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寇准神迁
很早以前的一个戊午年间,河南巩县下了一场大暴雨。雨急风大,拔树毁屋。暴雨过后,遍地水滩,庄稼倒伏,山体滑坡,大地被冲出一道道沟壕。
一位农夫担心自家地里的庄稼,大雨一停,便到地里查看。他家的地就在一座山坡旁边。当他走到山坡跟前时,看到山脚下有一处地方,被山上下来的洪水冲出一个洞口。洞口前面还有一块石板倒在地上。他走到洞前细看那石板,发现那块石板上写有几行字:
我是前朝一公卿
戊午年间被水冲
速速报於李知县
把我迁到洛河东
那农夫虽然识字不多,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却也隐约觉得这石板不是一块普通石板,一定有什么来头。再往洞里一看,黑咕隆咚的,也看不清里边有什么。本想进去看个究竟,又怕万一有什么危险,有点害怕。就回到村里叫了几个人,一同进到洞里查看。

这几个人进到洞里,发现洞里有方扁平的石块,石块上刻着几个大字:
寇莱公之墓
哎呀,原来是一座墓!那几个人吓得不轻。寇莱公是谁?谁也不知道。想到洞口那石板上写的“速速报与李知县”,经过商量,忙把这事报告给地保。地保又层层上报给当时的李知县。
那李知县毕竟是饱学之士。听说这事后,大为吃惊,他知道这是一代名相寇准的厝柩之所,由于雨水冲刷显露出来。
原来,寇准原籍是陕西渭南人,曾任太子太傅、莱国公及宰相之职。与白居易、张仁厚并称“渭南三贤”。后来寇准受奸人陷害,被罢免宰相之职,贬在雷州为官。最后病死在雷州竹榻上。寇准夫人奏请皇上,要将寇准归葬渭南故里。这事虽然获得皇上允准,却因所拨费用有限,灵柩运至中途,钱已用完。只好将灵柩安厝于巩县洛河西岸山脚下一孔小窑里。待以后有条件时,再行安葬。
李知县得知寇准安厝地点后,念寇准是一代名相,一生清廉,为国为民,便决定不负重托,把寇准灵柩迁葬于洛河东岸。可寇准乃是一代名相,非常人可比,迁葬到哪里好呢?

这时有人报告,说是寇准灵柩前靠有一木板,木板上写着:
欲知穴道在何处
新人足下有墓坑
李知县知道这可能是在指示安葬之地。然而,洛河东岸那么大地方,具体位置应该在哪里呢?
於是李知县便在别人陪同下,到洛河东岸寻找安葬寇准的风水宝地。当行至一处山边道路时,迎面吹吹打打过来一队迎亲人马。俗话说,娶亲如同小登科,高官也要让三分。李知县见状,忙暂时退避,给迎亲队伍让路。谁知等了半天,迎亲队伍也不过来。李知县便派衙役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新媳妇所乘之轿,轿杆断了,新媳妇只好下轿,站在路旁等轿杆修复。知县一听到这消息,恍然大悟,说新媳妇站立之处,就是墓穴应在的风水宝地。
等娶亲队伍一过,知县便让人在新媳妇站过的地方开挖,准备迁葬事宜。
当人们把坑挖到一丈左右深时,坑里竟挖出一个大洞。众人也不知道该咋处理,就把情况报告给知县。李知县把一个叫张三的衙役喊过来,让他先下到洞里,看看洞里有啥。那张三心里害怕,又不敢说不,只好提心吊胆地勉强下到洞里去。
张三下到洞里一看,哇,洞里地方挺大,靠洞底还有个土台,那土台上竟放着一锭元宝。这一下,张三高兴透了,真是因祸得福,忙将元宝揣进腰里,整整衣服,爬出洞去。
张三出洞后,对知县说了洞里边的情况。知县认定这洞应该就是墓穴所在地,那土台应该就是安放灵柩的棺床。

於是,李知县便组织人马,到原来暂厝寇准棺木的地方,准备移棺迁葬。想不到的是,当人们移动棺木的时候,竟在棺下又发现一块石片,石片上写着:
迁费哪里寻
张三腰里存
众人忙将这石片送给知县看。李知县看后,马上把那个下过洞的张三叫到跟前,让他交出银子来。张三起初还想抵赖,在知县再三追问下,只好交出那锭元宝。
有了迁葬所需的费用,李知县很快就将寇准迁葬于洛河东岸,并树碑纪念。
寇准,这位蒙冤被贬的宰相,从此借葬在巩县洛河东岸。
时间又过了十几年,新的皇帝即位,为寇准平反昭雪,恢复寇准原来职位,并将寇准灵柩又从巩县归葬陕西渭南故里,谥号“忠愍”。还为寇准筑庐塑像,立碑叙功。皇帝又亲笔用篆书体,写了“旌忠”二字,作为碑首,命学士撰写碑文,褒奖一代名相。
几百年来,这个寇准灵柩神秘的迁葬故事,一直流传在巩县回郭镇一带。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