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的金秋,我又接手了一个新班,教孩子们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课堂上孩子们对我的教学方式感到新奇,课堂气氛挺活跃,每到小组讨论学习合作交流的环节,孩子们纷纷举手讲述自己的学习所获、交流自己内心感悟、展示自己的新奇想法。
时间久了,我发现坐在前排的一个面容娇羞而又体格弱小的女孩总是默不作声。每次上课的时候,她的眼神总是暗淡无光、飘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心事。由于工作繁忙也没顾得上和她谈心。学期过半学校准备召开一次家长会,那天下课后,我告诉孩子们必须由父母亲中的一人亲自参加。当我迈入办公室刚刚坐下,听到门外传来一声怯怯的“报告”声,我打开门看到这个瘦弱的小女孩——殷子怡站在门外,我看到她眼中含泪,就一改往日的严肃亲切的问:“子怡,怎么了?有事吗?”停了半会,她才怯怯地说:“老师,明天开家长会让我奶奶来行吗?”我觉得奇怪问道:“为啥?”她的话语有点哽咽:“我…没有…妈…妈,我从来就没见过妈妈!”她的话语怨中带恨,说着说着竟然哭了起来,我让她坐下并轻轻地安慰:“没事,孩子,你别难过,就让奶奶来开家长会吧!”等她止住哭声,我让她轻轻的离去,同时也为我班主任工作的疏忽感到自责。
家长会的议程挺多,在班上我只是将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对家长做了简要汇报,各自的优缺点点到为止,最后对家长提了一些具体的要求,不外乎是要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管护好孩子安全等内容。家长会结束,家长们纷纷离去,我看到子怡的奶奶似乎想对我说什么,可看到别的家长都走了,她也就没说什么。
此后,我曾利用时间和她谈心,可她只告诉老师她没有妈妈,别的什么也不肯多说,我只能作罢。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关注她,特意留心她的表情神态,给她留下一些展示的机会,可她的表现虽有进步但不尽人意,期末考试她的成绩依然不够理想。

转眼间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孩子们又带着灿烂的笑容回到了美丽的校园,她是最后一个来报到的孩子,年迈的奶奶给她送来了被褥和生活用品让她住校。通过与老人的交谈得知:在孩子刚满月的时候,孩子的妈妈就离家出走,后来外嫁他乡再也没有回来,孩子的内心孤单,言语很少,不爱和人交谈。离别时老人一再叮嘱:费心,多照顾孩子!我的内心有种难言的感觉,点头答应了老人的要求,突然间感到身上的责任多了一份。 送走老人,我急急地赶到学生宿舍,看到老人已经给孩子铺好了床铺,孩子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床边。我轻轻的摸了摸她的脑袋,告诉她:从今天起学校就是你的家,老师就是你的妈妈。她抬起头怪怪的看着我,似乎在说:“男的也能当妈妈?”我笑了笑,把她带到了我的房间,让我的女儿陪她玩了一会儿,并且送她一些吃的,起初她不肯接受,后来才怯怯地拿在了手中。要去教室了,我告诉她:“子怡,从今天起你要想着你有妈妈了,我就是你的妈妈!”出门的一瞬间,我看到她的表情有了少许的变化,脚步好像也轻松了一点。
后来的日子里,我时常给她提供一些生活帮助,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鼓励夸奖,她学习有了一些进步,也有了新的朋友,性格也开朗了许多,但时不时也能看到她脸上的愁云。

春末夏初时节,学校安排了一次集中家访活动,主要目的是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查做到有的放矢的帮扶,落实教育扶贫的相关责任。迎着早晨的霞光,我和同事带着相关资料骑着摩托车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行驶,学生居住分散,我们挨家挨户的走访。每到一处,我们都和家长及邻居亲切交谈,详细查看学生家庭生活情况,了解贫困原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并加以鼓励。
临近十二点,我接到了子怡奶奶的电话,她说孩子昨天回到家告诉她老师要来她家,现在已经做好饭在等老师了。我告诉她不用多等,我们带着吃的呢。孩子奶奶说老师不来孩子都不让他们全家吃饭。见此情景,我和同事商量临时改变家访路线先去子怡家。她家住得挺偏僻,我们快要到达村口的时候,看到她正站在一块山石上踮着脚尖向村口眺望,看到我们的一瞬间快乐地向我们招手,我也向她鸣笛示意。到了跟前,我下了车,他高兴地拉着我的手向自己的家走去。边走边向我介绍村子的情况:这块地是她家的,那块地是别人家的,自家的地种啥,别人家的地种啥,喋喋不休,全然不像学校的那般模样。
走进她家的屋子,我四周环顾:房子是新盖的,可屋子的摆设很简陋。我们刚刚坐下,孩子就立刻端出自己亲手采摘的山樱桃,一颗颗樱桃鲜红晶莹,仿佛还带着朝露的的芳香,我轻轻的拿起一颗放入口中,清香和甜蜜沁入心脾,半天奔波的劳累顿时消散。孩子的奶奶及时给我们盛上饭菜,饭菜是按孩子的要求特意做的大米饭和山野菜,里边还有不知珍藏了多久的几片腊肉。饭间主客相互礼让,孩子却悄悄躲在屋外不肯和我们共同用餐。饭后,孩子的奶奶和我们进行了长久的交谈:孩子的妈妈在孩子出生不久就离家出走,后来外嫁再也没有回来。孩子经常问的一句话是:为啥别的孩子是妈妈养大的,而我却是奶奶养大的?他们无法回答。孩子的妈妈出走后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和孩子见上面,父女俩的话也不多。谈到家庭成员,奶奶告诉我:孩子的爷爷身体不好,常年有病;孩子的太姥姥已经八十多岁了,脑子有点糊涂,生活需要人照料,家里的重担由奶奶一个人来挑,当初就是因为家人多病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这几年国家的扶贫政策好,包扶干部为他家送来了十箱中华蜜蜂,自己养得不错,卖蜂蜜有了收入;大田里全部栽上了黄花菜,每年的黄花菜也能卖不少钱,生活过得去,离完全脱贫不远了。

今天是孩子最高兴的一天,因为以前很少有老师到他家来。昨天孩子一回到家就告诉她老师要来,并精心的做着准备,一大早就去采摘山樱桃,安排我做好午饭等着老师,老师不来谁也不能先吃饭。通过交谈,我清醒的认识到老师在孩子的心中地位何其崇高,老师肩上的责任何其重大,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何其深远。临别之际,子怡悄悄的跟在我们的身后,将要出村的时候他送给我们一大束五彩的山花,我们欣然接受并及时装入袋中,生怕太阳曝晒!
临别时回望的那刻,我看到她瘦小的身影依然站在那块大大的石头上向我们挥手。回到学校,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引进致富项目,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但我们绝不能缺席。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立志,勤奋努力,掌握知识,学到技能,用自己的本领和智慧创造财富,才能长久立于不贫之地,从而走上小康之路。
此后的工作中我更加关注子怡同学,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在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怀,在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安慰,努力尽到一位“妈妈老师”的责任,孩子变得活泼了,脸上的笑容灿烂了,自信心增强了,课堂听讲也专心多了,能勇敢地举起小手争着来回答问题,乐于展示自己,学业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今期以优异的成绩迈入了中学的大门。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子怡同学一定会保持阳光向上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态度、昂扬的精神风貌完成自己的中学学业,轻松自然的迈入大学的校门。
我似乎看到的一群群优秀的社会人才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