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母恩
作者/李天星
几场秋雨过后,天渐渐的凉了。如果是在老家东北,想必已是冰天雪地了。每到这个时节,我总是更加思念我的母亲,除了她老人家对我有养育之恩外,她那刚强是性格、宽阔的胸怀、持家的能力以及讲究人情礼道的为人处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无法磨灭的记忆。在我的心目中,她老人家的嘉言懿范仍在闪耀光辉,她老人家的形象是高大而完美的,是我一生中做人做事的榜样和楷模。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初春,也就是壬辰龙年,又是二月初二龙抬头的这一天,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南乡公政村。在我即将降生之前,母亲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舅舅从外面背回一张狗皮,进屋就扔给我母亲,并说:“姐姐,这是你的。”这时,我母亲从梦中惊醒,接着不一会儿,就生下了我。后来,我母亲就认为我是狗脱生的,我也常把自己的脾气秉性与狗的忠诚、勇敢相联系。
在母亲的一生中,总共生下了我们兄弟姐妹11个,在我之前的一哥一姐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幸存的男孩中我是老大,所以刚一生下来,父母对我就有些偏爱,奶奶、姥姥等老辈人更是宠爱有加。
那个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还不富裕,我家人口多,日子过的很是紧巴。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家里好吃的都让着我吃。到了冬天,我姥姥就用瓷缸子在火盆里给我煮肥肉吃。当我稍大一点时,平日里的零花钱也是不断的。这时,母亲总是告诫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从小就要积累知识,长大才能有出息。母亲的教诲,是我成长的动力,对于这些零花钱,我并不乱花,也很少买零食吃,大都用来买小人书了。两三年的光景,我就攒了满满两个小木箱的小人书。在这些小人书里,不仅人物形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我识字、明理也起了非常重要奠基作用。
我的母亲是教子有方的,从小就注意培养我们勤劳自立的品德和能力。我们家是乡里的职工户,吃商品粮,但一大家子人,光靠父亲的工资是不够用的,母亲就想靠劳动增加点收入,来填补家用。当我10来岁的时候,母亲就让我和姐姐去野外打柴,到田间刨庄稼茬子,一个秋天就能把柴禾垛摞得像小山一样高,差不多够一年做饭取暖用的了。三年困难时期,我母亲领着我们姐弟几个,到光秃秃的田地里用铁耙子翻找冻土豆,挖田菜疙瘩,回来做代食品充饥。当我们长到十几岁的时候,每当学校放寒暑假时,母亲就找我们家所在的生产队联系,让我们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像春播、夏锄、秋收、打场等,既挣工分增加家庭收入,又使我们得到了锻炼。
母亲小时候,家里贫穷,自己没念几天书,但她老人家总是叮嘱、鼓励我们多读书,多学点知识,希望每一个儿女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哪个孩子上学读书,母亲都是支持的,读到什么时候,家里就供到什么时候。即使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母亲依然不改初衷。
在家时,我们姐弟几个每次需要到邻居家跑腿借点东西时,就都有点打怵。母亲就鼓励我们要“闯荡点”,出门在外要敢说话,要学会办事,怕这怕那的不会有大出息。有时候我们还强调点客观理由,母亲就说“鼻子下面有个嘴”,我就不信天底下有找不到的地方,有办不了的事。每当说到这些,我们就都乖乖的去了。
母亲治家管家真是一把好手。父亲整天在单位上班忙工作,很少管家里的事。家务这一摊子就全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我家人口多,收入少,耗费大,要积攒点家底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办点像修屋建房一类的事情就更难了。可我母亲从来都不服输,也从来没被困难吓住过,不仅干啥像啥,而且看准的、想办的事情就能办到,过日子也不能比别人家差。我父亲虽然在乡里上班,但家里并没有公房住,就自己租了一间半土坯房,住着很拥挤,条件也比较差。更重要的是,毕竟这不是自己的房子。为了改善居住环境与条件,自家建座大房子,一直是我母亲的一个梦想。为此,母亲带头省吃俭用,家务开支处处精打细算,终于攒下了一点尚不够充足的建房钱。因为当时家庭建房都时兴帮工,为能节省建房的人工费用,母亲就提前做了准备,寒暑假和星期天时,只要村屯邻舍有建房的,就安排我去帮工(换工)。要建房,得先有房场,而选址非常重要。母亲看中了一块既宽敞又出入方便的地方,可审批手续特别难办,不少人家想在那里盖房都未能如愿。母亲却不畏难,东奔西走,据理力争,终于把审批手续办了下来。
