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风小筑头条版总第311期
雅风小筑欢迎您

大美敦煌似仙乡(散文)
文/徐志杰
啊!敦煌,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河西走廊的西端门户,中国丝绸之路的旅游热点城市,名胜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汉代长城边寨烽墩等,牵引了世人的目光。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它象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在古丝绸之路上散发着绚丽的光彩。它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有气韵生动、天衣飘忽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塑像,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飞天”从这里飞向五湖四海,开凿于悬崖绝壁上的莫高窟洞窟里,五彩缤纷的壁画,惟妙惟肖的雕塑和那古老具有浓郁宗教气息与时代特征的洞窟建筑,让这里变成了一个迷人的艺术圣殿和神话王国。它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现存洞窟492个,石窟里有彩塑2415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这里的菩萨象美丽端庄的淑女;那些天王象一个个健壮威武的力士。壁画上的“飞天”和佛经中的神仙,吹奏着天堂动听音乐,扬撒着奇异的香花,一条条彩带舞动着冉冉飞起,动作优美,天衣飞扬,让人心旷神怡。

敦煌莫高窟有经卷帛画、刺绣、铜像6万多件。敦煌飞天象征着人类热爱自然、向往自然、驾驭宇宙昂扬向上的精神。构图美,美的舞,更是美的画:形体之美,秀骨清像长耳羽臂,可谓东方“维纳斯”;动态之美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风动波波;舞蹈之美,一幅画既是一曲凝固的舞姿;服饰之美、其历代之华美服饰,可做中华千年时装展;音乐之美、看到飞天似乎听到了飞天“交响乐”,把人带入一个天乐齐鸣,仙女如云的境地。
有作家赞美飞天:有的遨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祥云飞鹤,飞天起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意境。飞天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在宇宙中飘舞,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若游龙;有的随风漫卷悠然自得;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手托花盘横空漂游,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形态各异的飞天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被誉为“天衣飞翔 满壁风动”。
莫高窟中最大的石窟面积268平方米,最高石窟高40多米,最小的石窟高不足1米,最精巧玲珑的五座唐宋的造窟檐建筑,堪称中国现存古建筑的珍贵标本洞窟。这里洞窟形制有禅窟、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履斗式。
敦煌莫高窟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泥制彩塑各具特色,壁画绚丽多彩,第17洞《藏经洞》出土256——1002年珍贵文物5万余件,它是世界上古代东方文化最伟大 的发现。莫高窟周围还有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古石窟等。
敦煌壁画光彩夺目,它是“壁画艺术的长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墙壁上的图书馆。
敦煌泥塑造像是莫高窟的艺术主体,塑像分单身像和群像,最大的高达33米,最小的仅10厘米,有佛、菩萨、天王、力士等,人物形象生动彩绘精美富丽,亲切自然,栩栩如生,它艺术成就卓越堪称是一所“巨大的雕塑艺术陈列馆。”
