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 山 漫 记(长篇)
文/万一(安徽)

应战友之邀游庐山,我笑,他们不会知道我如今还痴迷在寒窗苦读的陷阱里。黄征在电话里说,传老大的命令,明天八一,只当是战友们为党贡献一把。无奈,我只得如期应约。 昨夜一场大雨,迫我半夜起来接漏,滴滴溚溚的声音吵得我难以入眠。 四点起床,就近乘公交也得步行三里多路,一只装满日用品且具有文物价值的军挎包忽悠我满身是汗。到肥后离发车时间尚早,我赶忙去路边的小店采购了些食品,来来去去总是匆匆忙忙的,反而引来战友们充满酸味的笑声。 领衔这次庐山游的策划人是现任某社居委书记的同班战友张今龙,离队前他是我的班副,其战友情谊非比一般;回来后不久,他就当了社居委的干部。 今龙那个社居委原是合肥郊区的一个穷郢子,改开20年后一跃成了富可流油的社居委;可见,老战友也当今非夕比了。这次游庐山觉着六个战友不够一桌,也不够热闹,就让几位女同事随车伴游。可我现在只记得其中两位姑娘的名子:一个叫杨玉玲,约莫二十六七上下,身材高挑,笑靥可掬。小杨称每一个人的姓后面都加一个总字;平生第一次有人称呼万总凭觉尬尴,今龙笑说,老班长还不习惯,常叫就顺耳了。还别说,第二天我便觉着我就是万总了。难怪有人说,谎话说三遍就成了现实。 小谢略小也显丰满些,但匀称,肤白如雪,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很有磁性,没多久,就把李兵的注意力全吸引过去了。

一路的歌声笑声似乎没能影响到我的梦境:手撑一把似古实今的油纸伞,在濛濛的细雨中行走,身体很轻却难掌控……呯地一声响,睁眼一看,原来车已到了庐山脚下。这时侯,迎面走来一位女导游,想必也是今龙预约好的;导游告诉我们,游庐山需要下榻于山上。她说,在上山前希望平时有晕车现象的游客最好吃一颗晕车药。说着她捧着药片笑吟吟地送到每个人面前,几乎没人接药,更没人表示要吃药,大家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导游,导游笑而不答。和导游一起“奸”笑的还有今龙和他的司机;接下来就听一声闷响,小谢发出了一声尖叫,原来,她的头被急转弯时的车窗边缘狠狠地接触了一下;而连续不断的急转弯,让大家又从惊诧到惊喜,一场场大笑说明:人,多喜欢恶作剧时的怪诞表演。

庐山的林木大多是柳杉,高大挺直,树龄漫长。我抓紧前椅上的扶手尽眼路边的景色,似乎显得有些贪婪······事实却在不断证实导游的预言:从小谢开始,至少一半人因为这380多道急转弯而呕吐不止。可见,庐山弯道真是名符其实的一大险景。我深服于那些司机高超的驾驶技能。 这时侯,天开始下雨,车直接开到我们下榻的如琴湖宾馆院内。导游召呼我们去吃饭。饭后少憩便随她一起开始我们三天的游程:第一站,赏“花径·”美景。 花径少花,满算仅20米长的人工植花,与普通公园的花没什么两样。下去一个大坡,树的密度渐浓,林荫夹道可以挡雨。坡间稍平坦处有仿古亭,亭中空陷处一尊巨石面上刻有“花径”二字。导游让我们辩认这两个字的出处并提醒有人说是创建庐山桃林寺的和尚昙洗的遗迹,又传言是乐天的墨宝,这时,有位可能颇懂书法的游客说:依我看,如此定义岂不有辱古人!凭这字只不过哪位政客笔下的垃圾罢了,众游客尽皆失颜,幸亏今龙当即大手一挥,指向不远处围着更多人的一尊大石,近前才看清那石上刻着白居易的咏桃林寺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此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
此时已是初夏,别说此地早无桃花,即便有也早过了花期。诗中的芳菲应单指的桃花,否则就言不符实了。恨春无处寻,尽是花落去。忙忙碌碌,人事苍桑,谁还顾得上春的有无?可见古文人骚客对非人间烟火寄予了无限的想往。 雨后路滑,一女游客不慎跌倒,因小花伞被拋出后像跳舞似地蹦下山涧而引起一阵大笑。 花径无花,也没有桃林,更是逝去了寺庙;仅一不伦不类的仿古亭实在激不起游兴。回来时,雨停雾起,如琴湖时隐时现,却总也看不清她的婀娜身姿。没想到,“中共会议旧址”却近在咫尺。这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据说是蒋先生当时为筹办军官训练团所建。之后,毛先生的中共在此召开了三次会议,即家喻户晓的所谓著名的“庐山会仪”,因事涉党内秘密,长期以来,庐山会议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改革开放后,小平先生主动揭开面纱,开放会议旧址向国人澄清事实: 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主要内容即是彭德怀元帅因反对三面红旗特呈给毛先生的所谓“万言书”而引火烧身。于是彭被打倒。这就是第一次庐山会议的全部内容大意。 第二次庐山会议是指1961年8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因为大跃进的浮夸风导致60年大面积饿死人现象的总结;与会者“一致”认为毛应对此事负责,因此毛被迫“下野”。因为毛以党的名义竭力抑制媒体的真实报道,知情者仅限参会人员;所以这次会议也最为隐秘。