那时候的乡镇,很少有盖得起砖瓦房的,我家盖房砌墙用的是从草甸子上挖来的土垡块。挖垡块需要有力气的技工,母亲就村东屯西的请人,不怕麻烦不怕累。开工建房的日子里,母亲更是里外张罗,大事小情都料理得井井有条。三大间正房建成后,谁见谁羡慕,都佩服我母亲的吃苦精神和办事能力。
母亲虽然没上过学堂,也不喑于孔孟之道,却非常懂得人情礼道。人家敬她一尺,她就会还人家一丈,什么事情都显得很大度。所以,街坊邻居和前村后屯的人都很敬重她。母亲对家庭生活困难的人,总是有一种怜悯之心,经常伸出援助之手,即使是在自身并不具备多少条件的情况下,也有努力这样去做。在滨河乡居住时,有一个离我们家不远的困难户,男人身体病弱,女人智力不全,生下的三个孩子也都半尖不傻,日子过的极度艰难。我母亲就以一颗善良的同情心,经常挂念着这一家子,常让我们去给送点米面或干粮,每到冬天还要送几件旧棉衣过去。母亲说,平时还好凑合,冬天才是他们一家人最难熬的日子。一连几年,母亲都是这样做的,直到我们家搬回城里。虽然他们一家人连一句感谢的话都不会说,但母亲始终笃行善积德,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母亲是个苦命人。她老人家不仅在生活上苦巴苦业的熬了一辈子,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打击也是最大的。母亲出身贫寒,七八岁时就像男孩子一样,放牛、砍柴,承担一些家务。出嫁后,既要支撑一个家庭,又要拉扯十来个孩子,总是干在前头,吃在后头。饭菜不够吃了就饿一顿,剩饭剩菜也舍不得扔,有时都有馊味了也要煮开了吃掉。穿的都是缝缝补补的旧衣裳,常常是把几件破旧衣服缝合到一起继续穿。
我母亲的一生,总共生育了11个子女。在我出生之前,就因为疾病夭折了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存活下来的还有9个兄弟姐妹。儿女的夭折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对于母亲的身心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1974年,对于母亲和我们全家来说,是悲痛、最难过的一年。这一年里,母亲最心爱、我们最敬重,在家里最勤劳能干的三姐,因病离开了我们,当时她年仅26岁。病中的父亲,因失去心爱女儿的哀痛与悲伤,病情持续加重,不久也离开了我们。在痛失两位亲人的极度悲哀中,母亲泪眼汪汪地看着我们六个还成家立业的儿女,咬着牙对前来哀悼的亲友们说:……请大家放心,我不能倒下,剩下这些“鸡头鱼刺”还没有摘完……。是的,母亲说到做到,一个人挺直腰杆支撑着这个不完整的家,步履艰难、无怨无悔的一直向前走。她硬用生命和顽强守护这个家庭24个春秋,直到给我最小的弟弟娶上媳妇,算是完成了她老人家的历史使命。尽管这样,她还是牵挂着每一个儿女,尤其是工作或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儿女,她更是大事小情都放在心上,一样跟着操心。
凡是熟悉和了解我母亲的人,都说她性格刚强,坚韧不拔,有主见,大事面前从来都不糊涂。母亲在苦水中把我们养育成人,一个个成家立业后,生活也一天天好了起来。当儿女们过上好日子的时候,都希望把孤身一人的老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来,让她老人家幸福、舒心的安度晚年。可母亲谁家也不去常住,任凭别人怎么劝,也不管谁三番五次的来接,她都不动摇。她还态度坚决的说:“我不去拖累你们,我过惯了独撑门户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才舒心。”就这样,母亲依然每天拾煤渣,捡猪食,烧火炕,上街买菜,自己做饭……即使到了她老人家已经直不起腰、迈不动步时,还这样坚持着。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们这些远在他乡的儿女,也只能是尽可能创造条件、多找时间,常回去看望她老人家,哪怕是陪她老人家吃顿饭,说说话,送点物品放点钱,也是心里的一种安慰。尽管如此,每当看到她老人家那孤单、凄凉的晚年生活状态时,一种酸楚、疼爱之情就会涌上心头。
1998年4月30日,春寒依然笼罩着东北大地。这一天,母亲走了。她走的很急,很突然,我都没能最后看上她老人家活着的面容。但是,又好像她没有走,她那高尚的品德,坦荡的胸怀,慈善的心灵,坚毅的性格,持家的方略,勤劳的秉性……仍在时时激励着我们。
如今,尽管睽违千年百载,流徙天涯海角,仍然无法忘怀母亲的恩德。
亲爱的母亲,伟大的母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