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浅最忆同学情(四)
重游丹阳地
文/李俊科
折返西峡的微信发出去之后,淅川的老同学们就说话了,我只好解释,过几天还去。我估计着家里的事情,一时半会儿肯定走不开。要去,也得到中秋之后了。
教师节的前夜,下了一夜的雨,我觉得机会很好,便告诉老同学吴荣山和高照文,就坐上了去淅川的班车。在去淅川之前,吴荣山邀请西峡的焦富国、黄太照等与我一块去。班长焦富国有事离不开,黄太照返聘在一个学校上课,没有时间。郭国臣跟着孩子在南京居住(上次与严桂芳在南京的合影都让我高兴了半天),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冯金堂身体不好,也不喜欢出门。他们用微信或者电话的形式,要我带他们向淅川的老同学问好。因此,我是带着双重身份去淅川的。
淅川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也是楚国旧地。淅川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春秋时为楚文化发祥地。曾诞生了商界鼻祖、越大夫范蠡,南北朝史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明代礼部侍郎彭凌霄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著名诗人屈原、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杜牧、元好问都曾在此留下了光辉的诗篇。由于析水的原因,淅川与西峡距离不远,山水相依,联系紧密。历史上有许多故事大都发生在两地的结合部,难以分清具体在哪个地区。譬如商於之地,丹阳之战,北姑之山。

连接两县的西淅公路在林海的层岭间蜿蜒起伏,清新的空气从疾驶的车窗外钻进来,带着一种清香,凉飕飕的。时间尚早,为了不打扰同学,我先到老县城南面的牛尾巴山公园(范蠡公园)转转。我来淅川的机会较多,当年普九检查时,我在罗金友的引荐下,认识了邓县师范邻班的吕国华等几位,并约会了部分老同学在一起聚聚。退休后也来过一次,登的也是牛尾巴山,碰巧的是,在登山的途中竟然遇到了老同学杨铁牛,我还能从印象中认出来,他也感到惊喜。相识后,当天下午没有离开,又联系了李显俊、李群生、章林顺等,在酒店一聚。那天晚上,我喝多了,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满腔的热情,不言而喻。
淅川县城这座黑石山,由东向西逐渐减小,看上去就象一条黑色牛尾巴,人们叫它牛尾巴山。牛尾山不高,属于八百里伏牛山脉,连绵不断,气势雄伟,聚散亭、逢知园等建筑散落在牛尾山的半山腰。山上杂草荆棘遍布,树木不高,多是近几年来新植的松柏,有几条台阶和水泥路直通山顶,是为纪念范蠡“富而好德,仗义疏财”的思想,“偶逢知己,以心向许”的精神而建的。几千年前的范公,虽然数次甲富一方,却把钱财看得很淡。据说他扶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辞官入齐、陶、鲁等处,以经商闻名天下,十九年中掷千金,把财富分给穷人,心系百姓的情怀,为后人所传扬。“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就身自退”,“座下藓苔春满地,渚边芦苇月千秋”。
从牛尾巴山下来时,吴荣山让高照文来接我。我下到范蠡公园大门口,门口有几个老者在聊天,还有几辆电动车,其中一辆车旁站着一位老者,光亮的头顶下,围有少许的白发,丰润的脸颊,大腹便便。没有见到熟悉的面孔,我就给他打电话,声音竟然从那里传了过来,我一脸的愕然。我们两个同时那着电话相对张望,目标很快锁定,我急忙向他奔去。他哪里有我38年前同学的模样,那个喜欢拉胡琴,喜欢与我聊天,闲暇陪我在学校散步,代表学校演出节目时,帮我弹奏胡琴的高照文,已经消失在记忆里。
我们的手握在一起,寒暄着,唏嘘着。

淅川的老同学数量仅次于邓县,有十六位,真正常联系的没有几个,罗金友是内乡同学,只是他教学的地方距离淅川近些,我们常有联系。见过面的也不多,况且李显俊、李志清已经移民到了中牟。那年,我骑车去荆子关游玩时见到了李志清,彼此还能认出来。他满面红光,白衬衫扎在腰里,比上学时精神多了。下午的时候,他要去上课,我们仅在学校外面的桥头站了几分钟,聊了聊天。后来他去洛阳旅游,约好我们见面的,谁知道他突然心脏不好,回到宾馆是急忙给我一个电话。我急急忙忙赶过去,坐了几分钟。他脸色苍白,说话有些吃力,声音没有那时洪亮了。听说回去后就住进了医院,还下了几个支架。今天在微信上看到我来淅川了,还与赵金秀、严桂芳、李群生、李显俊、李海荣、袁海申、张清坤、还有内乡同学罗金友、南阳同学李秀萍等嘱咐吴荣山代替没有在家的老同学,让我吃好喝好,不要过量。同学情就是如此,不管你在哪里,见与不见,一半句问候都能感觉到心是连在一起的。
李显俊与我在某些地方相似,也属于外向型性格,爱好也广泛,易经和堪舆都了解一些,但他比我懂得的多多了。那年在淅川见面,还带我去他家乡辨地穴,说山向。有了微信之后,我们经常视频,谈论同学之间的想念之情。他那心胸豁达,思维敏捷之状,让我羡慕不已。虽然他身在外地,也与群生,桂芳、海荣一样,恨不得生出双翅,飞回淅川与我相聚。
聚会的地点在红旗路的时代印象酒馆,我觉得这个地方选的好,名字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38年前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大家的脑海里留下的迹象,都具有时代的特征,至今印象深刻。

在三楼,吴荣山和章林顺同学听到了我的声音,出来迎接。彼此之间有点“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觉,乡音仍在,鬓毛已衰。章林顺我们十年前还见过,原样还在,他的容貌属于印象中的放大版,爽朗地笑起来,脸颊的酒窝似乎还在,一两句熟悉的口语,还能引起我们哈哈大笑。吴荣山的性格有些变化,记忆中的他,总是大大咧咧的,易于急燥,有点沉稳不足。现在的他,经过社会的大课堂,被历练得豪爽大方,善解人意。他的家庭虽然出现了一些变故,但是他能排除压力勇敢面对,精神风貌还是不错的。席间,他邀请了两个朋友作陪,欢乐的气氛充溢在我的周围,让我酒醉心醉。淅川的老同学,真的如范蠡,心胸博大,情谊深深,让我常记不忘。
宴席刚刚结束,内乡的马荣玉同学就发来微信,欢迎到内乡做客。我只能记住心里,遇住机会,一定前往。因为,我还惦记着王振东,惦记着李华光,还有没有见到的如李秀萍、马凤霞等等同学。他(她)们在我的印象中,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李俊科,网名了了、巴族十三客,河南西峡八迭人,退休后客居洛阳。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联盟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洛阳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有《恩情重于山》、《赵洼,曾经的地方》、《后凹,远逝的记忆》、《山村细雨》等文学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