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涵自传【卷四】《独木之桥(61)》
(张涵 朗读版)
文/张涵〈韵娘·吉妮〉

61.老师关爱旁征博引,教员激励数经用典
点上蜡烛,生上炉子,去水房打水。但是,几天没用,水龙头早已冻住,可以拧开,但没水出来。
我回到屋里,插上房门,拿起暖瓶。真是难得,里面还有回家前剩下的一点底子。剩水倒进饭盒,放在炉盖上加热,然后倒进杯子,坐回桌前,拿过课本,准备看书。
唉!看书!看书!不知小哥现在干什么?是否也在看书?跟他说了那么多,可他,三十到初三,我就没见他看过书!插科打诨出口成章但一遇正事就不是贫嘴寡舌就是或故作深沉,能写会画能文能武但真有机会又挑肥拣瘦拈轻怕重,连小时候和个炭都稀得被小军子说成是“往自己家炉子里浇水”……
“砰!砰!”有人敲门。
“谁?”虽然早已习惯性地锁好了门,我还是一个箭步冲到门后,手握门把,屏住呼吸,竖起耳朵,琢磨对策。

“小张!小张!是我和你吴教员!”
打开门,吴教员和张老师浑身上下包裹的严严实实,并排站在门口。
原来,两口子今年春节一个在飞行队值班,一个在政工科值班,没回市里过年。他们想在营房里溜达一圈就回去休息,结果看见了我屋子里的烛光。
“今天才初三,你怎么就回来了?”吴教员先问。
“家里没什么事吧?”张老师接上,一句话直击要害。
本来,跟所有盼着快快长大成人、盼着显得成熟老练的年轻人一样,我觉得,虽然家里出了意外我也难免伤心迷茫,但我从小接受艰苦训练,足够坚韧和刚强,再加上李大姨的夸奖、张叔叔的信任和陈景润事迹的感染和鼓励,我早已在回来的路上想通想头透了一切,并早已完全恢复了状态,回到了那个什么苦都能吃、什么事都经得住的张立新,所以,对于他们这样正常合理的问题,我完全可以大方回答轻松应对,甚至在告诉他们事实的同时告诉他们我没事,不用担心……

但是,不知怎的,心里这么想着,但嘴巴却不听使唤。相反,面对他们吃惊、探寻而又满是关怀的问候中和目光,我眼圈一热,嘴巴一歪,泪如雨下。
两个人一楞,紧着追问出了什么事。
我再也控制不住情绪,转身往桌上一趴,失声痛哭。
“怎么了?小张?啊,快跟我们说说,到底怎么了?”张老师轻拍着我的后背,像在安抚自己的小妹或女儿。
我抽抽泣泣说出了家中的不幸。
“不会不会,他们不会离婚的!你知道,这两口子过日子,哪有勺子不碰铁锅、牙齿不碰舌头的?!你看我和你吴教员这不也是三天两头吵架拌嘴的,这不什么也都好好的?!事情一过啊,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张老师说。
“对啊,小张,他们老两口这都过了一辈子了,孩子都大了,苦日子也都差不多过去了,哪有什么不共戴天的问题,那里那么简单就离了?!”吴教员接上。
“唉!你看咱小张,这考个大学多么不易,不是这事就是那事!不过这俗话不是说嘛,‘宝刀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老师继续,用手轻拍我的后背。

“对啊!这古人也早都说了啊!‘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现在什么是你的大任?那就是高考!”吴教员开始来回踱步。
“对啊对啊!父母的事你管不了,你的高考别人也帮不了。管不了的事情我们就不管,别人帮不了的事情就只能靠你自己啊!”张老师继续叮嘱敲背。
“小张,现在可正是你高考复习的关键时刻,你可千万不能为家里这些事情分心!这件事你还真得要想清楚!”吴教员继续踱步叮咛。
两口子你一言我一语,旁征博引,像说对口词。
良久,看我终于止住了哭泣,他们才千叮咛万嘱咐,一步一回头地离去。
是的,张老师和吴教员说的都对!她说的什么宝刀和梅花那句,《英语语法手册》里也有,英语是“NO PAIN, NO GAIN”。吴教员说的那句听着也特别深刻,什么“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想不起具体的来了,反正就是人要担大任,必须能吃苦,不仅能吃体能上的苦,更要能吃精神上的苦。而且,以我的体会,身体的苦好吃,精神的苦难耐。也许父母离婚就是我自学高考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门槛,是对我精神和毅力的第一次重大考验?

锁好房门的刹那我突然想起,他们家只有八岁的女儿妍妍在照顾着刚刚一岁的弟弟强强。夜深人静,漆黑清冷,妍妍一个人在家照看强强……
孤独又冷清,感激加愧疚,两行热泪再次落下。
记得《中国青年》里说:安慰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遭遇说的比对方更惨。也许我该试试这个办法?
我放下书本,在脑海中搜寻那些命运比我坎坷悲惨的人物和故事并与他们做着对比:高玉宝天天喊着“我要上学”却一天学也没捞着上而我一直读到高中;雷锋从未见过自己的父母而我不过是父母要离婚;文革前的周教练整条右腿被迫截肢而我跟他事故一模一样却至今四肢健全活蹦乱跳;数学家陈景润只能偷偷摸摸验算“哥德巴赫猜想”而我的自学复习早已从“地下”转到了“地上”……
真的,跟他们相比,我的坎坷不值一提,我的幸运难以言表。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有吃有穿有学上,还有机会考大学,我应该感谢时代,珍惜机遇,“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道理都想明白了,就该立刻付诸行动!
但是,不行,我还是看不下去。我两眼盯着书上的内容,脑海中出现的,却是家中那堆绿色的大白菜和父亲拿着零钱往外走时那高瘦的背影。
待续,下期更精彩,努力更新中……



张涵,曾用名,张立新,张焓。曾是山东省飞机跳伞队专业运动员,山东省会外语类高考状元,留美MBA,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全职教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特大跨国外企NP、UDI职业高管、CPC、JDC、JDC-SOUTHERN中国首代,世界银行独立咨询专家,世界银行GEF中国项目英语培训首席专家,专职写作者(全球速成《张涵英语》、张涵自传《拥抱沧桑》、影视剧本《独木之桥》、《张涵杂文正论》等),业余音乐人(2008北京奥运全球征歌大奖作品《WE SAIL(我们航行)》、一月网转千万并被各大网站收录的爱国歌曲《中华在崛起》及《张涵百首诗歌集》(大歌/小歌、民美/通俗、抒情/说唱、中文/英文)、现代歌剧《快快长大》词/曲/编剧(创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