高用华在编著的《敦煌莫高窟》一书中指出: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的宝藏和精神彩富。敦煌的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传说中,“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悠悠漫卷。画家用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炽热的色彩,流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画师工匠们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轻易地就可以感受到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张扬的想象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甘肃酒泉作家孙占鳌在《酒泉通史》前言中指出:敦煌文化博大精深,汉唐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向西域、中亚以至欧洲的“咽喉之地”被誉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中亚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敦煌文化。著名的国学家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最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文化涉及史地、美术、建筑、乐舞、宗教、文学、科技、民俗、古迹等,体系完整,规模巨大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目前,敦煌学已成为国际性的显学。
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集商贸流通与文化交流于一体,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友谊之路和开放之路。这条古道在今天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在过去,却是中华民族得以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桥梁,也是古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酒泉与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中途站,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遍布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考古发现、民俗风情,传说典故,也是不可失传断档的历史密码。
古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的意象符号,汉长城明长城在敦煌等地留下众多文化遗存,万里长城本身所蕴藏的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艺术内涵十分丰富,除城墙、关城、镇城、烽燧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长城文化传承了一种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精神,昭示着一种民族精神和创造精神。
早在一千多年前,酒泉敦煌先民就创造出了气贯长虹的飞天文化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飞天形象。一千多年后,神舟载人飞船在这里成功升空。古代飞天和现代飞天交相辉映,飞天之都再度享誉世界,创造性的思维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孕育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铸就灿烂的文化。
中国著名学者和作家林非先生在《朝向敦煌把梦追》中说过:开凿莫高窟第一个洞窟,这是一个伟大的举动,从那一刻,莫高窟在叮叮当当的开凿声中绵延开一个响彻地球的梦,这是 一千多年十几个朝代人类共有的梦,东方和西方由此在丝绸之路黄金段的敦煌相逢。仿佛花朵面向了春天,那也是人类激情朝拜的春天,敦煌在漫漫丝路驼铃声中智慧苏醒,在无数工匠画者的手笔中渐渐绽入美丽又神圣的时光之海,中国性格融汇了世界的彩虹,佛的脸庞和乐僔们面对面诉说人类的辽阔深厚与清澈纯真,在古老的墙壁上血脉生动。人类美好的情感都在敦煌,在戈壁沙漠的深处,珍藏着灵魂中真正无价的瑰宝,在今天,更多的旅游者也是做着烂漫的敦煌梦,投向故乡般神秘的怀抱,沙漠上脚步蜂拥。

敦煌是中国最大的最富魅力的文化磁场;也是人类文化的伟大磁场。敦煌的梦是神奇缤纷,穷极包容一切,把生命和精神都活生生放逐在蓝天下的大漠高原,没有喧嚣,没有袭扰,只是一块灵魂的净地,让失魂落魄的城市人为之向往和倾倒。敦煌的伟大与魅力,在于它不仅是沙漠中辉煌的美术馆,是画家的摇篮与天堂。它更是文学的永恒梦乡,每一个作家从敦煌走过,都写下一个动人的梦。
