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书不多,但读书却是我的嗜好,而且毛病挺多。
喜欢读纸质的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不会以“啥”代替,总要查出来,再标上音节、声调及字的解释。如果书中的一个字、词、句子或一段话引发我的小感慨,我也会做标注,打上自己的印迹。

还比如,读着读着突然蹦出一个人物,以前的章节也许一笔带过,纸质书籍可以很顺利地翻到前面再查阅一下,做一个前后联系。喜欢翻动纸张轻微的哗哗声,喜欢闻新书的油墨香,更愿意感受似乎是认识仰慕已久的朋友般的喜悦心情。
喜欢自己买书。清袁枚的“书非借不能读”是担心“吾不得而见之矣”,而借书对我来说总觉得和书隔着一层,不是完完全全地拥有。既然是借来的,就不能在上面动笔,不能翻来覆去一遍遍阅读,所以我宁愿自己买。这大概是一种感情上的洁癖吧!
不会先看序言。认为序言有引导之意,剧透之嫌。先看序言会让人少了一份期待与好奇,多了一份知道剧终的了然,这是我最不愿看到的。

我总是读完后再看序言,看自己的理解与别人的差异,不明白的地方再翻开细读,如果意犹未尽,我会读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更多。
像《简爱》《权力与荣耀》《红楼梦》等书我就读过多遍,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重读一遍,好的句子、段落,我愿意一遍遍吟咏,以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意境。

盗版书白送也不要。有的书盗版得厉害,看看书页就能发现,封皮颜色模糊,装帧粗糙,简单翻翻里面内容,错字连篇,这样的书白送也不要,没理由给自己添堵。还有一种盗版书装帧也仔细,里面只是偶有错别字或丢字,但这也很讨厌。就像在高级餐厅吃饭,饭菜色香味俱全,却突然吃出一只死苍蝇,恶心得要死。
先入为主坏习惯。对于外文中译书籍,我总要从网上查一下哪个版本、哪个出版社的好,然后根据网友建议做出选择。曾读过两首里尔克的诗,冯至翻译,很是喜欢。想多了解一下,就买了一本《里尔克诗选》,译者是绿原,某大出版社出版。
新书到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翻看以前读过的那两首诗,感觉却完全不对,从此该诗选被束之高阁,再也没有翻动过。其实哪个译本都不错,是先入为主坏习惯在作祟。

我把书籍看作是最知心的朋友,知心朋友就要认真对待。一本新书到手,不管是平装还是精装我都要给它重新做个包装,那认真劲不亚于在完成一件工艺品。
还要在书的第二页空白处写上购入日期、购入渠道,这样可以根据后期的读书感觉,淘汰一些购书渠道,拓展一些渠道。像女人买衣服,觉得一个牌子穿着好看,总要多去几趟。
读书,是在和智者对话,可以丰盈自己,让你在困境中依然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深邃与广阔;可以让你在浮躁中保持平静,最重要的是学会了用科学和思辨的方式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