1970年召开的第三次庐山会议就简单多了,毛把他亲手御封的文革时期最著名的理论家陈伯达拉下马,其目的不言而喻;对毛生生而言,这是一桩小事情。如果小事情能够掩盖大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第一天的游程结束。 向晚,太阳终于露出祂那幅狡滑的面孔,整座山湿漉漉的,似乎凡能看到的山都翠绿得让人心醉。难怪说庐山处处景峰峰各不同呢! 庐山湖多,大多所处位置都很高。如琴湖是因形状酷似琵琶而得名;青山环绕。最令人向往的是山坡上那些错落有致的红瓦别墅,晚霞轻抚下在绿的背景里渲染出一层淡淡的红晕。据导游小姐介绍,这些都是为新中国政界大佬们避暑而建造的,时距不远也无须考证。 晚餐时都喝了点酒,各人寻找自己的爱好集约,今龙和老板们打牌小赌,女人们去逛夜市;剩下我单身,无事可做,只好去缘湖散步。
庐山的夜晚很暧昧:处处是景处处灯,昏昏的却色彩斑斓。信步走进湖南端的小亭里,远眺湖心岛及其倒影便更是扑朔迷离:岛山,有了仙姿;来来去去的人踪水影直如传说中的海市蜃楼了。 庐山的夜,就是艺术家专为游人设计的暖昧屋,在这间硕大迷人的暧昧屋里,到处都是情人们聚会的场所! 五老峰在庐山东南,海拔1436米,五峰并列,好象是五位古人在给游客们讲经说法指点迷津。
再有李白的诗: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秀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览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五老峰之名因诗而不老,但不知老天爷削出的金芙蓉今在何处?问导游,导游指胸一笑,意在心中。可见,如今的导游文底也深不可测。 
与五老峰相比,含鄱口就更见气势了。观景台上左视的更高处有观日亭,据传:当初的第一夫人美龄小姐常在此观日起舞,丈夫正襟危坐欣赏着妻子袅娜动人的舞姿,文明棍轻轻扣地的声音拌和着林籁之韵,是上天赐给中国第一夫人的最佳礼品。也只在此时此刻,这位国家元首才不会暴粗口骂娘希匹。 含鄱口之名原于山峰的造型,三座山峰相拥而立,仅留一口正对不远处鄱阳湖,侧背看去,大有吞湖之气势,加之山雾常和湖雾相接,于是,人们就幻想着鄱阳湖的水都应出自含鄱口。或许也因此而诞生了峰下的黄龙寺呢?这只是我的飞阿巴黑猜想罢了,不必较真。 雨后雾浓,观景台被淹没在云雾中,大家只能照像留影。我不会自拍,杨玉玲很客气地为我拍了好几张,从选景到弄姿都由她做主,这时侯,我们之间的关系己经熟到不用叫万总,而是叫万叔叔了;从虚伪到诚实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不一会儿,太阳露出脸来,浓雾迅即散去的速度令人惊讶;满目青山依旧,顿生一些应接不遐的感慨。站在观景台上从顺时针1点钟方向看去,一面直上直下没有一点弧度的万丈悬崖峞立在眼前;因为侧视的效果,仿似老天爷给这青色世界凭空划了一道灰白色的线。与黄山不同的是,庐山的石缝里长不出松来,这可能与石质有关。导游告诉我们,下午就要去那面万丈悬崖的最底下看庐山的最大瀑布――三叠泉瀑布。并提醒路途艰辛,劝体质差的游客尽量不去。今龙和司机不去是因为他们己去过。黄征和李兵说膝骨不好也拒绝参加。剩下三男四女摩拳擦掌,一副拼命三郎的架势。

