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览神州千卷画
——恩师王允静先生《退居赋》赏读
作者:周传训
“桃李满天下”的王允静老师,我之所以称她是“恩师”,不仅因为她是我在七十年代末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毕业时的班主任,更是因为作为同行,我们都有诗词的共同爱好。作为老师的一个“亲学生”,也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十年前老师为我的拙作《虚斋散吟》欣然写序,得到过她的无数次鼓励、指点、教诲和抬爱,所以近十几年的“忘年之交”,我们结成了纯真的师生友谊。
最近,我和妻子再去看望老师和刘哥大姐,临走时老师拉住妻子的胳膊不让走,我步出大门回眸老师依依不舍的表情,心里也有些不舍和酸楚,待我回来的路上,又从微信里收到了她的赠诗《诉衷情清·赠传训夫妇》,这已经是老师赠给我的第十三首诗了吧,这些我都像宝贝一样珍藏着,因为这标志着我和老师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永久的深厚感情。
当我回家又翻开珍藏的老师赠给我的亲笔诗稿时,无意中看到了她四年前写的《退居赋》,好熟悉啊,因为我曾把这首妙赋写成小楷书法回赠给老师。我想,这样的好文章,应该为他推荐发表一下,应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从而得到文学上的艺术享受。
那么,请允许我谈一下赏读这篇《退居赋》的切身感受吧。
这篇千字的丽赋《退居赋》围绕首句“悠哉,退居之乐也”而展开,分成了三段,第一段,主要写退休后在“三友堂”里,或“品茗谈心”,或“开门迓客的情景”。第二段追忆退休后的若干年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表达了作者“饱览北国风光”、“大赏江南美景”的主题。第三段是写“结束回想”,“回归”自乐斋后的晚年生活和养生之道。
说到赋这种古老的文学样式,还想插个小曲,多说一点。《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把赋解释为“诵”,就是诵读。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说明赋这种文学体裁,其表现手法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赋之文体,其性质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刘勰说:“赋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赋”的特点。《汉书》作者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把诗和赋列为一门,并举出屈原和荀子两家作为辞赋之祖。这只是说明赋的起源,但真正的赋是汉赋。班固说:“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这说明贾谊是正式作赋的第一家,即《吊屈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把汉大赋推向了高潮。汉大赋的出现,使汉朝文坛为之一振。更是杨雄、班彪、蔡邕、王粲等名流的涌现,使赋之文体蔚为大观。魏晋六朝,赋又向骈体发展,曹植《洛神赋》就是代表。唐宋时,杜牧《阿房宫赋》和欧阳修《秋色赋》又转向散文化。一句话,汉赋,唐人变为律,宋人又变为文。所以有“古赋(指汉赋)”,有“律赋(多指科考一类)”,有“文赋”等,苏轼《赤壁赋》就是文赋的代表。
赋虽然不像诗一样押韵,但骈散结合,也押大致的韵,但平声韵和仄声韵均可,也可平仄交替分押。我认为,王老师这篇《退居赋》,属于文赋中的押韵的骈体中的佼佼者,大都为对偶句,上句与下句用分号表示,韵脚可平可仄,交替分押,句子可长可短,既能灵活多变,又显得整齐雅致。
可贵的是,王老师的《退居赋》,不像现在一般所写的赋一样,全文惯用“四、六(言)句”,而是所用句子长短不一,长则三四句,短则一二句。如同古代打仗,既用长矛大戟,又用短剑匕首。
举例来说,如第一段中短句“三友堂内,畅叙天伦;自乐斋中,任其文墨。”此对偶两句属“两两对偶”,两分句平仄交错,上句末一字“伦”字为平声,下句“墨”字押仄声。突出了自乐斋主人或会客“叙天伦”或写作“任文墨”的乐事和雅兴。
再如长句,还是举例第一段,如“‘闲静少语,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非五柳先生之宅,门前多植春树;‘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乐吟咏难移白首’,无四合之院,室内也育芝兰。”
