位于兴福寺东南方的少林寺创造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兴福寺建造时间晚于白马寺近二千年,晚于少林寺一千五百多年。但是,白马寺是佛教祖庭主静,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祖庭则静中主动,兴福寺始建其由,是二寺僧人来往之驿站,因此兴福寺与白马寺和少林寺同宗冋源,又兼顾二寺之长。不但规模相仿,且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前几年,曾有少林寺僧人来此寻访,但是年代久远,时迁景非,无证明由。兴福寺总占地约有三百余亩,寺外尚有空地和菜地,寺院内古柏参天蔽日,森严穆静。寺院整体为三进式,结构规正严谨,最先进山门,因佛教寺庙多建山林僻静之处,故山门,也称三门,中间为空门,左右为无相门与无作门,进寺院大多走空门,有遁入空门之说。山门前面东西两侧各有石狮一尊,狮面眼睛正圆,阔口利齿,口含玉珠,威武雄壮,公狮脚踏绣球,母狮脚抚幼狮。山门上面两侧座落碑刻四方,高低不一,皆由赑屃托载。山门基础高出地平面丈二有余,有四根木柱顶着房檐,柱子下有石兽四尊,二嘲风位东西两侧柱子下方,嘲风是龙的第三子,喜好探险观望,多位于殿堂台角。二狴犴位中央左右柱子下方,狴犴是龙的第七子,形如虎,威风凛凛,一只狴犴的臀腰部俯卧一口小兽,憨态可掬且不被人们注意,这些神兽形似老虎,故有人称一景曰五虎把门。进去山门,一侧墙壁绘有文魁像,儒雅文质,慈目善面,手执毛笔,文曲星是也,另一侧绘有武魁像,怒目鬃须,凶神恶煞,手握利剑,钟馗是也。过了山门即可看到天王殿,殿内四大天王站立两侧,高大伟武,神气活现。及而是弥陀殿,弥勒佛共十八罗汉列位四周,造型迥异,栩栩如生。再及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兴福寺的主建筑,整个大殿全部采用木结构框架,歇山式单檐建筑,俗称硬立架墙倒屋不塌。殿内结构更称一绝,本来佛儒皆奉中庸之道,万物左右对称,然兴福寺大殿却大胆创新,设计出东梁西柱,东侧一挂大梁贯穿南北飞架殿堂,西侧无梁,则树一粗大立柱通达殿顶,横担前后木制构件,巧妙合理地分配了整体重力乘载,五百年来,大殿经历过七次大小地震,经历过无数的狂风暴雨和雷击电劈,整体架构却纹絲不动,安然无恙,充分展示了当时建造工匠的聪明材智和迎难进取的精神。
自从佛教传入中原,就与炎黄子孙崇拜龙的图腾龙文化揉合在一起,兴福寺大殿高高的正脊东西两端是螭吻,龙生九子,它是龙的第九子,平生喜呑,力大无比,可吞火焰魔恶,灭火消灾,镇宅驱邪。以防不职,误吞正脊,故喉插一剑,只留剑柄其外。垂脊和戗脊上的神兽多少,代表寺院建造的等级,北京太和殿垂脊上有十个神兽,兴福寺大殿上的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上均有神兽,现在的四条戗脊上有神兽,骑凤仙人,狮子,狻猊,龙,凤,狎鱼,螭吻,比常规的五脊六兽还多一兽,充分显示了当时兴福寺的等级地位。大殿的正脊为金黄色,顶部的琉璃瓦为墨绿色,中间有金黄色菱形图案,在阳光下闪现神圣的光芒。
二O一六年修缮后的正脊,面南正中神兽麒麟驮有国泰民安四字竖牌,面北是风调雨顺四字,大殿的四角下垂风铃,因寺院地处高台,四时有风,风起铃响,悠扬叮噹,飞声续音,耳闻心动。殿内顶部榫卯扣交,严丝合缝,纵横交错,层次分明,殿檐下方四周皆有龙头形斗拱组合,层层迭出,支撑房檐重量,龙头口含宝珠,眼牙外露,胡须飘逸,生灵活现。内部彩绘古朴逼真,寓意深远,东梁绘鲤鱼跳梁,西柱绘盘龙戏珠,檩椽多红蓝相染,百龙托拱。木椽上方全用方砖铺就,整个殿顶的彩绘祥云飘飞,诸神逍遥,美妙绝伦。诗曰:飞檐斗拱垂莲柱,雕梁画栋八面风,五脊九兽兴福祉,东平西竖擎苍穹。想当年,大殿东西两面墙壁上方绘有壁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和尚身旁有一条蛇,当时不解其意,原来这就是十八罗汉中的布袋和尚,由此,十八罗汉最早是以壁画的形象在大殿的。大殿供奉的是大家俗称的老佛爷,即三圣二弟子,中间高大的是阿弥陀佛,右垂金臂以接众生,右边是大势至菩萨,手执如意,以示智慧欲人,左边是观世音菩萨,执净瓶拂柳枝,以示大慈大悲。大殿东西南三面开门,北面上部开窗,高大的双扇门,镂空雕刻精美图案。大殿进门处地上有一青石板铺垫,尊曰跪石,因香客信士进出无数,久磨生辉,光照人影,虔曰一景玉石铺地。殿前有硕大的月台,月台中部设一青石香案供桌,足有两米多宽三米多长,背部有千佛雕像,密密麻麻,排列整齐。大殿两侧明柱上有"看破放下随缘自在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联。