敦煌的梦,也是中国和人类集体的梦,所有朝拜敦煌的人,都将燃烧内心和身体的全部情感,杨献平在其散文《莫高窟:从神灵到众生》中说,敦煌是古代平民艺术在今天的空前胜利。当然,是文明在流变时的那种婉转与优雅,痛苦与安详。是隐身于荒野的旷世之美、黄钟大吕和天籁之音,那线条如云的飞天女,反弹琵琶(箜篌)的伎乐天,慈眉善目抑或怒目金刚的佛陀,各异的面目和姿势,神色和心事,尘世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前生今世,也能够从那些简单笔调中,发现自已生命乃至灵魂的某些轨迹。
这就是阔大、丰腴的敦煌,一个盛满尘世宿愿、现实梦想、苍天诸神、芸芸众生的微缩的人间和上天的混合体,一座艺术的都城,一阙内心的宫殿,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敦煌及其艺术文化和文明的包容与创造姿态,就具备了战胜强悍王朝与强大时间的资质,当众生灰飞烟灭,众物风流云散,敦煌还在流传,在屹立,在发散,在飞翔。
敦煌大美而绝美,敦煌的魅力显然超出了它在中国的范围,也超出了亲历与向往者的到此一游,乃至朝觐、拜谒和想象。敦煌从来都是屹立着的,也是多维的,它自身散发的光亮来自于四方,也一如既往地烛照着四方,它俨然是一个艺术“圣地”和精神,灵魂上的“香格里拉”敦煌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个传说,一个建立在尘世的朴素宫殿和心灵幻影,它在流变中固定自我,在传播中兼容并蓄,敦煌大有大无,大偏僻又大自在,大沉默而大喧哗,大简单又大庄重,面对敦煌,不论是怎样形容和赞美,她都可以容纳,她是宗教,是信仰,是神灵又是众生。
清代《敦煌县志》将鸣沙山列为敦煌八景之一。它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西汉时就有鸣沙山好似演奏钟管弦乐的记载。《后汉书·郡国志》上说: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它“天气晴朗时,沙鸣闻于城内”。
中国诗人宋宏志在《鸣沙山》一诗中写道:是从云片/抖落颗颗珍珠?/还是从峡谷流下几缕柔风?/如千万只神奇巧手/在无数琴键上轻轻滚动……

小溪泄出于石罅/似大弦小丝齐鸣/一切情欲之扉统统关闭/竖起长耳/把仙曲倾听……
是向丝路旅者的召唤?/使淡淡云朵也顿生恋情;/是保卫秦月汉关的忠魂/化作飞天/发出低吟声声……
是聪颖的民族养育了沙粒?/还是五色沙因自励而共鸣?/一粒石沙一片风彩/一声沙鸣/一串编钟……
敦煌遗书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立,声振数十里,其沙吼声如雷。”凡是来到敦煌的中外游人,无不以登临鸣沙山、倾听沙鸣为快。蜿蜒迂回的鸣沙山,全由均匀细密的粉沙积聚而成。沙分红、黄、白、黑、青五色,在阳光直射下晶莹发亮,熠熠生辉。山形忽弯环起伏,似欲飞之金龙;忽而峰峦危峭,背如刀刃,如沙塑之金字塔;一条条平滑流畅、气势飞动的山脊弧线像一段段舒漫轻柔、悠扬飘逸的曲乐,一阵劲风吹来,条条沙脊上翻卷起缕缕的沙尘,上下飘舞,凌空飞动,恰似敦煌壁画中飞天舞伎轻柔飘卷的丝带。无论是静的沙峰,还是动的沙流,都给人一种和谐、美妙的感觉。
中国诗人戴希说得动听:鸣沙山柔美。远望:鸣沙山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顺,潭水一样娴静,凤凰一样艳丽。沙浪宛若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近观月牙泉,像一位绝世佳人的眼睛,清澈、明亮、多情;像一位窈窕淑女的芳唇,神秘、温馨、诱人;像一片刚刚切开的白兰瓜,碧绿、甘甜、晶莹;更像一枚初五的新月,鲜嫩、皎洁、纯真。月牙泉边的白杨如少女的身姿亭亭玉立,杨柳如少女的秀发随风飘逸,沙枣花如少女的体香沁人心脾,芦苇丛如少女的舞蹈摇曳多姿。当你骑驼徜徉在鸣沙山中,你会感到:山地俨然少女的腹部一样舒坦,山弯俨然少女的腰肢一样婀娜,山头俨然少女的乳房一样丰润。山体发出美妙的声响,像少女用玉手轻敲的鼓点,又像缠绵悠扬的笙笛。鸣沙山的沙粒像少女的梦幻,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有一首诗赞美月牙泉:月牙泉是茫茫沙海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是来自天外的生命之泉,一湾水曲似月宫,泉水映月不染尘,五色砂堆成山岳,年年月月传逸响。芦苇飘舞迎风展,恰似丝竹管弦声。泉内水草丛生,无数野鸟飞翔,铁背鱼能医治疑难杂病,七星草有催生壮阳作用。
位于鸣沙山沙峰漠谷的小盆地中的月牙泉,为沙山环抱,南北最宽54米,东西长近300米,泉沿向南凹,向北凸,向东西两端逐渐变窄变尖,水面形状酷似一弯新月,泉水弓背的北面距泉边十多米处,是高耸200多米、峰峦陡峭的沙山主峰。南面是一片距水面几米高的沙土台地,过去台地上有寺院庙宇、殿堂道观百余所,楼阁亭台鳞次栉比,岸边沙枣树、榆树、杨树、红柳蔚然成林,景致壮观而幽雅。
