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间,这茶温正好
——读潘鸣散文集《花间一壶茶》
健 鹰
突然在想,潘鸣大哥花间品茶时,那盖过头顶的花荫到底会是什么花呢?那茶水中,漫漫浸出的茶色,又该是什么样的叶片
?
恍然觉得,那花定然是栀子
。那青得厚重的叶片,那白得干净的花朵,如同心灵中,一个接一个的旋涡。它们从溪水中清清澈澈地流出来,不急不躁,不紧不慢,低呤浅唱而又涓涓泉涌。
在我记忆中,故乡小城什邡
,每至初夏,这样的花朵就会像女孩的白裙子那样,一朵一朵地绽放在清晨的巷陌里,或黄昏的庭院中。这样的季节,常有乡下的孩子提着竹篮进县城,穿街过巷,以极低廉的价格,换得秋天的学费。老人们买了花,多会用一根长长的白线,将这些骨朵串叠起来,挂在孩子们的胸前,或者棉纱蚊帐中。于是,一座小城便有了花香透魂的美好。
我对潘鸣大哥的记忆,都带着这样的气息。可以说,这是一种堪称完美的,对一个兄长的记忆。初见潘鸣大哥和他夫人时,是多年前在什邡文化馆青苔蔓蔓的院子里。他们正与《亭江》文艺主编刘期鉴老师说着话,那天阳光清澈地从一篷藤萝上泻下,照在三人的身上,那场景真是美极了。那时,他们夫妻还是乡村中学教师,文学为缘,从此我们交为挚友。后来他改行进机关,事业不断进步,但文学情结却一直深笃。无论为文还是为官,他给人的感觉,总是那样的干净温润。对人的关爱和体贴从来细腻。尤其是对文学这个群体,他有着本能的体恤。在什邡主管宣传文化时,他亲手创办了《什邡报》,筹资设立了“什邡文学艺术奖”,并对全国闻名的“马井农民创作组”给予大力扶持。有文学青年遇上困难和挫折,他总是以兄长的方式予以帮助。让我今生坚信有些人的生命,来自文化的本源,是有花香穿透的。
这位一生中对我关爱至深的兄长,从文学青年、乡村教师、到行政领导、国企高管,最终又回归于文学。从职务岗位上退下来,他怡然沉醉于文学的港湾,大量阅读精典,倾情笔耕不辍。近三年累计在各级报刊和新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作品三十余万字,还热心承担了省、市文学协会学会的相应组织工作,甘为文学义工。这样的生命轨迹,让人坚信本心的执着,坚信人生是一个不断升华的圆环。就像桌上那只茶杯的杯面一样,映了天光心灵、聚了月色花香。对于一个散文作家来讲,现在的潘鸣大哥的茶座,当属茶温正好之时。
从《花间一壶茶》中,我品出了一种独特的茶味。这是什邡蓥华山中那种叫作红白茶的茶汤
。准确地讲,红白茶并不是一个常态概念的茶品牌,而是一种樟科植物。它不是培育于精致的茶垄,而是衍生在山中谷中、云中雾中、山民们的房前屋后,与祖坟、祖山、祖屋和乡情、亲情为伴。红白茶的烹制和饮用,有着独具一格的方式。总是以樟树粗枝大叶随性取之,置于炉前的大瓦壸中,掺入泉井之水,以煮饭时的余火,全天候地熬煮。饮时,多以饭碗盛之,常携于田间地头,与劳作相伴。餐时多以此茶泡饭,家乡之人口禅“好吃不如茶泡饭”的茶,便是此茶。由于此茶是靠烟火熏煮而成,喝这茶时,烟火味是最大的记忆。
潘鸣大哥这部散文集,在字里行间,恰似红白茶一样,带着故乡山野平畴的浓重烟火气息。那些石磨、那些游鱼、那些幺店子、那些鸡啼、那些童心、那些村姑、那些旧部、那些家长里短、那些官场过往⋯⋯看似细枝末节的娓娓叙述中,饱含着笔者熬制茶汤一样的生活研磨和沉淀提取,在这部十六万字的文集中
,作者那些回溯旧时光的篇章,执着于在岁月的绵长经纬中去"
触摸拙朴的痕纹”,将川西平原独具魅力的风情和浓浓的一怀乡愁细腻深情地抒描于笔端。他"
咫尺凝眸”,关注身边种种细微之物,从中禅悟到“一切微观都是宏观赖以生存的因子”,“每一枚‘小’中都蕴藏着无限的‘大’”。他穿越“黑夜”,潜入“梦境”,品咂“想象之魅”,让文思舒展浪漫的羽翅,自由遨翔于“多维空间
”。他在一花一木一鸟一蝉的生长啼鸣中感悟生命的无尽玄妙
⋯⋯
读完潘鸣大哥的这部《花间一壶茶》,总感觉有栀子花的花香弥绕不绝,有红白茶的色泽濡染内心。掩卷遐思,有隐隐疼痛
,有丝丝回甘,有怅然若失,有豁然开朗。时光之美,文字之美
,让人难以走出。这一切的美好
,该是来自那洁雅灵魂的回音和宁谧心性的吐纳?该是来自那故土烟火气息的旷日熏陶?
杨健鹰简介:著名城市策划专家、作家、诗人,中国策划学会副会长、中国智慧工程学会优秀和杰出人才委员会副主席。是成都名片工程“宽窄巷子”、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和震中映秀重建、“敦煌国际旅游名城”
总策划,被授予:“中国十大策划专家”“中国西部策划先生”“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四川四十人”荣誉称号,当选国务院专家库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