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峥嵘岁月
文/常工
第四十四章 秘书生涯
(十)

我一觉醒来,已经凌晨三点了,我穿上鞋下床,轻轻的推开门,悄悄的走出去,把门轻轻的关上,一个人行走在田野的阡陌上,初秋的景色宜人,美的令人陶醉,那绿油油的稻秧,那冒着红缨的玉米,那绽放笑脸迎接朝阳的葵花,把田野打扮的色彩缤纷。走在田野里,庄稼的清香,野花的芳香,在习习秋风的撩动下,沁入我的嗅觉,让我神清气爽,浑身充满生机和力量。我就这样贪婪的吸收着这清新的空气,迈着娇健的步伐,登上了新开河大堤。站在大堤上,放眼望去,河面宽阔,湍急的河水滚滚向南流去。河流虽然还很湍急,但是与昨天晚上相比,水位已明显下降,被河水浸泡过的痕迹明显的滞留在沙袋上。我望着渐渐逝去的洪水,心中顿时感到欣慰,欣慰的是新开河堤坝抗御了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洪峰,“人定胜天”这是英雄的气概,可亲可敬、勤劳纯朴的双辽人民创造了奇迹,用大无畏的精神诠释了这个真理。
我舒展双臂,自由自在的呼吸着来自松辽平原的清新空气。都说水是无色无味的,而这滚滚流淌的河水,浑黄而泛起白色的浪花,徐徐吹来的风夹裏着淡淡的鱼腥味,嗅到这种气味,让我想起昨天中午的铁锅炖鱼的滋味,我要去看一看下丝网的巡堤人员,我便沿着河堤一路向北走,我想看到他们今天的收获。不一会儿,我便来到五星村的堤坝泵房,泵房里走出一人跟我打招呼:张秘书这么早就过来了。我笑呵呵的说:睡醒了,过来看一看,怎么样,情况挺乐观吧。他回答:昨天晚上分三次测量水位,每隔四小时水位下降都在20个流量左右,刚刚测量新开河流量为430立方米/秒,据此测算两天后可降至300立方米/秒,我看不会出现啥问题了。我问他:另外的几个人呢?他用手往北指了指说:你在往北走500多米,就能看到他们。我说:我去北边看看。

我继续向北走,在河道的一个甩弯处,这里的水流较缓,我看到几个人正站在齐腰深的河中起挂网,一张丝网拉起来,挂在网上的鱼儿扑楞着,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儿。一个人把丝网合在一起拖到岸上,我凑过去一看究竟,哇,这一张三四十米长的丝网上,竟然挂上了20多条鱼,每条鲫鱼都有五、六两重,鱼儿还在跳动,银白色的鳞片亮晶晶的。我问他:昨天晚上你们下了几张网啊?他说:下了四张网,从这第一张网看,今天够炖两大锅。我说:今天中午可要一饱口福了。我在这里看了半个多小时,还有两张网没有拽上来,鱼就弄了一水桶。我跟他们说:你们先忙吧,六点多了,我该回去了,咱们中午见。
我返回镇政府时,y副书记正在院子里同几位同志在交谈,y副书记看见我回来了,问我:新开河现在的流量是多少?我告诉他:430立方米/秒,流速平稳,堤坝无恙。y副书记说:你去刷牙洗脸,一块去吃饭。我转身回房间,洗漱完毕后,随他们一道去食堂吃早餐。用餐的人少了,饭菜也比以前做的精心,早餐吃的很好。用过早餐之后,y副书记他们要上河堤,我跟y副书记请示,我就不陪同领导去了,利用上午时间我把前一阶段抗洪抢险的工作情况整理一下,形成一个总结材料。y副书记赞许的点点头说:工作只有超前去做,才能赢得主动,没有极特殊情况,给你一天时间。 (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元,(网名、常工),男,汉族,《中国长江文学社》驻会诗人,秘书长。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务员,吉林省双辽市人,1972下乡插队,2015退休。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热爱读书写作,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