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江文学》杂志社总编陈柏有举办百友作家沙龙,祝贺巜世纪》常务副主编崖丽娟新书巜无尽之河》出版公开发行。祝贺沈裕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文/袁德礼、摄/爱萍、贞贞
作家是解剖人类心灵的手术刀。昨天上午十点,巜浦江文学》杂志社总编辑陈柏有在上海浦南文化馆举办上海作家崖丽娟巜无尽之河》新书发布会、沈裕慎老帅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暨百友作家沙龙活动。
出席百友作家沙龙活动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4人:袁德礼 沈裕慎 张文龙 姚海洪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6人:
陈柏有 朱超群 崖丽娟 邵天骏 胡永明 金瑜
沙龙成员和客人16人:
王妙瑞 朱泰来 康永华
周伟良 曹祥根 王扣贞
刘 悦 蔡 吉 蔡全国 梅常青 吴根山 沈煦光 舒爱萍 唐建华 唐根华 钱坤忠等各界社会名流大佬们……
活动由公安诗人胡永明、浦江文学总编陈柏有联手主持。
崖丽娟是广西壮族。在读初中的时候,她就爱看爱写诗歌,班主任知道后,就鼓励她写稿,在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七年的时间里,写下500多首诗,搬家时,不知道怎么回事?遗失了,她大哭一场,这比丢了黄金手镯还要伤心难过😫……
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电视台搞文艺采编工作二十多年。担任巜世纪》杂志社常务副主编……
连到会祝贺她新书出版发行的电视台同行张文龙都表示吃惊“在我们搭挡这么多年,我都不知道崖丽娟竟然如此会写出传世之作”。
随后欢庆会上转入祝贺🎊🎉🎈🍾️79岁老帅哥沈裕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议程。
沈裕慎,本名裕生,笔名袁亮、沈泂等,1942年11月出生,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1961年12月入伍,1969年4月从海军舟山部队复员进入工厂,担任过厂党委秘书、厂办主任及职工大学校长、工会副主席、副厂长、厂长等职。期间,参与创办《中国仪电报》。1985年6月调入劳动部门工作,参与创办《劳动信息报》、其后在上海市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协会工作,是《中国劳动报》的兼职记者。现已退休,被聘为香港新知出版社副总编辑。

沈裕慎先生历年来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通讯、杂文、随笔、散文、报告文学计百万多字,并多次获奖。著有故事集《信仰的追求》,报告文学集《紫气东来》,散文随笔集《一页知春》、《风荷随笔》、《行旅印痕》、《风荷记忆》,是《是共党史事件人物录》、《共产党人风格集锦》等书的编著者之一。

沈裕慎先生部分作品内容提要:
《风雨记忆》:
本书是作者聚多种文体的作品集。作品主题多样,既有对友人、师长的深情缅怀,又有对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的诗意抒发,也有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与探寻,都体现了作者的豪情、大气与厚重。
作者以隽永之笔,让激情穿越时空与文稿,闪烁着哲理的思辨,散发着温馨的意蕴,也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深邃思考。

本书涉猎广泛,叙事从容。关注社会现实,富有生活气息。语言 鲜活质朴,文笔流畅明快,尤其是作者恬静朴素、清新唯美的文字风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行旅印痕》:
本书收录了73篇游记散文作品。作者以激越豪迈之情,隽永秀美之笔,状山水美景,风土人情,生动璀璨,流淌着作者对生他养他故土的挚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钟情赞美。

作者以丰富的素材,独特的视角,对诸多的风光胜迹和地方特色,进行了较详的记叙。融知识、艺术、趣味、思想及地域于一体,张扬着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文学冲击力,使全书之品质相得益彰。
作品风格朴实自然,语言清丽流畅,既具有游览指南的价值,又富有游记文学之色彩,雅俗共赏。
崖丽娟很幸运, 2019年诗集《未竟之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20年诗集《无尽之河》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热销2020年上海书展,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

崖丽娟诗集《无尽之河》共收入近一年创作的150首诗,分《爱情剖面》《岁月屐履》《灵魂颤音》《吉光片羽》四辑。表现内容丰富,题材宽泛广阔,既有爱情的吟咏,亲情的感怀,也有岁月的追思,灵魂的歌唱,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心灵世界的浩瀚、丰富、深邃、神秘。

《无尽之河》最大的亮点不仅附有6位书法家书录崖丽娟6首代表作;而且20位文艺名家、著名节目主持人倾情朗诵其中60首诗歌,为此特制朗诵音频二维码,读者扫描后即可享受美妙的诗歌视听盛宴。著名出版家、评论家江曾培先生对此给予褒扬:“崖丽娟的诗可读也可诵,很多诗朗朗上口,可以诵读,表明其对语言的营造是全面的,受到读者和听众的共同首肯。”

