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让节俭成为一种风尚
韩静
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浪费行为作出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面对全球疫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大疫当前,洪涝不断,我们更要珍惜一粒粮食,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滴油,一张纸,一件衣,一双鞋。等等。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提倡有钱有节制,不铺张浪费。 诸葛亮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战争年代提倡节约‘’一个铜板‘’是为解放全人类,今天节俭,是为全民奔小康。 这杆大旗能否很好地接替下去,在新时代显得意义深远。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出现了,攀比风,比阔气,讲排场等,不良现象。把勤俭节约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认为吃不了兜着走,是件特丢人的事。党中央一再倡导“光盘行动”,可有人身在福中不知俭,有钱花费如流水;有人干脆不烧饭,长年累月下馆子。有的因迫不得已,有的是懒惰。亲友聚餐浪费更为明显,往往三五友相聚,却点七八人用餐量,消费几瓶高档酒,奢侈浪费,比阔气。据统计:我国餐饮每年至少倒掉2亿人,一年的口粮,家庭浪费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食物。
古人有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左传》记载:‘’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我国是文化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耕地面积占世界7%,人口是世界22%。全国乡村约2900万贫困人口,城市1800万居民收入低于平均保障水平,有的发不出教师工资,有的交不起孩子学费,有的常年靠政府救济维护生活,有的脱贫后遇灾情又回到困境。就是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也没理由奢侈浪费哦!
‘’厉行节检,反对浪费,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作风‘’。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生活极为简朴。曾经一件睡衣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还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以自身行动诠释了节俭。 节俭是一种态度,不论收入高低,是贫是富,都应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古往今来,不少成功人士注重节约。如宋太祖赵匡胤常教导子女要俭朴,反浪费。文豪苏轼一直注重节俭,精打细算过日子。报载:富翁们不是花钱如流水,相反,他们生活方式令人吃惊:家俱翻新而不是新购,长途电网用优惠的,换鞋底或维修,衣服合体就行非流行,超市购物选拆价的,家庭生活用品买散装。小户型的,甚至不用冰箱,不用洗衣机,随买随用,用手洗衣。如李嘉诚用餐,两片西红柿舍不得浪费;台塑集团总裁王永庆,生活很低调,一条毛巾用了27年,汶川地震却捐了一个亿。吉利创始人李书福,让中国汽车跑遍全球,通常很少穿500元以上衣服,汶川地震捐了2亿多,为驰援武汉,又捐赠50辆吉利汽车。此例不胜枚举…… 富翁们不仅能成功的经营,高收入,还有节约的理念,富了仍生活低调。任回报社会,亦不浪费,实属令人仰视!他们思想宏大,寄希望更远的发展!那么,我们普通人有何理由浪费呢?
现今国家处在关键时刻,想在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发展,都必须坚持节俭。冯玉祥将军曾教育儿子:“儿呀,你要脱下军装、皮鞋,到牛棚里去熏一下,闻一闻牛屎味,才知五谷香。有句古话,说奢能灭志。从你穿戴上看是危险的。‘’一板子‘’把洪国打醒了。他脱了军装、皮鞋,换上粗布衣、粗布鞋。因冯洪国留学归来,看望多年未见老父,冯将军见儿子西装革履,浑身散发着香水味,便教育孩子。
一次应邀去文友家做客,家里准备了丰盛菜肴,我们边食边聊,对文友夫妻厨技,赞不绝口。餐后,我在客厅欣赏字画,他们在收拾,听文友对孩子讲:“干嘛倒掉了?这菜没怎动,不必浪费。咱吃的是农民伯伯辛苦所种植,要珍惜”。听文友这样教育孩子,我竖起大拇指。朋友说,孩子奶奶来家里住几天,老年人记性不好,一次用完水忘了关,小孩听到水哗哗流淌,出来见没人,急忙关了。得到奶奶夸奖。有人躺沙发看电视睡着了,忘了关。也有住集体宿舍,晚间不关灯……这些看似无意,实则是不良习惯,言行体现素质! 现今补丁、牛棚,离我们渐远了。虽条件好些,吃苦挨饿日子不能忘,传统美德不能丢。
是的,钱是你的没错,可资源是大家的。人口越来越多,老龄化社会里,宽裕不知聚财,一旦出现天灾人祸,临时去哪抱佛脚?所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科学理性的生活,有远见卓识,富有不挥霍,适当积聚,以备困境之需,是明智之举。即使风平浪静,向成功人士学习,支援贫困山区及有困难亲友,邻居甚至生人,有公益心,体现人生价值!也强似挥霍百倍。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三餐之盘,定要一干二净。我们应努力做到,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把节俭作为人生价值的追求,作为良好家风去培育,良好习惯去养成,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和诸多浪费行为。
让节俭代代相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更成为一种风尚吧!这是时代的呼唤!
作者简介: 韩静,女,笔名吉祥鸟。党员,本科。曾在合肥“未来作家文学院”和“江苏大众文学院”学习。做过:播音员、教师。中英合资部门经理。北京丰台、朝阳作协会员。北京市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多次被全国新媒体推荐,受到师友好评。专栏作家。杂文家。
迄今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杂文、散文、诗歌,小说,近七百篇,作品散见《中国教育报》《中国纪检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江苏教育报》《甘肃工人报》《上海法制报》《陕西工人报》《今晚报》《北京杂文》《江西杂文》《湖北杂文》《重庆杂文》《当代杂文》《浙江杂文界》《诗中国》《写作》《前线》《经典杂文》《澳门杂文》《跨世纪》《参花》《芳草》《北京文学》等报刊。已出版纯文学,杂文集《回炉再造》,散文集《爱,是不同的》两部专集。作品近二十次荣获全国大赛奖。先后入选《中国杂文年选》《北京杂文选粹》《中国实力诗人诗选》《国家记忆人物大典》《世界华文—法制微小说大赛精品选》大学生《写作》等各种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