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公的处世哲学
文/谭湖
今年清明,除了回去给敬爱的已逝的长辈们扫墓以外,我很想回去且迫不及待地想回去还有一个理由:去看望高龄的外公外婆。节假日有值班,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去看望老人的机会越来越少。我曾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了好几年,那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难以忘怀。这个世界瞬息万变,不变的是外公外婆对待子子孙孙的温情。
清明,我以为是心里清静明亮。
外公八十有六,背有些微微地驼,脸上颧骨凸出(我以为,这是外公什么时候都乐呵呵,常带笑容所致。),一双大眼睛,双眼皮,笑起来露出几颗仅剩的大黄牙,十指弯弯,双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都像大拇指奇特的弯曲,我不知他疼不疼,好像问过,但忘了。外公喜欢抽烟,抽叶子烟,直接裹,我想他可能不仅享受烟草带来的短暂的忘忧,也享受裹烟的过程中带来的自给自足的快乐。幼年外公不知从哪里得来一方手帕,蓝绿色,方方正正,简单的绣了一圈花边,赶了很远的路走来,笑嘻嘻地送给我。我高兴的接过,心里乐开花。那时父母在外务工,我和奶奶相依为命。外公到来,奶奶不在家,小小的我根本不懂什么远来是客,只说:“外公,吃饭了没得?桌上还有点剩饭,有点冷老,我切给你热一哈。”外公笑呵呵地答:“冷饭怕啥子嘛?吃到肚皮头切斗热了嘛!”我信以为真,直接就端了冷菜冷饭给外公,他吃得津津有味,半点难为情都没有。
那一方手帕我时常带着,似乎从未用过。此后,捡到烟杆,总想着要带给外公。小时候有一种油纸可以卖钱,一毛钱或者两毛钱一斤,看“收破烂”的人如何定价。如果我想要一点零花钱,看到“收破烂”的来了,便满院子搜寻油纸,一般可换得两三毛钱,不论捡来多少油纸,我自己是估不出重量的,全凭“收破烂”的那一杆秤。得到手帕后,我在捡油纸时偶然捡到一个烟杆,便心心念念要送给外公。后来终于送给他了,他很高兴地接过,露出一口大黄牙,什么也没说,不过我似乎送到就心满意足,所以即便从未见外公用过也没怎么问。
外公特别喜欢讲故事,声情并茂,比说书的讲得还好。而“谷子的由来”他讲得最是娴熟,有一次我和一个小姑娘带着外公在家门前游水库,外公给我们讲这故事,走着走着,后面跟了一群人,待外公讲完,一中年妇人问:“这老头子多大岁数了?听这声音,看着精神很好哇!故事也讲得很好!”外公有些耳背,只笑着看着她,其实她讲的啥估计外公根本都没听清。
外公的耳背是很有特色的。外婆爱唠叨,且唠叨起来就没完没了,外公呢,就借着耳背啥也听不到,自顾做着手里的活儿。但是我们跟他说话,有时候并没有提高音量,他却听得一清二楚,堪称“顺风耳”。我喜欢这种选择性“耳聋”,一个人是没办法吵架的,所以外婆念了多年,外公却从未和她吵过架。
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疫情限制,父亲说,你不回来也可以,安全第一。可是,我想回。4月4日去扫墓,跟着父亲兄弟们在大山里走一圈,看他们仔细地把长了一年的杂树杂草砍去,再拜一拜逝去的亲人,这过程中岂止感恩?怀念,敬重,不忘本!4月5日,雨下个不停,原本说服父亲去看望外公外婆,看着雨,父亲似乎又不大愿意了,去外婆家的路不是很好,下雨天不好开车,可我犟起来和幼时放过的那头凹角牛一样,坚持要去,父亲只好同意,并嘱咐我买些外公外婆喜欢的水果。外婆喜欢蒸香蕉,泡粑,外公喜欢米花糖,都是些不值钱的食物,买了两大袋。到了外婆家,母亲陪着外婆聊天,我和妹妹跑到外公的菜园子里,慢慢悠悠地摘豌豆荚。
因为我和母亲第二天要回去上班,所以在外婆家没耍多久就不得不辞行。看着我们要走了,外公急忙说:“这就走了哇?你看,我没得啥子给你哒嘛,莫慌,我切给你掐点春芽儿。”我赶紧拦住外公,“我们今年不吃春芽儿,你自己快去忙吧,不用管我们。”“哎呀,你提那们大一包来,要着两手空空地回去咯!”外公笑呵呵地说着。“我们不需要什么,不是去掐了折耳根和豌豆哒嘛,有了有了,不算两手空空。”外公笑了,外婆颤巍巍得站在门口,也笑了。于是赶紧离开,怕再说两句,外婆又会因舍不得而流泪。我们顺着泥巴马路往回走,路两旁都是外公种的豌豆,所以边走边摘几管豌豆。走到一个岔路口,我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外公等在那里——老人立在寒风里,手里捧着十多个鸡蛋。原来老人家抄小路赶过来,一直等着我们。我一下子冲过去,“外公,你怎么站在这里?”“我来给你送鸡蛋哒嘛,呵呵,二妹,下回鸡下蛋了我再拿跟你哈。”外公歉意地对妹妹解释道(上一次妹妹送东西过去,外公拿了三个鸡蛋给她,剩下的大约除了给外婆吃就是给我留着了)。我接过鸡蛋,急忙从包里掏出剩下的几十块零钱(有了电子付款后,兜里几乎不放纸币了。我们给两位老人的钱,四世同堂,他们总是一转身就给小孙孙了,所以后来基本上都是只买东西不再给老人准备钱了。),硬塞给外公,“这里冷,你赶快回去多穿点,走大路,不要再走小路回去,走慢点儿,路滑,要当心。”我变得像外婆一样唠叨。看着老人慢慢走回去,心里有一块地方酸得一塌糊涂。

作者简介:
谭湖,努力工作,简单生活。习惯看书,不成体系,杂七杂八,只要喜欢便随时阅读。喜欢音乐、旅游、登山、羽毛球,尤其喜欢种地。一些作品发在《作家地带》《诗词春秋文刊》公众平台和《重庆建筑安全》(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