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双侧上颌腺牙源性囊肿一例报道[英]/Amberkar VS …∥Indian J Dent Res.-2011,22(2).-364
患者,男,29岁,因上颌右后部疼痛4~5天就诊。患者早期无明显不适,后出现咬合硬物时疼痛症状。颜面对称,无明显膨大。口内检查可见上颌双侧均为自尖牙远中延伸至第二磨牙的膨大范围,膨大区黏膜外观正常,质地硬、边界不清。14、15有叩痛,咬合片显示14、15、16和24、25、26根尖周边界清楚的单囊透射区,大小均为约5cm×6cm.根尖片显示14、15根尖1/3偏向近中,以15偏斜明显。术后送检的标本肉眼检查,其外观颜色灰白、似均匀一致的粘泥。显微镜下,二标本组织学特征相似,囊壁衬里上皮为无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厚薄不均,可见局灶性的上皮斑,复层上皮的表层细胞呈柱状、杯状和纤毛状,并形成乳头状突起,在衬里上皮层内可见上皮内腺样结构。结缔组织内存在子囊,还可见少量不规则的钙化和轻微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粘蛋白卡红染色证实在上皮内腺样结构中存在粘蛋白,用PAS染色显示在黏液池中有酸性粘蛋白。结合临床、X片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得出最后诊断:腺牙源性囊肿。
讨论:腺牙源性囊肿(GOC)近来被认为是罕见的牙源性发育性颌骨囊肿,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据报道约有25%~55%的病例在术后复发,它通常无痛、生长膨大缓慢,多发生在颌骨前部。迄今为止,该病种双侧发病的病例在文献中尚无报道,而且本文病例发生在上颌骨后部。该病例符合GOC的病理学诊断标准,诸如:存在立方形衬里细胞伴乳头状囊性增生,有典型的上皮斑,并且在上皮内陷窝中有粘蛋白卡红染色阳性的物质。
GOC应与发育性根侧囊肿、葡萄状牙源性囊肿和中心性黏液表皮样癌(多房的变种)相鉴别,原因是GOC的病理学表现与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在GOC中有纤毛上皮和有黏液细胞的导管样结构可与发育性根侧囊肿和葡萄状牙源性囊肿相区别,典型的不伴有增殖的薄层衬里上皮和上皮斑的存在可与中心性黏液表皮样癌相鉴别,CK-18、CK-19免疫染色阳性也可有助于GOC与中心性黏液表皮样癌的鉴别诊断。
王宗安 摘译






以下是原文的部分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