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写过的赵丽蓉
整理旧文,30年前的一本杂志上,一篇我写赵丽蓉的短文,纸张虽已泛黄,字字句句却犹在昨日。
读着读着,那个交往甚好的老朋友突然间好像站在了面前,令我倍感亲切。
这篇短文刊登在1990年第10期《老人世界》杂志上。时过境迁,至今整整30年,而赵丽蓉也已离开我们近20年。
我与赵丽蓉同为宝坻老乡,她比我大17岁,我亲切地叫她“赵大姐”。因为同在北京,我的工作单位离她家又很近,交往相对频繁,彼此间很熟悉。尽管如此,我写赵大姐的文字却是寥寥无几,这大概也是过于熟悉的缘故吧。

我相信,文字是有生命的。一旦留下来,就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命力。
就像这篇短文,不一定算得上经典好文,但它所记录的那个时候的赵丽蓉,却是真实存在且可以作为史料来看待的。文字的生命力,就在于让后来人能够更多更好看待一个人、评价一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短文多少还是有一点点价值的吧。
今天,我很想再读一读这篇旧文,既读给大家听,也读给自己听。原文是这样写的:
赵丽蓉可真忙,拍电影、拍电视,参加各种演出、应付各方面的邀请、来访……东打西挡,跟走马灯似的。

赵丽蓉说:“我呀,1分钟闲空都没有!”
观众们说:“这老太太真行,越老越红!”
虽然我和她很熟,工作单位与她家近在咫尺,但见一面也不容易,《老人世界》杂志的同志一再邀我写写她,于是七顾茅庐,才堵住她。
我们是同乡,说起话来无拘无束,格外亲切。我说:“赵老师,您虽然60多了,咋唱得还那么美呀?”
她笑了,说:“这要感谢咱们家乡宝坻县啦!小时候,我的嗓音有个优点,多高的弦也能上去,多矮的弦也能下来。师傅说我是块料。”

她稍停下又说:“咱家乡宝坻县有个好处,就是评剧的韵味足,不管大段小段,老乡们都会哼几句,连算命先生都会唱。我小时候,常见敲小镗锣的算命先生唱着给人算命,自己还弹着弦子。”
她笑眯着眼,摆动着手说:“哎呀,那味儿真叫浓,好听极了。这些韵味儿我听多了,熟记于心。同样一段唱,腔调一个样,我一唱,味道就不同。一直到现在,我也老了,上下够不着,可人们倒说我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赵丽蓉祖籍天津宝坻县黑狼口乡西庄,1928年出生于沈阳。
父亲赵秉中耍手艺到了关外,在沈阳落脚。当时著名评剧演员芙容花演出《小老妈开嗙》时需要梳两个头,赵秉中便被她请去容装。

后来,在芙蓉花帮助下,赵丽蓉和她的二姐、三姐、四姐、二哥都学起评剧来。赵丽蓉自幼天资聪敏,许多戏一看就会,当时红角高百岁的戏《跑城》,她仅看几遍就能连词带动作都记在心里。那时她年仅七八岁。
1937年,赵丽蓉随母去上海姐姐处,正赶上芙蓉花带着“夏盛剧社”在沪演出,老白玉霜的班子和芙蓉花对打擂台。
9岁的赵丽蓉有机会接触了王万良、花小鲜、李小霞、李忆芬等名演员,看了前辈人的许多演出,知道了文艺界许多事。
由于当时上海抗战火药味极浓,夏盛剧社于是北转,先到了张家口,后辗转至北京。赵丽蓉也随剧社进了京。

到京后,芙蓉花为找个“戳儿”(即靠山)当了金少山的干女儿,在“三庆”、“广德楼”、“庆乐”、“吉祥”等剧场演出。
赵丽蓉拜了颇有名气的鼓师马金贵为师。马师傅对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都很精通。
学戏是很苦的。早起练嗓子,哪儿有冰窟窿就到哪儿练,目的是使嗓子练出水音儿。
赵丽蓉无论冬夏,都坚持苦练。她开始学的第一出戏叫《十三姐进城》,这是个唱作俱佳的戏,结果一炮打红。
后来,她又演了《回杯记》、《二美夺夫》、《打狗劝夫》、《锯碗钉》、《海棠红》等戏,并随着芙蓉剧社到西北的包头、绥远、大同,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山海关等地演出。这些演出,使她的演技日臻成熟。

1945年,赵丽蓉在张家口演出时,日本投降了,八路军解放了张家口。随着联大文工团、抗敌剧社等文艺团体进了张家口,赵丽蓉同陈强、王昆、郭兰英等人结识,并参与排演了《白毛女》、《兄妹开荒》等新戏。复盛剧社也被部队接收,赵丽蓉加入到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队伍之中。
北京解放后,赵丽蓉积极参加演出新戏,除《白毛女》外,还有《刘巧儿》,《小女婿》、《小二黑结婚》、《四劝》等新剧目。此外,她还整理了传统戏《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随着时间推延,赵丽蓉塑造的各种艺术形象,深深扎根于观众心中,她成了人民群众喜爱的演员之一。