文艺评论家王纪人先生对此也予以肯定:“《无尽之河》借助现代高科技的媒介手段,使无声的诗篇与音乐和人声相结合,让诗歌得到无远弗届的传播。从对诗歌的普及而言,她是深为用心的。”
同样是诗人、作家、艺术家的清华大学教授刘巨德说:“创造一种美好的情感,这是一种才能”。她个人认为,诗歌语言的优美空灵,深邃辽阔的意境,以及它所寄托的美好情感,对当今这样浮躁、功利、物质的社会,更是不可或缺的慰藉。

其实,她与诗歌结缘甚早,1979年读高中时喜欢上诗歌,1981年上大学后就开始尝试诗歌创作,读大学和研究生的7年时间里曾陆续写下数百首诗歌,只是当时鲜少发表。工作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搁笔多年不再写诗,因此很多朋友并不知道她一直喜欢诗歌。

对此,崖丽娟深有感触,她说:感谢诗歌以如此丰厚的方式回报我,让我在停笔创作诗歌多年后,重新拾笔时,仍然可以用诗的语言把生活的积淀自如地传情达意;感谢那些引领我走上诗歌这条道路的古今中外优秀诗人们,他们诗中的理想、追求、探索、教化、良知、喜悦、痛楚,日复一日地触碰、撞击、抚慰我的心灵,使诗歌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这两年崖丽娟重新回归诗歌创作后,她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短时间里把多年积淀的思考和感悟集中写下来,连续两年出版2本个人诗集,这样的速度和产量似乎有点让人惊异。但是,以她写诗的年头算下来,创作的数量并不能算多,她希望自己还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因为诗歌,给她收获了很多,沉淀了很多,也丰富了很多。这两年的诗歌创作,她的心灵和作品一起经历了成长。她特别感谢生活的馈赠,感谢美好的诗歌带给她无尽的创作欢乐!

感谢诗歌带给我创作的快乐
——写在诗集《无尽之河》出版后
文/崖丽娟
2019年我的第一本诗集《未竟之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20年第二本诗集《无尽之河》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热销2020年上海书展,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
《无尽之河》最大的亮点不仅附有6位书法家书录崖丽娟6首代表作;而且20位文艺名家、著名节目主持人倾情朗诵其中60首诗歌,为此特制朗诵音频二维码,读者扫描后即可享受美妙的诗歌视听盛宴。著名出版家、评论家江曾培先生对此给予褒扬:“崖丽娟的诗可读也可诵,她的《命运吹过温柔的风》《我们》《浅浅的界河》《爱情的气息》等60多首诗篇,为电视台、电台和网络平台选中,已经被很多主持人或艺人朗读……崖丽娟的很多诗朗朗上口,可以诵读,表明其对语言的营造是全面的,受到读者和听众的共同首肯。”

文艺评论家王纪人先生对此也予以肯定:“《无尽之河》有一个特色是带有开创性的,本书的亮点即在不少诗篇的右下角印有二维码。用手机微信扫一扫其中一个二维码,即可听到该首诗的声情并茂的朗读音频,从而使作为印刷品的诗集,兼具了有声读物的功能。为此作者邀请了包括王苏、方舟等22位著名文艺家和主持人组成了高规格的朗读者团队,他们具有专业水准的朗诵,为《无尽之河》增色添彩。现代高科技的媒介手段,使无声的诗篇与音乐和人声相结合,让诗歌得到无远弗届的传播。从对诗歌的普及而言,她是深为用心的。”
诗集《无尽之河》共收入近一年创作的150首诗,分“爱情剖面”“岁月屐履》”“灵魂颤音”“吉光片羽”四辑。表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题材宽泛广阔,既有爱情的吟咏,亲情的感怀,也有岁月的追思,灵魂的歌唱,历史的叩问……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心灵世界的浩瀚、丰富、深邃、神秘。

令很多朋友感到纳闷的是,诗歌需要激情,应该更多地与年轻人关联,为何我人到中年之后,连续两年出版2本个人诗集?
其实,我与诗歌结缘甚早,1979年读高中时喜欢上诗歌,1981年上大学后就开始尝试诗歌创作,读大学和研究生的7年时间里曾陆续写下数百首诗歌,只是当时鲜少发表。工作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搁笔多年不再写诗,因此很多朋友并不知道我一直喜欢诗歌。
这两年重新回归诗歌创作后,我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短时间里把多年积淀的思考和感悟集中写下来,连续两年出版2本个人诗集,这样的速度和产量似乎有点让人惊异。但是,以我写诗的年头算下来,创作的数量并不能算多,我希望自己还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诗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的生活,一个声音常在脑海里回响:为何要写诗?