往回走照旧不是原路,导游顺便把我们带到另外的三个景点,即三宝树、美庐和芦林湖。 三宝树就在回来的路边,不用靠近,即可欣赏她们的飒爽英姿。两株庐山特产――柳杉,高40多米,树龄都在600年以上;最奇的是那株银杏竟然活了1600多年仍显得年轻茂盛生机盎然!作为镇山之宝,观赏者只能在其保护圈外游走拍照。当然,真正能称得上庐山明星景点还数美庐。 美庐别墅因先后两位政见迴异的领袖人物先后入住而名噪至今。
据记载,美庐是上世纪30年代,一位意大利商人以半卖半送的方式赠给蒋氏夫妇的,传说美庐以前的名子原本不叫美庐,直到1948年,为了表达对妻子宋美龄的爱特赐名“美庐”。同样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元首毛泽东先生占领了他前任的这座别墅;时地方牛人怕新主人忌讳美庐二字欲去旧换新,被毛先生制止。毛让工匠把美字三部分拆开分别镶贴并提示人们倒过来念…… 毛对美庐的内部改造最具童心的一笔就是在蒋宋的卫生间里,他让工人在两个座式马桶之间新建了一蹲式马桶;这一杰作被当时毛最为亲近的人称颂为“公私合壁。”改开后,又被游客称为“政治家们的游戏”。依我看只不过是顽童们的一个恶作剧罢了。 
1959年的庐山会议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打倒曾经的彭大将军,兴高彩烈之余,毛先生告诉地方大员:庐山是个好地方,两年后我还要来。细惴上意,多方斟酌,两年不到,一座更具人性化的别墅便不声不响地竖立在庐山中心位置的芦林湖畔。据说,在未建别墅前,这儿是一块很大的凹地,满地芦苇是过去一位大地主专门种来以供农家建房所用。就凭主席一句话,不用两年时间就成了如今的芦林湖,以湖得名,湖岸新建的别墅也就叫“芦林1号”。 196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选在庐山。毛提前入住芦林1号,芦林湖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主席的游泳爱好。当然,毛游泳少不了有许多游伴,游伴里有男人也有女人;此时导游和我们讲了一个冷笑话:如今,芦林湖水被政府钦定为庐山市居民用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吃的喝的都是毛主席当年的洗澡水!话音一落便引起了一阵哄山大笑!这位长得并不怎么得意的女导游其实很逗人。
芦林1号内的家具陈设看似简单,但每一件都价值连城,一色的古式红木,除非亿万富翁,一般人只能望而却步了。起居室内还有几件打着补丁的旧衣裤,高挂展头。我们都知道的是:主席生活简朴;我们不知道的是:每次缝补必请上海名师,其路费和工艺价值远超新衣数倍。但人各有志,只要是他老人家喜欢的就是合理的。这让我想起民国历史中的袁世凯,常以喝稀粥示民以已朴,但却少有人知道他搅入粥里的椒粉其实就是鹿茸面! 虚伪,自古以来都是政治家的通病。
回途中,还看到了胡先骕先生创办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远远望去,林荫蔽地,古木参天,花团锦簇中却大门紧锁,一片寂静。 透过一片稀疏的柞木林,我们还简单瞭了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亲创的白鹿洞书院一眼,从一片新意中也不难看出她的历史沧桑。 午后风至,细雨绵绵中,遵导游说,我们一行六人都穿上了刚买的雨衣,没想到途程遥远,还另花了80元的缆车票才到景区。 三叠泉不知所踪,只有三叠瀑布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这个古称匡庐瀑布的确不愧为庐山的第一奇观;低头下看,弯弯曲曲的三千石阶不由人不喘气而并息;当你下到三分之一时,猛一抬头那面万丈悬崖就矗立在你的眼前。这时的感觉,它己不再是悬崖而是危崖险崖!但理智的人可以完全不予理会,自有它对面的三叠雄姿和振耳发聩的轰鸣之声让你无遐顾及它的危和险。一阵阵凉意扑面而来的快感穿透雨衣直达心房,这是人生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此时此刻,人世间所有的悲离、忧伤和苦痛都会化为乌有。选角度、拍照、录影或打情骂俏都成了合情合理的纯喜剧;然而,毫无顾忌的折腾后还是累了。在一处万丈悬崖的背景里和着雨衣坐下来,静静的欣赏,默默的回味这大自然的恩赐。 顾名思义,三叠瀑分上中下三级,每一级都有凹下去的平台,恰逢雨后,瀑流更是汹湧澎湃,借赞云:上如飘云拖练;中如碎玉冲石;下如金龙走潭。此情此景,足以让游客失去时间的概念。导游不得不再三摧促,大家才依依不舍地转移了无奈的目光。怎奈回路是上坡,三千台阶,上到底算第一组平台时,气喘吁吁的才觉着“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格言是一句不折不扣的谎言。还未上到第二组平台,不少人己实施爬行了!最不堪的是杨玉玲,刚爬到平台就一骨碌躺在汪着水的平台上不肯起来,她摇着手赶忙拒绝我要拉她的架势,口里还喊着:“别动,别动!我的妈唻,我要死了。”在江西,又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突然冒出这么多的合肥土话,凡平台上台阶下能听到的游客无不笑瘫。

