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 点 符 号 》
易 之 中
我一说诗的“格律”,就一定会遭人“攻击”,就一定会遭到诗词格律的粉丝的围追堵截。
什么是诗词的格律呢?诗词的格律或者是由两大部分组成:格式与音律。格式的代表是诗词的字数,例如五七言,例如词牌。对偶是属于“格”还是“律”,我倾向于格式,或者是格与律各一半。音律的代表是诗词的平仄与押韵。我们应该屏除一种偏见,诗词的格律,不单是指音律,而且还包括了格式。诗与文的区分,首先是格式的区分。五七律的格式一摆出来,读者未读便知是诗。填词为什么要标明“词牌”,因为词的格式与文的格式容易混淆。如果一开篇便去标明它,读者就不会混淆是词还是文。但不知何因,很多人讲诗词的格律,只讲平仄与押韵,不讲诗词的格式。
因为语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天的变化,所以不赞成今天再去写格律诗词,尤其是不赞成再去写平仄诗。既费时又费力,还影响到意思的表达。今天写诗,可以保留格式,例如七言五言,例如词牌名称。也可以保留押韵。最不应该保留的是平仄。有不少作者,总是以写格律诗来标榜自己的“正宗”。其实,这些人写的诗,并不是正宗的,也不是标准的格律诗,因为他们运用了标点符号去写诗填词。严格来说,正宗的、标准的唐诗宋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今天很多的唐诗宋词的教科书与出版书,几乎所有的唐诗宋词都标著着标点符号的,但那全都是现代人的“杰所”,而不是当事人的“作为”。
正宗的唐诗宋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没有标点符号的唐诗宋词,又如何读出诗词的音律呢?靠平仄,靠押韵。所以,有了标点符号,就不应该再用平仄与押韵去分节拍与分句了。这也是散文诗产生的由来。当年,是因为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才产生了格律诗的。
在格律诗中,有两大因素是很重要的:平仄与押韵。而这两大因素的出现,又是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标点符号的结果。
没有停顿,就没有节拍。诗要有分句的停顿。但唐诗宋词时代还没有标点符号,那时的诗词是如何分句的呢?用押韵!最早的“诗经”,就是用那个“兮”字作分句,作旋律的。但长期使用这个“兮”字来分句,就显得单调,于是就改为使用韵字作分句,作旋律。诗句与诗句之间可以通过使用押韵来解决停顿问题。但一句诗句之中的节拍又如何去解决呢?如何通过节拍产生音律呢?唐诗宋词的当事人是通过语音语调来产生节拍的,也就是格律中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为一拍,仄仄为一拍,平又一拍,平平又一拍。唐诗很讲究“吟哦”的韵味,这种韵味,就是源于诗词的节拍,这种节拍也就是诗词的音律。因为诗词需要用音律的效果,于是,就产生了格律,于是就有了格律诗的说法。
旧时代的诗,用格律来解决诗的音律问题。新时代的诗,又如何解决诗的音律问题呢?个人主观看法:保留格式,保留押韵,适当保留对偶。另外,是否可以尝试使用新款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组合来写诗呢?“钟山风雨起苍黄”,“钟山”名词为一拍,“风雨”名词为一拍,“起”是动词为一拍,“苍黄”是名词为一拍。唐诗宋词时代并无词的分类,那时候只能靠读音的近似值写诗。今天既然已经知道了有词的分类了,为何不去使用新式的武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