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游记(二章)
静川
1、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初凉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兰老师教我的。我从小学到初中,换了三个班主任,但给我记忆最深的班主任,就是兰玉芬老师。兰老师对我非常好,原因就是我学习用功,记忆力好,喜欢写儿歌,后来还喜欢上了古典诗词。但我经常旷课,兰老师知道,我母亲多病,经常住院,为了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所以我经常旷课。兰老师是个惜才的老师,心眼也好,她经常翻山越岭,去我家里为我补课。补课之余,兰老师经常给我讲解古代诗词。我也喜欢听,听多了,也就了解了唐宋时期的很多诗人,但我最喜欢易安居士,李清照。
列车员说青州火车站到了。我赶紧收拾行囊,撑开雨伞,走出站台。
抬头看看天空,灰蒙蒙的,无风之雨比爱缠绵。脚下的路陌生。城市更陌生。好在有个朋友在青州电视台工作,叫周贵虎。我正担心迷路,周老师开车已经在出站口接我了。
这次青州之行,我在周老师家住了一周,夫妻俩非常好客,不让我去招待所,说在他家里住方便侃大山。夫妻俩是真的诚意,我也就既来之则安之了。
在周老师家里,他不让我称呼他老师,他说叫大哥亲切,后来,我就一直叫他周哥。
我在周哥家打扰了一周。这一周里,周哥真是个好厨子,一手鲁菜做的地道,把我整的,回东北后,好长一段时间吃不好媳妇做的菜。
一夜休息。记得第二天是礼拜天,周哥说吃完早餐我带你去范公亭和李清照纪念馆转转,他还说,来青州不到范公亭和李清照纪念祠瞻仰一番,那就是白来青州一趟了。为了青州之行不枉游,那天我们顶着初秋的细雨,打着伞,在范公亭公园游览一整天。
李清照和范仲淹的纪念祠,都在范公亭公园内。范仲淹纪念祠在公园的左侧,李清照纪念祠,座落在公园的右侧。我俩过了永济桥,洋溪湖,就看见李清照纪念馆了。
李清照纪念馆,座落在洋溪湖畔,有山有水,有古老的风景。我们散步雨中,幽雅无比。
我和周哥边走边聊,约一刻钟功夫,就隐约看到李清照纪念馆了。

我们顺着青石小路,一直往前走,转了一个弯,就听到“四松亭”的塔檐上风铃声清脆,叮叮玲玲。身至近处,看到亭壁上都有字迹,但已斑驳不清了。
过了“四松亭”,就是“九曲回廊”。“九曲回廊”的右侧是顺河楼,我们哥俩靠在楼廊吸一支烟,歇歇脚。
我背靠栏杆,看着很细的雨,敲打洋溪湖的水面,波纹粼粼,水泛起细浪,如菊花点点绽开。我深深吸了一口青州的“云门山”,此刻的心情愉悦,想放飞所有的心绪,飘过那水。我看到了远处的古城,还有细雨中的,苹果园。
我们继续往前走,小雨就像我们的情人,一直跟在我们的身后,缠缠绵绵。八月幽寒,晚秋的微凉在逐渐加深我们的脚步。
洋溪湖畔,故事很多,就像眼前这口枯井,谁知道它有多少故事,藏匿心中。

我这么思想着,周哥说李清照纪念馆到了。
我抬头瞻望,祠门的匾额上有六个大字:李清照纪念馆。落款是近代作家、诗人,臧克家老先生。
我们在纪念馆门口,找人帮忙合了张影。脚步踏入祠院时,夕阳西下。小雨她终于想明白了,不想跟在两个男人身后找没趣。
祠内的院落不太大,但很幽雅诗意,这很适合李清照的风格。正庭是“归来堂”,堂门的擎柱上刻着一幅很令人销魂的对联,上联是:红雨飞愁千秋绝唱消魂句,下联是: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对联的下角,各放一盆长叶草,搭配四步石阶叠起的碧瓦青砖。
小院古色古香,花草有序,绿肥红瘦。一棵老树倾斜,秋千被雨淋湿。我真想知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女子,你是否今生转世了?!秋风虚掩户外的门,是你倚靠栏杆,轻吟: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让我内心沉寂。
周哥进了右侧的屋,我也随之而入。这间屋子也不大,是李清照和她夫君金石家赵明诚的传记陈列室。里面收藏了夫妻俩留给后人的著作以及肖像诗画,尽管有些陈列物一定是赝品,但在我的心里,都是珍贵的资料。
李清照的诗词我不用抄录,我有全集,我只把赵明诚的《金石录》后记,拍了很多照片,纳入我记忆的内存。