游客们也确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又都快乐着,也许这就是人们都希望跟团外出旅游的根本诱力所在。 晨后游程是在万丈悬崖之颠的缘崖游。一路慢坡,上上下下的都是石阶。约一个时辰才攀到了最高处,这儿就是险峰。之所以称它险峰是因为崖边没设护栏,仅在边石上划一条红色警戒线;游客到此有专人负责安全。事实上,即使不超线只要你敢于往下看也会吓得你连连后退。悬崖边上再加上地心的引力…… 在上了一个小坡的拐弯处,我们看到了被特别保护的所谓劲松,我无法找出什么恭唯的语言了,矮矮的,瘦黄得象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 至于仙人洞,早有多种版本遗留后世,也只因毛先生题李进(江青)的诗才凸显于民间: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雲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毛此時的心境;
第二次庐山会议于1961年8月23日开始,对外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实就是对58年浮夸风导致60年全国大饥荒的责任认定;与会者几乎一边倒地把矛头指向毛本人,在铁的事实面前,毛无言以对,其心情和冏境是可想而知的;但毛又是一个从来不承认自己有错的人,在被一生中很少有过的孤独和压抑的双重压力下,他想起了一直被关在“笼子里”的江青同志……于是,毛又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希望…… 不知道这样解释这首诗的情、境和景能否与当时的实际相吻合?假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岂不说明《百度》上对同内容的解释是何等的荒谬。 相对于“御碑亭”的观赏价值,劲松、仙人洞或者险峰就逊色多了。 传说明朝初年,一个叫周颠的人十四岁患癫疾,乞食于南昌,三十岁时声言南昌将大乱。民以为癫语,不久陈友谅入城劫掠才引起地方的重视,直到朱元璋来南昌才有人予以引见;可周却疯言疯语不成章体,朱为一试究竟便以缸煮其身而不死,又使其绝食23日亦无漾。朱奇而留之。在最后一次与陈友谅的决战中,朱问计于周,周只说了一个“进”字,朱赶忙发江舟与皖。但中途风停舟滞,再问周,周仍一个“进”字。朱正踌躇间大风突至,各将领摧船进击。朱大获全胜后欲封赏于周而不见其踪影。
四年后,元璋患一奇疾,延天下名医而不治,后有一童奉药至宫门,臣问何药?童答曰:颠药!臣惊慌欲擒童。但朱皇帝心领神会,赏童银;药到病除。为感激故,遍寻周颠而不得,最后仅得一诗云:
匡庐之巅有深谷,
金仙弟子岩为屋。
练丹济世几何年,
朝耕白云幕种竹。
元璋无奈,只得命人于庐山之巅建亭立碑,亲撰赦文以为念。 御碑亭建在一处周边皆石壁的平台上;其实是一座仿木构歇山顶的石亭,三面有门,其正门外有一幅对联云:
姑从此处寻踪迹
更有何人告太平
亭内又一幅对联题着:
四壁云山九江棹
一亭烟雨万壑松
至于亭内的碑文早已被岁月的风雨洗涮得模糊不清了。然而,仅从以上两副对联来看,至少说明朱元璋登基后对那位帮他起重要作用的周颠以及九江地区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恩情怀。

至此,我们的此次庐山游宣告结束。导游送我们下山,陪我们购物吃饭。临别时竟有些依依不舍。今龙握着她的手说:庐山真是个好地方,两年后我们一定还来。导游含着笑意讥讽道:你又不是主席!说着,旅游车已在大家挥手笑別之际滑向炽热的远方·······


🎀【作者简介】特约编辑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