在这个较长的对偶句中,上半句引用陶渊明的句子,说明虽有陶翁“闲静少语,不慕名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爱好和性情,却没有陶翁门前“五柳树”的景致,然而家宅门前植有“多椿树”的标志,从而突出了庭院的特征。下半句引用王勃句子,说明虽有王勃“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乐吟咏难移白首”的志向,却无“四合院”之阔绰,然而也不乏斗室的“芝兰之香”,更突出了三友堂主人的雅趣和修养。所以说,这样的对偶句不论是句式的较高要求,还是内容的宽泛程度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尤其是第二段,是这篇赋的主体部分,容量相当大,作者列举了游历全国大江南北近60个旅游景点,犹览神州千卷画。作者慷慨陈述,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气象万千,洋洋洒洒,妙语连珠,既展示了景区的特点,又抒发了作者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举例来说,如“刘公岛,甲午风云,雕像浩气长存;台儿庄,抗战大捷,墙壁弹痕犹在。”这一句对偶句,上句和下句均分别说明了景点的“地点、事件和意义或特征”,“雕像浩气长存”表现了雕像之神态和作者的敬仰之情。“墙壁弹痕犹在”说明了台儿庄虽取得了“抗战大捷”,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表明了战争的惨烈和景点的显著特征。
可钦佩的是,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或叙述或描写,不仅游刃有余,更是相当讲究,尤其善用动词,使句式“雷同但不重复”。
例如“入京华,进故宫,登长城,游颐和园,昆明湖上轻荡画舫;去青岛,步栈桥,望浴池,穿八大关,鲁迅公园,静观海涛。”
请看这个对偶句中的“动词”吧,上句有“入、进、登、游、荡”五个,下句有“去、步、望、穿、观”五个。上下句一共运用了十个“雷同但不重复”的动词,且字字运用极其恰当,显得句句情趣盎然,典雅大气,不能不说作者平素所掌握的动词的词汇量之丰富和运用之娴熟。这正应了老舍先生曾告诫我们的话,什么是雅?一个俗字用准确了就雅;相反,一个雅字用得不准确,雅字也会变成俗字。
在这篇长赋中,作者既带领我们游览了名胜,体验到了退休的快乐,又使我们增强了知识,还教给我们养生的诀窍哩。
不是么?请看第三段,如“名利淡薄,不惹烦恼;荣禄不争,何来是非。养生有道,不在三天五日;修德持久,最怕一曝十寒。”养生三大基石,最重要的是“心理平衡”,也就是“怡养”,看淡名利,宠辱不惊。我想到了一个对联:“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求”。
在此,我更想到了现年91岁的王允静老师,为什么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交谈时思维极其敏捷,且不乏诙谐幽默,至今仍然玩微信,写诗词?一句话“顺其自然,随遇而安;静观世界,笑对人生。”
是的,王老师在退休前是获得“园丁奖”的名师,“兢兢业业教书,踏踏实实做人”,获荣誉无数,更是育人无数,真正称得上“桃李满天下”。退休后,身为中华诗词学会首批会员的他,不但担任了莱芜老年大学教员,更是带头创办了《江北诗词》诗刊担任主编,并兼莱芜诗词学会会长、岱宗诗社名誉社长等等。笔耕不辍的她,退休至今30余年共创作诗、词、曲、联已达7600余首,出版诗文集五卷之多,堪称多产诗人。德高望重的的王老师,2002年被省老干局授予“山东省模范老人”称号,她的才华智慧和博爱之心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和爱戴。
最后,作为王老师的一名生性愚钝的学生,我想把十年前曾写给她的一首《七律·献给著名诗人王允静先生》之拙诗稍加改动,再次献给她,以表达对恩师的无比钦佩和敬意吧:
高龄九秩不常闲,白雪满头谈笑甜。
三尺讲台竭智虑,九霄鸿志创诗刊。
佛心赢得人人敬,道义担当事事牵。
师友恩情山似重,胸怀博爱接云天。

周传训,男,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山口村人,曾用笔名丑牛,艺号听虚斋主人。生于1961年1月9日。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2年毕业任教至今已有38周年。曾荣获“莱芜市教学能手”、“莱城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莱芜市“感动我们的‘十佳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积极投身人文教育研究和地方文史实践,多次被《莱芜市报》和《联合日报》及莱芜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
酷爱诗文与书法创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专业一级二级(证书)、市评论家协会会员。诗词获北京诗词大赛金奖。诗文书法作品散见多种报刊杂志。著有诗文集《虚斋散吟》。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