寺院内有东西陪殿,禅房经阁,东有钟楼,西有八角鼓楼,则有水井一口,井底之泉与伊河相连,清冽甘甜,贯彻肠腑。寺后有一大一小两座砖塔,相传是第一代寺庙主持,兴福寺始建领主瘸腿僧人逯通之莹。寺内还有许多碑记,其中一通是清乾隆二十年二月立碑,正文曰武当玄帝老爷社碑记,社首戴文元,据此,兴福寺内也是练武之地,因南方反清势力逐渐扩大,反军北上,危及我地,清廷要求村民自保自治,众乡勇习武健体,兴福寺佛道合一,充分体现了包容和谐的佛道精华。

村民们熟睹生详,能详细介绍寺内十大景的由来,东梁西柱,二龙戏珠,鲤鱼跳梁,五虎把门,十里钟声,玉石铺地,透灵照人,天天有风,淋雨不沾,筛子底坑,五顷楼。寺后四大景观知者甚微,一曰邙山晚晀,夕阳西下,撒下一片晚霞余辉,站立寺院后面一片阔地,居高临下远望邙山雄姿,首阳山,凤凰山,虎头山,峰峦起伏,形似卧龙,身披金光,其景让人心旷神怡。二曰龙门山色,在此可以看到龙门东山和西山的青松翠柏郁郁葱葱,景色诱人,触手可及。三曰白马钟声,据此可以听到白马寺院的晨钟暮鼓,心心相通,钟鼓接应。四曰伊河夜哭,当时伊河河床较深,河床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卵石,在水流的撞击下,呜咽发声,特别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好象有人在与神灵对话,呜咽着吐诉苦难的人生,其景其情,让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清末,兴福寺与火神凹庙同样香火鼎盛,每逢初一,十五都有香客信士顶礼膜拜,特别是正月十九火神凹庙会,兴福寺也会大大热闹一番。
岁月流逝,星转斗移,兴福寺见证了历史变迁,经历了人间的灾难与战乱。自从日寇侵略中国,民不聊生,人们无暇顾及寺院,香火逐渐凉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平安幸福的祈求,人们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向神灵活现的泥偶进香上供,不惜挥斥巨资为它们修寺建庙,但是,年年岁岁一切如故,并没有得到什么福报,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只能是一种自慰,一份精神寄托而已。
一九四三年八月,在高崖村成立了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董敬斋任书记,杨相林任独立团团长,地址设在兴福寺,并在寺院西侧建炮楼一座,楼高三层,外部用石灰粉饰后,煤炉渣块镶嵌。以后,皮定均曾率抗日豫西支队到兴福寺,与张子朴共议抗日时局,共商抗日大计。觉悟了的人民群众是不可战胜的力量,思想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一位虔诚的香客年年进供上香,乞求菩萨保佑平安,但家庭却屡遭不幸,家中多位亲人相继离世,迷茫中的醒悟,她居然亲自用绳索拉倒了她信奉的神像,开创了驱神离庙的先河。后来,在抗日政府的领导下,以赵云龙和赵铁创为教师的民间私塾,在一九四六年迁入兴福寺,朗朗的读书声替代了昔日的晨钟暮鼓诵经梵音,学生有二十余人,主课百家姓,弟子规,论语,孟子及五言诗。后来又在私塾的基础上办起了所谓的洋学堂,第一任校长张西庚,第二任校长马驰久,配合全国的扫盲运动,改革教育,倡导新思想,学习新文化,学习课程有很大的变化,主课国语,算术,美工,体育,唱歌,地理,历史等,这些师生不但教学文化知识,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购罝洋鼓铜号,成立了学生军号队和秧歌队。