绿水生烟、翡翠般的月牙泉,是中国西北一颗婉丽生姿的明珠。清晨的月牙泉,从夜的睡梦中醒来,宛如一位恬静庄重的蓝衣女郎,她那湛蓝的眼睛,波动着柔和晶莹的目光,她像那美丽、纯真无邪的少女,静卧在群山的臂弯、敦煌大漠的怀抱。她有着含情脉脉的目光,有着婀娜多姿的身影,它像一只硕大的玉杯,碧绿的水似一片明净的镜片。
月牙泉是一泓神奇的泉,敦煌遗书载:“鸣沙山中有井泉,沙至不掩……绵历古今,沙填不满。”古诗中则曰:“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云影幻游龙”、“银河四面山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千百年来,河西不少名城重镇、关隘哨卡为风沙淹没,许多村庄农舍、植被、牛羊、为黄沙侵袭。风沙吞噬了千年风华、百年繁荣,尽管鸣沙山“沙声吼如雷,声振数十里”,月牙泉奇就奇在她千百年不枯不竭,是由于泉底有逆断层储水构造,属典型的古河湾风蚀残留湖,处在风蚀凹地和新月形沙丘间,也叫风成湖。它的水源来自鸣沙山下含水层位置较高的地下潜流,一般不受外界气候环境的影响,水景稳定,而月牙泉处在古河道河湾残留形成的湖盆洼地中,离潜水较近,容易接受地下水的补给,月牙泉不为风吹、不为沙填、纤尘不染的奇妙神秘景观,是大自然赋予它最好的保护神,愿月牙泉永远水碧天蓝!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有首脍灸人口的《渭城曲》,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词那种幽怨凄凉的别绪,曾牵动着历史上无数人们的心弦,使人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阳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县境内,是汉代设在“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上的重要关隘。
墩墩山烽燧气势非凡系汉代建筑,现残高4.2米,上宽南北8米,东西6.8米,底宽南北8.8米,东西7.5米,为古阳关候望之地,故有“阳关耳目”之称,离烽火台不远,有一个广阔的沙滩,俗称“古董滩”。在这里旅行可以捡拾到古代陶器碎片、铜箭头、铜带钩、石磨和各种铁制工具以及汉代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货泉通宝等古代钱币,以及产自西域的五色料珠、琥珀珠之类的装饰品残片。这里黑色的阳关砖质地细腻坚实,扣之发金石声,让人迷醉。
作 家 风 采

河北省安国市电视台新闻部徐志杰,河北省安国市郑章镇边庄村人,中国当代农民作家诗人。中国文化名人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保定国学学会驻安国市工作站站长。中国数字艺术馆馆长。在全国有奖征文大赛中,多次获得等级奖,获中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首届“人类贡献奖文化艺术类”金奖,首届“奥运人文艺术杰出成就奖”艺术类金奖。保定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艺术飞天奖终身成就奖。第二届中国文化和平奖金奖,被授予“世界和平艺术大师”荣誉称号。荣获世界孔子文学艺术奖,并授予世界孔子文学艺术和平大使,中国人民艺术博览馆,中国国家书画院授予“中国人民功勋艺术家”、并聘请担任中国人民艺术博览馆副馆长兼首席艺术家。被中国航天文化艺术中心聘为终身艺术顾问兼特约创作大师。世界文艺家联合会,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授予本人“中英艺术交流形象大使”及“世界文化名人”荣誉证书及镀金勋章。瑞典皇家艺术学院授予本人“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学位证书、牌匾、赠送博士服一套及“瑞典皇家北极星勋章”一枚。本人曾荣获“人文社会科学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中华文艺家、杰出中国艺术家、百名中国当代文艺人物、21世纪十年环球文艺最佳华语艺术家、中华博学艺术大师、共和国史记·人民杰出艺术家、国家级艺术家、世界华人艺术大师、大不列颠百科艺术家、全球国学文化最具影响力人物、世界华人功勋诗词艺术家、中华传统文化标杆人物”。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世界华人艺术领袖、政协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家诗书画院名誉主席。
投稿请加芦苇总编微信:15281966875(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