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安王朱釆轻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伊历王朱棣九世孙,万安恭宣王嫡一子。万安王王府河南洛阳,别宫永宁永固城(今洛宁县老城)。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笫78页记载:明万安王旧宫。
万安王名采轻,明成祖棣之九世孙。万历二十九年,父珂佳袭封万安王,以就府营福藩。(府在洛阳,福王名常洵,神宗第二子)别城永宁。寻薨,采轻袭封。崇祯九年,以盗炽,请加筑永宁城。十四年,流贼破城,遇害。
明朝末年,帝王昏庸,政治腐败,赋税沉重,加之多地连年干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造成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人们为了活命群起造反,打官府抢富豪,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闯王李自成成了农民起义军的首领。
1991年版《洛宁县志》第六页大事记记载:崇祯六年(1633年)十二月,李自成义军攻打永宁城,原四川巡抚张论,捐资募兵,偕川军固守,义军伤亡103人,未克暂退。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大灾无收,斗米银20两,斗麦银16两,民有父子母女夫妻相食,道无独行之客。
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李自成义军破永宁城,擒杀万安王朱釆轻于城北……
在这次劫难中,万安王朱釆轻丢掉了性命。

这是李自成义军攻下的第一座王城,杀掉的明朝第一位王爷。于是,李自成义军声威大振,遂攻城夺寨势如破竹,破洛阳食福王,只用四年时间就打到京都北平,崇祯帝吊死煤山,明王朝覆灭。
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第82页记载:万安王墓,旧《河南府志》,在福昌寺北原。
福昌寺就是现在位于寺沟村的大钟寺,北原即风翼山,在洛宁县城正北。
我打算探寻万安王墓瞻仰之。几经打听,人们言说万安王墓已不存在,可我还是打算去一看究竟。
2017年春,我约几位好友在一位知情人的引领下去寻访万安王墓。
万安王墓在县城北凤翼山头北原风口村附近,墓地三十余亩,已不见坟冢,是一片农田,种有小麦,只能说这里是万安王墓遗址,被平掉的墓冢处只是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也长着麦苗。

我们只好进村打听,在村头巧遇当年平坟的一位老者。老者姓张,他讲了1959年前后掘墓平坟的情况。
1958年我国进入大跃进年代,人们思想空前解放,敢想敢干,反封建残余,怎容一座封建王爷墓立在村旁?那时农村物资十分困缺,生产队决定掘墓取宝,就组织起一个“民兵突击队”,张老汉也是其中一员。他说万安王墓也不太高大,也没有其它显贵标志,只是老辈一直传说这是个王爷墓,这可能是因战乱,明朝将亡的缘故。
坟墓被掘开后才知真的与众不同,墓室高大,青砖固砌,每块砖有一尺多长,砖缝不是用石灰砌,而是用生铁汁浇灌,十分坚固,难以撬开。于是,他们用铁锤费很大劲才把墓室砸开。
进入墓室,他们才发现,盗墓贼早已光顾,盗墓贼是从北边打开墓室的,早把墓内陪葬品洗劫一空。厚重的棺材盖已被打开斜靠在墓室壁上,棺内仅存万安王尸骸,其余空无他物。从尸骸看万安王生前身材高大,应在一米八以上。棺木外南边的墓室内还有一块墓志铭。

这些有限的资源也不能浪费,万安王身份显贵,用的棺木材质坚硬,有六寸厚,人们用它做了当时吃大锅饭生产队食堂用的桌凳,砖块砌了灶台、井台,就连墓志铭也拿出来压辘轳用。可惜当时人们不知道墓志铭的文化价值,未留下只言片语,今日不知去向。
如今墓地已规划入凤翼山森林公园东区,正在建设中,区内遍植枫树,因树小地面还能种植,成片种着红辣椒,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
当时在人们的意识中,正像毛主席说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全不把封建王爷放在眼里,使万安王再遭劫难,一贫如洗,散骨地下。可他万万想不到,他在死去三百多年后,还为人民公社做过贡献呢!
万安王历遭劫难,万安王成了不安王。他选择“永固城”做王府,永固城也不永固,也难保封建王爷的命,这充分显示了人民的力量,人民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万安王的劫难给人们的启示是:无官一身轻,万岁老百姓。平民百姓不羡帝王,不慕仙,只求远离纷争,社会安定,政通人和,永享安乐!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