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吉林省特别重视地方戏二人转的发展,50年代吉林省在二人转音乐的基础上,采用板腔体结构加上二人转曲牌,同时吸收了京、评剧行当角色的形式,亦分为生、旦、净、末、丑行,创编出适合吉林省特色,以二人转音乐为基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吉剧,并先后创编移植了一大批响彻全国的吉剧剧目。(如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包公赶驴、三请樊梨花、现代吉剧江姐等)
我市的二人转发展高潮可以归纳为两个时期,以1966年为界,这之四平地区的二人转剧团经常有汇演和调演,同时各个地方戏剧团也多次参加吉林省的文艺汇演和调演,其中多以二人转创作剧目为主。吉林省最著名的创作剧目是拉场戏《闹碾房》,二人转《送鸡还鸡》《双比武》、单出头《小老板》,演出是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二人转实验队演出。《小老板》的作者张文奇是伊通创作室的创作员。这几部新创作的二人转剧目都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排成电影《白山新歌》,这部电影深受广大东北老百姓的喜爱,并广为流传。那时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天天反复播放这几部二人转剧目,亦是电台的金牌节目。
在这前后,梨树县作者杨维宇还创作了二人转《送年画》《李二嫂摔桃》等,这些二人转剧目在吉林省二人转学习大会及汇演中都获得了大奖,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轰动。四平地区十分重视二人转的新剧目创作,当时每个剧团都有专业编剧,这对二人转新剧目的创作推广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四平地区历来重视戏剧创作,对戏剧创作的投入扶持历史由来已久,戏剧创作人员一直是有编制有保障。当年的四平地区二人转创作力量非常雄厚。四平地区创作室先后有关德富、田子馥、范峥嵘、庄玉林、姜恩、张中梁、段昆仑等大名鼎鼎的戏剧创作大家及学者。怀德县创作室曾有王典、盖生、李国民、李德焕、王玉林、李桂仲、李铁人、栾淑芳、陈功范等这些戏剧二人转创作大家。梨树县创作室曾有刘忠、孙玉堔、赵月正、苏景春、张振海等名震省内外的二人转作家。双辽县有马俊荣、付文观等二人转剧作家。伊通有张文奇、冀立昌、刘兴文、李鹏飞等二人转剧作家。四平地区对于戏剧创作人员的招聘一直是不拘一格,不管是工人、农民,战士,只要有创作才能,都在招聘录用之列,这是四平地区多年的优秀传统。例如怀德县(今公主岭市)著名剧作家栾淑芳、二人转作家陈功范都是地道的农民,直接被怀德县招为创作员,后栾淑芳还被直接保送到师范学院上学,毕业后直接录用为四平地区创作室创作员,二人现在都是国家一级编剧。笔者与四平市戏曲研究室的张振海当时也都是国营农牧场农工,因为喜爱二人转创作,都先后被当时所在的双辽县(今双辽市)、梨树县招为创作员,亦今都已是国家一级编剧,都在在二人转创作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后来四平市创作室招聘的著名小品编剧马驰、张凤砚,一位当时是复员战士,一位是无职业青年,但都被四平市创作室录用为正式编剧,现已名扬全国,可见四平市对编剧人才的求贤若渴和不拘一格。
四平地区不但有雄厚的创作人才,还有很多红极一时的二人转演员表演艺术家。梨树县有著名的二人转演员董孝芳、高春艳、郭玉琴、李淑珍、刘新、李海龙等。怀德县有许广才、李艳芳、赵树良、魏凤琴、杨金兰等。伊通有王淑琴、闫福民等。四平市有于兴亚、王云龙、王丽君、刘金香、杜凤兰、刘天福等。当时的这些地方戏团一直活跃在东北各地巡回演出,虽然是集体所有制,但各个团队演出收入颇丰,不但能养活自己,还有一定的结余,不但收入好,而且在新剧目创作上,也都能紧跟国家的政治形势,创作推广出一大批既符合国家政策同时又很叫座的剧目,两者结合的非常好,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在历次吉林省及四平地区文艺汇演中,这些剧团都有很多创作剧目获奖或成为推广保留剧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