配合减租减息运动,编演活报剧《放下你手中的鞭子》等文艺节目,并参加洛阳县区学校文艺汇演,取得优异成绩,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他们结合时代形势,教唱新时代的歌曲,庆祝新中国成立和土地改革的《三架马车》,《互助组之歌》,《拥军秧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和抗美援朝时期的革命歌曲《志愿军进行曲》,《歌唱祖国》等,这股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风尚新力量,在当时对我地区的影响力很大。在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为母校赠送匾额为:《实事求是》。为辛苦付出的教师赠送匾额为:《全心全意为了我们》。一九四八年正月二十八,解放军为解放洛阳,在高崖伊河渡口渡河,解放军某部曾暂宿兴福寺,二O一O年春节刚过,在学校门口有一行五人仔细观望校址,并询问兴福寺大殿情况,声称他们是从北京来的,是专门来探望兴福寺大殿的。试想,在他金戈铁马的日子里,当时发生过什么事情,竟然使这位老兵终生难忘,这里面一定有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显然,这是老兵对那段往事的追忆,也是与兴福寺有不解的情结。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逐渐增加生源,规模也越来越大,莘莘学子皆成国家栋梁之材,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地区发展做出了贡献。因当时高崖村规划洛阳县辖,校董赵石有等人背着馍住在洛阳老城,为高崖村争取为洛阳二六完小。从兴福寺毕业的学生不仅有高崖村的,也有邻近村的儿童。这些人有的学业有成,走上了国家干部,国有企事业工作岗位,有的服务于教育农业或其他行业,有的年近杖乡古稀,有的不惑天命,但是对走出兴福寺母校,都有一段难舍的感情和悠悠乡愁。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九年,至到一九七五年间,因当时财力不足,为扩大校址,建设新学舍,采用就地取材,拆旧建新,除大殿外,其他房舍相继拆除,房顶木料用于新教室,烂砖碎瓦就地掩埋,石碑断解四处他用,石兽推入筛子水坑之中,整个寺院面目皆非,仅存兴福寺大雄宝殿。在拆除大殿西侧不远处的一座小楼时,竟然意外发现几罐银锭,这小楼二层结构,一层为地下室,冬暖夏凉,另一层居高临下,悠雅静怡,这小楼应该是寺内有较高身份地位的人居住之所,唉!黄白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况且,出家之人已离红尘,脱凡俗,你说你藏匿此物何用?
经历了五百年风雨洗礼的兴福寺,虽然失去了部分设施,但培养出了大批国家人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可贵的有生力量,前后有三百多名敎师在这里燃烧青春奉献爱心,有无数名学子在这里启蒙人生,度过儿童时代,这里是辛勤园丁耕耘育英的田园,这里是莘莘学子梦想的摇篮,这里是塑造人们灵魂的熔炉,这里是启蒙教育人生扬帆的航船,兴福寺历尽五百年苍桑岁月,兴福寺的故事千笔难书,兴福寺可歌可泣,兴福寺功不可没。二O一六年,兴福寺大殿获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修缮。二O一九年十月七日,兴福寺大殿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将来,随着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发掘整理的步步深入,守护中华传统文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做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兴福寺大殿越来越被人们关注,风云五百年的兴福寺大殿一定会重煥生机,迸发更加灿烂的辉煌!



庚子闰四月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