记得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作家赵丽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真正的诗歌表达了什么?一个是爱,诗人用他们的文字传达了人类心灵的爱,爱大自然,爱人,爱生活;另一个是梦想。人类心灵里有很多梦幻,通过诗歌,用文字把自己的梦幻表达出来。人类需要幻想,需要梦幻。如果没有梦幻的话,人类就有灭亡的这一天,所以我想,诗歌是爱和梦幻。”赵丽宏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不能缺少诗歌。
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因此选择诗歌来表达我对世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诗歌语言的优美空灵,深邃辽阔的意境,以及它所寄托的美好情感,对当今这样浮躁、功利、物质的社会,更是不可或缺的慰藉。

诗与远方,是那么令人神往,诗意地生活,更是很多人的梦想。写诗的过程看起来是灵感和激情的刹那喷涌,但构思一首诗却是艰辛的。写诗要求以尽量少的语言,呈现尽可能多的内容。激情和灵感,悟性和想象力只是基础,后面更需要学识和阅历的铺垫,以及大量的写作练习。好诗除了呈现诗词音律之美,同时还和写作者的知识背景、情感生活、审美趣味、人生经历等发生关系。
著名诗人、上海大学教授、上海作协诗歌组原主任张烨女士为诗集写序《爱是一道永恒的光》,她在序中如此评价:“相比《未竟之旅》,我以为崖丽娟的第二本诗集《无尽之河》的艺术追求应该是有所变化的,如果说前者写得较为清澈、凄美,是直抒胸臆式的情感表达,那么后者的诗风接近内敛、朦胧、扑朔迷离,因之,我愿意用‘蕴藉’一词来概括《无尽之河》的艺术特色。”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诗人赵丽宏先生题写书名“无尽之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著名作家王小鹰、著名学者陈子善联袂推荐。
毛时安的推荐语是:“崖丽娟的诗,如我们的生活,毫无矫饰,月白风清,沁人心脾。诗中情理经纬交织,抒情,情趣风发;言志,理趣盎然。”王小鹰对崖丽娟诗歌创作给予热情肯定和鼓励,她第二次推荐:“崖丽娟一年之内又出版新诗集啦,不禁要问:如此诗心怎样铸就?纵覌中国历代大诗家,都历经风雨磨难而不失大爱之心。或许,苦苦练就诗心的过程也是一首首好诗?”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陈子善如此评价:“关心时代悲欢,抒发真挚情感,崖丽娟正在这条诗人之路上奋力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诗集收入的《我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的繁花一朵》入选2019年上海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礼赞新中国 讴歌新时代”原创诗歌朗诵会,由上海戏剧学院国家一级演员王苏老师朗诵。诗集收入的《历史终将铭记这个除夕》,这是上海诗人中最早发表“抗疫情诗”的一首作品。己亥岁末,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蔓延全国,除夕之夜,新闻报道上海医护人员连夜出发驰援武汉,令人格外感动。当天我在单位值班,晚上没看春晚,连夜写下《历史终将铭记这个除夕》,第二天1月25日修改后发布,两天点击率超过一万。人民日报、文汇网、澎湃网、上海作家等新闻在报道上海文艺界以多种文艺样式为抗击疫情的先锋点赞时,均提到“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崖丽娟创作了诗歌《历史终将铭记这个除夕》,献给24日除夕之夜响应国家征召,驰援武汉的上海医护人员。”“上海作家”“上海诗人”公众号全诗引用。《上海诗人》随后刊发此诗,全国10多家报刊转载,同时入选全国“诗歌春晚”,由著名话剧演员凌庆成朗诵。这些反映现实,传播正能量的诗歌,在社会引起良好影响,体现诗人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

这两年的诗歌创作,我的心灵和作品一起经历了成长。感谢诗歌以如此丰厚的方式回报我,让我在停笔创作诗歌多年后,重新拾笔时,仍然可以用诗的语言把生活的积淀自如地传情达意;感谢那些引领我走上诗歌这条道路的古今中外优秀诗人们,他们诗中的理想、追求、探索、教化、良知、喜悦、痛楚,日复一日地触碰、撞击、抚慰我的心灵,使诗歌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因为诗歌,我收获了很多,沉淀了很多,也丰富了很多。
感谢生活的馈赠,感谢美好的诗歌带给我无尽的创作欢乐!

我的创作谈
文/崖丽娟
一、我理解的什么是诗歌?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简言之,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二、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1、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形式是自由的
2、 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内涵是开放的
3、 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 语言具有音乐美
节奏感、韵律感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
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 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以物拟人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后者以人拟物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 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3. 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

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
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
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
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令人浮想连翩的佳作。

四、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 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 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所谓“新诗”100年,就是这个时间概念。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还有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等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
但这首诗《天上的街市》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五、结合自己的创作谈一下创作体会
六、提问和交流
2020年9月20日

点评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