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晨钟,有情也有爱》
文/高红

韩城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浓郁,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晨钟村位于韩城金城办辖区内,境内有一个唐代兴建的圆觉寺,寺内悬挂着一口巨型铁钟,晨曦即鸣,声震云霄。
“圆觉晨钟”也是古韩塬八景之一,晨钟村就借此而得名。每次回家陪母亲聊天,她都会不由自主聊到我们的大家庭——晨钟村的发展变化。母亲戴起她那副老花镜翻看着《晨钟志》和《晨钟风采》,像是在给我们讲改革开放后村上的新面貌,也像是一种回忆,洋溢着满脸的幸福。

1952年薛春选、吉少纯等人率先成立互助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采取劳力和牲口变工合作的方式,实行共同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随着全国合作化高潮,晨钟村成立了“城北社”“和平社”“警钟社”“东风社”四个合作社,农业生产面貌和社员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晨钟村是典型的城中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晨钟村是个出了名的穷村子,群众依靠种地为生,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集体家档不到3万元,村上没有一个企业,村委会就在两间破窑里办公(66年起母亲任晨钟村的妇女主任,随后又任小组的会计等职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村党委书记吉章娃认真学习会议精神,他敏锐的认识到晨钟的发展机遇已经来临。

他想,晨钟地处城区,要想发展,光靠种地不行,必须依托区位优势,不断探索发展途径,创造“依托城市、以村促企、以企带村、全面发展”的晨钟模式,才能使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晨钟村。“村两委”经过反复研究讨论,顶着压力达成共识,集中财力人力发展集体经济。
1979年,晨钟村以100元、100斤面粉和10斤油起家,在老城区草市街开起了第一家甜食店,成为韩城的第一家村办集体食堂。经营了两个多月,晨钟村净挣了400元,集体有了“第一桶金”,人们看到了希望。随后几年,晨钟食堂、晨钟综合商店、晨钟面粉厂、晨钟旅社、无线电修理部、照像馆、机砖厂、涂料厂等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发展起来。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些企业的发展,是晨钟集体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一方面为集体经济积累了原始资本,另一方面培养煅炼了创办企业的人才,为晨钟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韩城市新城区建设,晨钟村土地大部分被征收,吉章娃书记硬是顶着各方压力,没有分征地款。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出路问题,他大胆提出规划建设两条街(香山路和人民路)为失地村民每户建设一套商业临街门面房。每年至少给村民带来2000万元的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了失地村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形成了晨钟村社会保障体系工程。构筑社会保障工程是晨钟的一个重大举措,不仅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发展,而且维护了全村的社会稳定,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有了最根本的生活保障,为小康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晨钟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让村民真正获得了实惠:晨钟村相继建成四个小区,740余户村民全部搬进了住宅小区;建立了助学金制度,累计发放奖学金200余万元;实施了老年福利金制度,每月给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养老补助金....一项项的举措让村党组织的两个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党员、干部让利于民,带头奉献,让村民们清楚地认识到,村党委的决策是真正为了群众利益,确立了党委的核心地位。圆觉晨钟响彻韩原,党旗飘扬光耀中华。晨钟村作为韩城市特批的村级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拥有党员132名。村干部、企业领导90%由党员担任,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综合示范先进村党组织、小康村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干部能不能一碗水端平,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村党委书记吉章娃说。


从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适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走上现代企业管理轨道。 居安思危,转型蝶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吉章娃书记意识到,集体企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融资不畅等问题阻碍了晨钟村集体企业发展的步伐。2002年,吉章娃书记带领村两委在全省率先进行村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形成了产权界定等总体方案,确定了股份量化、募股配股办法。


2003年,陕西省晨钟置业集团正式成立,晨钟村集体企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2018年,陕西晨钟置业有限公司下属的分公司、子公司,已由2003年的12个发展到18个下属企业,全年总产值和经营收入达到6亿元。
充分展现了晨钟改革开放四十多来年取得的发展成就。经过全村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使全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