“归来堂”属于正庭,堂内的四壁悬挂很多青州书法界摘录李清照的诗词。旁边有个小屋子,寓意是李清照夫妻俩的寝室。虽然我不相信那些叠的整齐的被褥真的是她们曾经用过的,但我相信,一种瞻仰或缅怀,将是后来者永恒的追忆与沉祭。
大堂的左侧也有一间同等大小的房间,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白石浮雕,在一台绝对仿古的木琴旁,聆听窗外箫箫的雨声......
我似乎看见易安居士的手指纤纤舞蹈,听到缕缕琴韵萦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吟唱声。

走出“归来堂”,我看到小院的右侧有一碑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知道,这易安居士的《夏日绝句》,读这样的诗,你不觉得李清照诗情早已心言于志,比一个男人的情怀——还宽广!
天逐渐地黑了,青州这座古典名城,被夜的垂帘青纱般地宠罩起来。
当我和周哥走出李清照纪念馆之后,一把铜锁,将我们身后八百多年前的故事,黯然隔开了。
今夜,窗外依旧是雨声箫箫,寂寥与无奈的昨夜,永远都将是明天的回顾。只是那丛千秋霜染的黄花,犹然在那曲消魂的琴韵里,绽开......

2、龙图老子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九月,西风欲急,大雁捏翅,我便想起范公的《渔家傲》。这首词,是范仲淹驻守陕西边塞时,与士兵夜晚怀乡时,写下的千古佳作。
在宋初,有很多诗词也和今人一样,都以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格调比较多。对于范仲淹这首《渔家傲》的出现,的确使北宋时期的诗坛,促进了革新词风的巨大影响。
时空跨得令人伤怀。这位北宋时期的先哲,已经远离我们九百六十多年了。而我眼前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绚丽、高远的秋,依旧在我的眼波里浩荡。岁月无情,诗歌有义,斜阳之外,我更喜欢这“黯乡魂,追旅思”的心境。所以,每当我至身于齐鲁大地上的时候,就会被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而洗礼。望着范公亭院内纷扬的落叶,有一种“愁肠已断无由醉”的感觉,总能附会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思索。
走进范公祠,“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滋味,和在李清照祠堂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青州范公亭公园里,两位古人其实就这个公园的两副对联,你不用故意用心,也会平仄工整,意蕴厚重。

碑林已过,我已看到范公泉亭,亭前亭后,依旧是碑文斑驳,我觉得是保护有失,我今天是游人,也是读者,想读齐鲁大地的青州府,想读青州的人文历史,我不悦。好在有青州诗友为伴,他告诉我范仲淹取醴泉之水,制药救民的故事,感人肺腹。

范公泉亭院里,我相信三棵唐宋老槐,它们才是这个小院真正人文历史的见证人。
而醴泉之水,我很难考证它的尘封年数,它很象一坛深埋千年的酒,我虽不是青州人,我也感恩这些,厚重而无言的文化。

在醴泉咫尺,就是“三贤祠”。欧阳公祠,富公祠,左右陪伴范公。
“三贤祠”以北,也有一棵唐楸树,树下立有石碑一块,碑上深刻着,冯玉祥将军撰写的楹联,上联是:兵甲富胸中总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下联是: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这是冯玉祥将军,民国二十三年五月,来范文正公祠敬书的佳联。
那棵高大的唐楸树,就像范公一样,我觉得是范公的魂魄附体,即使历经风雨千年,风骨依旧,如期明发千古的哲思,视你而灵魂不朽!
三贤祠的右侧,也立有一排缄默的石碑,与岁月沉寂,甘愿做游人的风景。其中,有一块最大的石碑,是现代青州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篆刻碑文,我近身读之,亲切而熟悉,是范仲淹著名的散文:《岳阳楼记》。
在《岳阳楼记》石碑旁边,是一片茂盛竹林,遮掩另外一块孤碑。穿过一片竹林,发现这块碑上雕刻的字非常清晰。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明代嘉靖年间巡抚陈风梧至青州关视城池西门之处范公泉亭时,在马登览之余,赋此一律,已致瞻企之怀旧所题的,此诗读后,可将范公泉亭的景致尽收眼底。

走进范公祠,祠内的四周墙壁,全都记撰着范仲淹生平的路线、图解、壁画。从范公少年离家出游到他暮年的生活,都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壁画的情节里。

祠内的正位上,端坐着范公的铜身,依旧浩然正气。而在他的脚下,却有那么多游人投放的钱币……我看一眼范公的神色,我不敢有贿赂之嫌,玷污范公的灵魂。只有双手合十,以表敬仰!

在范公祠的后院,有今人为范公的哲思,建造的“后乐亭”。
我站在后乐亭中间,读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静川,本名于江龙,八十年代栖居大西北,九十年代初返回东北。九二届鲁院作家研习班学员,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培训班学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作协会员,吉林市作协副秘书长,吉林市诗词文化研究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