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聋哑
文/米原
有近十年时间,人们经过南大街十字,都会在东北拐角处看见聋子和他的妻子哑巴。聋子在那里摆着一个缝纫摊,干些裁裤边、换拉链等小活儿,哑巴在旁边卖一些纽扣、小布头一类东西。小两口就近紧挨公厕侧墙搭起一间木棚,棚内没有窗户,只安了一扇门。门里支起一张床,剩下不到一尺宽度。在这个宽度靠内墙下放着一台小型电炉,夫妻俩一个人要做饭时,另一个人就得坐在门外。遇到雨雪天露天不能坐,他们就收摊并排挤在床边,或做活或吃饭,闲了便一起呆呆地望着门外。
这对聋哑夫妻是从遥远偏僻的山区来城里谋生的。丈夫聋子是个聪明能干也挺有主见的人,从他隔天离开木棚购物买菜到回家对哑巴指手画脚的架势看,他是一家之主,是妻子的主心骨。
聋哑夫妻之间一般都能和睦相处。当然也有闹别扭的时候,而且回数还不少,大大小小算在一起,隔三差五总有那么一次。他们大多数都是为买贵了东西或者吃穿浪费起矛盾,也不忌讳被路人看见。两人的纠纷有时轻微,说说叫叫就过去了。有时好像还很严重,聋子一脸恼怒时,哑巴就会背过脸流泪,许久不给聋子一个正面,任凭泪水淋湿两边脸颊,也坚决不抬手拭一下。过一阵聋子回心转意,后悔自己委屈了妻子,转身替她抹泪求她原谅。妻子多数时候会原谅丈夫,只有少数时候会继续僵持下去,不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就是生气地站起身子。遇到这种情况,丈夫就得多费些心思。直到买回一把糖果或者两根香蕉捧在她面前,她才破涕为笑,原谅了他。
每一次长短不一的别扭闹过之后,聋哑夫妻的柔情蜜意往往会更上一层楼。他们干活时偶尔彼此端视的眼神里总是饱含浓浓笑意。手臂偶尔碰在一起,就双双顺势握住甩一甩才散开。一个人弯腰时头部橦上对方,二人就忽然同时停下,等待对方吻一下自己才肯移开。吃饭时更加有趣,男的给女的夹一片猪头肉,女的必然要回敬男的一片猪头肉。男的把一块嫩豆腐喂到女的嘴里,女的随手另夹一块嫩豆腐喂进男的嘴里。两人这样你来我往,顿顿饭都吃得有滋有味。
聋哑夫妻待人热情和气,活儿做得好,要价也合理,附近居民人家有衣服、背包不合身或是破了,准来南街十字找他们。不论什么时候,哪怕他们正在吵架,只要顾客一到面前,他们都会满含歉意地马上休战,转而笑迎顾客,给顾客留下既有趣又可爱的印象。
聋哑夫妻的小摊刚摆上街角时,有人看见矮小的木棚和一对残疾人有些碍眼,觉得他们的举止言谈也猥琐得让人难堪不悦。可时间一长,许多人已从内心深处羡慕和尊重他们了。
在多少人看来,这对夫妻压根不会有什么幸福和愉快可言。从他们自身的缺陷到日常生活的简陋,感情的恩爱没有优越的条件支撑,他们的痛苦和烦恼应该更多。但事实恰恰相反,聋哑夫妻洁净透明的精神世界映衬出许多城市男女的空虚和不幸。于是很多表面光鲜亮丽的家庭生活,在他们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聋哑夫妻在繁华的城市背景中散发出其诱人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人从南街十字经过,都要放慢脚步看上他们一眼。有人想近距离接近她们,从家里专门找几件衣包来他们摊位那儿,不为别的,就为了亲眼看看他们,说上几句话。
聋哑夫妻的摊位有时还会充当城市家庭冲突和风暴的避风港。有一个寒冷的夜晚,聋哑夫妻正在木棚酣睡时,隔着门板突然听见一个女人的哭声。他们起床轻轻打开门,认出那女人是近旁小区一个装修老板的妻子,因为二人打架负气出走,丈夫酒后只顾自己休息,也没有找妻子回家,妻子只好在聋哑人的摊位前坐着。聋哑夫妻把电灯拉亮,劝女人进屋避寒,见屋里实在小得进不去人,他们就赶忙把火生起来放到门外,还把当天刚买的一个丝棉被子抱来给她盖上。这被子是入冬天气上冻后,聋哑两人实在冷得不行才破费买的。买回来却舍不得用,把它捆绑住挂在屋顶横梁上,打算过年回老家再用。这一下子,聋哑俩一起从梁上解下它,毫不吝啬地递给那女人。后来那一堆城里夫妻和好后,要感谢聋哑人,带了名牌烟就给他们,他们以为贵重不肯收,最后送来几件旧衣服鞋子,聋哑夫妻试穿后正合身脚,就勉强收下了。
很快聋哑夫妻成为城里人的朋友。周围小区街巷的住户,从局长、经理、店长到一般人家,见了聋哑夫妻几乎都打招呼,经过摊前时不是摇下车窗,就是停下脚步问候一句。聋哑夫妻看见所有这些人,也如同看见顾客一样热情和气。
然而这一现状没有维持多久,聋哑夫妻的摊位就保不住了。因为要创建卫生城市,街道办已经来人通知聋哑二人,要他们在三天内必须搬离。这个木棚有碍观瞻,也必须在三天后拆除。
聋哑夫妻目瞪口呆,找了几个人帮忙寻人说话,看能不能让他们继续在南街十字待下去,结果都令人失望。他们不得不按期离开这个待了近十年的地方了。
果然三天以后,聋哑夫妻从南街十字消失了,那间矮小的木鹏也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排鲜艳青翠的盆景花木。聋哑夫妻大概由于走得过于匆忙,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现在何处?究竟是易地重操旧业,还是放弃摆摊回了老家?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
总之没有聋哑夫妻的南街十字,人们已经不习惯了。每个见天经过这里的熟悉人,当看到街角再也不见那间木棚时,心里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郁闷和空落。

作者简介:
米原,本名米忠庆,青年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第一批签约作家。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在《延河》、《青年作家》、《山花》、《延安文学》、《海南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近百万字。作品曾被《每周文摘》、《中国剪报》、香港《星光》等报刊转载。两次获得《小说选刊》笔会大赛金奖,中篇小说《尴尬风流》、短篇小说《家在城市》分别入围陕西第二届、第三届柳青文学奖。2014年出版长篇小说《农民之路》,并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项目,被陕西省作家协会列入“文学陕军再出发”重点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