晨钟村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中,晨钟村组建了自乐班、女子锣鼓队、舞蹈队、旗袍队等各类文艺队伍,聘请专业老师为村民教唱红色歌曲,坚持常态化活动。
通过开展“爱党、爱国、爱村、爱企、爱家”演讲赛和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优秀学生评选表彰等活动。并且晨钟村的领导班子及优秀党员代表也会向一些兄弟姐妹村考察学习,同时,也诚邀所考察地的党政班子到晨钟村考察交流,双方密切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并进,共创辉煌,有效地提升了村民的精神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新晨钟》是晨钟村党委、村委会为了宣传党的政策、报道先进典型、交流工作经验、沟通干群关系而创办的内部刊物。正如该村现党委书记,全中心同志说的那样:要把《新晨钟》发行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提高对这一工作的认识。
努力做到认识到位、宣传到位,真正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出成效。党办、村办要加强对发行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将这一工作纳入全村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范围,要指导干部群众读好用好《新晨钟》。
晨钟人留下的一行行前进的脚印,既散发着乡土气息,又展现着现代风采;晨钟村的发展,既洋溢着追梦幸福的酸甜苦辣,又充满着乡村振兴的诗情画意。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跃,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晨钟村建设了“晨钟书院”,设立了“晨钟村图书阅览室”,收藏各类图书8000余册。图书室干净整洁,环境优雅,免费开放,为村民们创造了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村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每月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学习交流会等。
在这里,村民以书会友,交流心得,感悟人生,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因“园觉晨钟”之景而得名的晨钟村,历经时代的变迁,乘改革浪潮,抓发展机遇,思进思变,在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村领导带领百姓共同富裕。
2019年,村史馆开馆。主要以“创业、发展”为主题,分为圆觉寺下、晨钟催晓、晨曦钟韵、晨钟愿景四个部分。怀旧以励志,分享以创新,共辑录实物203件(套),资料386份(册),影、像506张(幅),通过文、图、物、影、光,立体地追溯晨钟的创业轨迹,展示晨钟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晨钟人的良好精神面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新晨钟、开启新时代、发展新征程贡献力量。近年来,晨钟村从强化基础设施、活跃社区文化等方面入手,把乡村振兴与为民服务相结合,大力提升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金塔夜广场是一项惠民工程,总占地面积31亩,是由晨钟置业集团投资建设的集体经济项目。夜广场根据地形规划设计为小吃餐饮区、小商品街区、民俗文化区、儿童娱乐区、停车区等五个区域。建成的小吃餐饮区设有170个小吃摊位, 86个带厨房操作间的门店,同时,广场也合理规划了夜市交通等基础设施。为了提升夜广场的餐饮品质,打造品牌效应,广场还设立了食品检测室、食品监督办公室、消费者维权站和警务室;配套建设了近500个小车停车位和5个大巴停车位,并配备8个电瓶车充电桩;规划160个摩托、自行车停车位,并建设了两处高标准3A级公共卫生间,着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方便、舒心的夜间消费环境。
夜广场还设有文化娱乐区域,可举办各种文化娱乐、商业宣传和儿童娱乐活动。傍晚的金塔夜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色小吃一应俱全,热情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烤肉、面食、卤菜、啤酒……琳琅满目的小吃吸引着众多食客。

金塔夜广场的开业,全面繁荣提升了韩城的夜文化经济。在疫情后复工复市、拉动市场消费、稳定社会和促进就业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了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多措并举促发展,繁荣韩城夜经济”的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晨钟村党委、村委会、晨钟置业集团公司积极行动、集中优势、确定实施香山里商业步行街改造项目。
唐代诗人白居易祖居香山,号香山居士,韩城香山路也由此命名。此次提升改造将基础实施提升、景观设计与诗人白居易、香山红叶等文化元素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打造出以“香山红叶”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在街道的中心构筑以香山红叶为设计元素的景观小品,采用微型LED弯曲屏显示技术制作树叶并模拟出各种颜色,游客可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将自己想说的话发送到‘树叶屏幕’,进行互动体验;设计出虚拟的‘时尚白居易’形象,让白居易成为香山街的‘头号代表人物’,在街道景观小品、指示标志等处引入其形象或诗句,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街道休闲设施采用金属、玻璃、树脂等材料,结合灯光设计,打造具有科技感、未来感的造型。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施工,香山路改造一新,它的建成开业,标志着晨钟村发展城市服务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晨钟村现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全中心同志说 :“此次提升改造是晨钟村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又一举措,通过对20年老街道的整体提升,打造出具有韩城特色的现代化商业步行街,推动晨钟区域经济圈形成,进一步激发韩城‘夜经济’活力。”已建成的香山里商业步行街总投资3000万元, 道路宽阔、石材铺面、风格别致。无论是街道外的提升改造,还是街景建设,都彰显出了大气魄、人性化、休闲化。改造后的香山里有300多个商铺和经营摊位,可解决上千人就业,同时街区网罗众多国民铺子、网红小吃、潮流饮品、时尚服饰及韩城特色小吃等。走在宽敞的石材大道上,欣赏着炫美的亮化景观,享受着震撼的音乐,在这里可以体验到多重文化业态的碰撞和感受多种经济与夜色的交融。难怪有人说它是西安骡马市的升级版,还有人说它是北京王府井大街浓缩版。
每到晚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它必将成为韩城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游玩、购物的好去处。晨钟村的一切变化,都离不开党总支的核心领导地位和广大党员的主力军作用。"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晨钟村之所以快速发展,就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勤政、廉洁、团结、务实的好班子。


为了进一步巩固我村“全国文明村”的创建成果,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晨钟村在近日召开的“晨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暨讴歌“小康之路”主题活动动员安排会”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全中心同志强调了四个方面:一是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性;二是通过讴歌小康社会,进一步提振信心,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三是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势,感恩党的好政策,祝愿祖国的好未来;四是继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凝聚人心,比学赶超,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不断提升全体村民的文明水平。
多年来,党总支一班人带领全村党员,以"五个好"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发展为目标,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各方面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作用。

吉章娃书记同班子成员一起带领群众走过了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之路。 从办企业入手,滚动发展,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如今的晨钟村,历经艰辛的发展,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已位列韩城发展的前沿、渭南发展的第一方阵, 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文明村”、“省级小康示范村”“陕西省村民自治模范村”等40多项荣誉称号。一方乡土育一方人。故乡作为一个人的起点,自你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给你的人生烙下了印。
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在童年的回忆中深深地植下了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邻里乡亲的一言一行,在你身上少不了故乡的风俗。在故乡亲情的摇篮里,人生观开始孕育。这人生观一旦进入了人的骨髓,就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哪怕遭遇了人生浮沉。你就是走的再远,故乡情总是骨子里深刻的印象。

韩城,晨钟,有情也有爱!


《作者简介》
高红:陕西韩城人,现居西安,大学毕业,声乐老师,爱好文学。在今日头条,都市头条,韩城文学,西岳文化发表多篇文章。
本栏编辑:张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