后来,文化部成立了评剧团,下设两个队,赵丽蓉和新凤霞被分在一个队里。赵丽蓉一直演闺门旦,排《刘巧儿》时,新凤霞演A角,她演B角。
有一次,剧团排《小二黑结婚》,三仙姑这个角怎么也挑不出人来,大家就让赵丽蓉演。赵丽蓉说:“我不是演这个行当的人呀!”经领导做工作并说解放军等着看戏,她就答应了。
结果,她演的这个人物,既放得开,又不过火,恰到好处,大受欢迎。自此,类似三仙姑这样的角色都让她演了。

谈到这儿,我问她:“赵老师,您演《花为媒》中的阮妈,《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深受观众喜爱,怎么演得这么好呢?”
赵丽蓉笑眯眯地说:“说来也很简单,《杨三姐告状》里的杨母,我看过高人演过,此人名叫张久凤,演的真好,绝了。他是最早演杨三姐她妈的。再就是感谢家乡啦。小时候,在我们家的炕上,坐着不少老奶奶,她们烤着火盆,叼着烟袋,盘着腿儿笑眯眯的,一副善相。有的手里捻着麻绳,有的嗑瓜子……现在想起来,真是一幅画,我一合眼,就有她们的形象,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眼前。这么着,杨母的形象在我心里就活了。”
1986年,中国评剧院赴香港演出,第一场是《杨三姐告状》。香港观众能否接受这样的剧种和剧目呢?剧团领导和演员都没有底。
开场后,剧场里乱哄哄的,接连两场过去了,剧场还安定不下来,这说明剧情和演员技艺没能把观众们抓住。
大家都有点沉不住气了。到了第五场,当扮演杨母的赵丽蓉一出台,迈着缓缓的步子向台中央走时,刹那间,全场鸦雀无声,人们的目光都被这位善良、淳朴的农家老太太的逼真形象所吸引。
当剧中杨母上炕时,两脚磕了磕,接着盘腿坐在炕上……这一系列动作使得剧场观众无不啧啧赞叹。

《杨三姐告状》的演出轰动了香港。各报竞相报道和评论,称赞该戏演出的成功,尤其是对赵丽蓉塑造的杨母形象,赞誉之词四溢。在有关部门为剧团举行的酒会上,主人向赵丽蓉敬酒,赞扬她是“人民的艺术家”。
用“人民的艺术家”来评价赵丽蓉,她当之无愧。
前年(1987年)春节时,我给她拜年,她喜冲冲地对我说:“咱们的老乡浩然写了本《苍生》,写的好,那个田大妈呀,就是给我写的。”
时隔不久,《苍生》电视连续剧开拍,浩然特邀赵丽蓉饰田大妈。浩然极熟悉农村生活,而这几年又一头扎到三河县段甲岭,当了名誉镇长,他的小说为电视剧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苍生》写的是京东的生活,赵丽蓉也极熟悉京东农村的生活,可说是珠联璧合。果然,《苍生》播放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她说:“我艺术上最大的成功要素是人和。我这一辈子尽演配角,别看配角不起眼,在一出戏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我一点不敢马虎。没有好配角,主角也逊色,好花还得绿叶扶呢。没有一个好阮妈,张五可演得再好,这出戏也不能算好戏,拿不住观众。《苍生》这戏中我演了主角,但我打算拍完这个片子后彻底退休,以享天年!”

《苍生》的演出,赵丽蓉成功了,可她能退休吗?她把艺术奉献给了人民,人民还企盼着她在艺术上新的成功呢!
斯人已逝,掩卷长思。现在看来,这寥寥数语未能描绘出人民艺术家赵丽蓉的全貌,这当然也是我的遗憾之处,但她的品行、德艺、口碑、笑貌,却十分清楚地得到精确的彰显。
而她留下的每一个艺术形象、每一声欢言笑语,在人们的心里又都扎下了根、映出了影。

作者简介:刘秉荣,天津宝坻县黄庄镇人。1945年出生,1965年2月入伍,曾于部队中任记者、文艺期刊主编、武警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先后出版《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八路军新四军全传》、《贺龙全传》、《走近齐锐新》、《菜刀记》、《红一方面军纪实》《红二方面军纪实》、《红四方面军纪实》、《沧海横流》、《国民政府秘史》、《北伐秘史》、《辛亥革命秘史》、《清末绿林纪实》等70多部著作及数百篇中、短篇小说、散文等,总字数达4000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法制日报》特约记者。

主播简介:
晚风,退休教师。喜爱诵读,喜马拉雅优质转滨州头条金牌主播(喜马拉雅搜老顽童zjf即可)。曾在喜马拉雅上发表有声小说《狼图腾》《无法偿还的情债》,散文《朱自清作品选》《生而孤独》,以及适合小学生收听的《小学晨读》等。现在《张老师讲故事》和《国学经典》正在更新中……
约稿电话;18803070499
专业音频剪辑微信;LWt194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