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二字究竟是怎么写成的?
——从伟大人物伟大威望的构建说起……
闲暇之余,读《史记》之首篇《五帝本纪》,恰巧又看到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共产党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两篇文章中,关于人缘之重要、良好的人缘、个人威望是如何构建的等问题深受触动,颇有感想,欲言不止。
文中说,五帝之中,尧帝之后是舜帝。虞舜帝,冀州之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人,名字叫重华。其父亲叫桥牛,是个盲人而且愚昧,继母顽固,弟象桀骜不驯。舜的父亲和继母都喜欢小儿子象,遇到舜稍有小过,即施之重罚,甚至与象一起合伙想利用让舜挖水井的时机,把舜活埋杀死,从而占有舜的牛羊、谷仓和尧帝赐给舜的琴:利用舜凳高修补谷仓的时机,在下面放火欲焚之。既便这样,舜依然不违为子之道、为兄之道,很恭顺地侍奉父亲、继母及弟弟,而且一天比一天地忠诚谨慎,没有一点懈怠。
娶尧帝的两个女儿后,仍然居住妫水岸边,内行更加弥谨,妻则不敢以骄贵事亲戚,甚有妇道。给尧的九个儿子施之以礼,受人尊崇。
被尧帝试用参与百官之事,举用颛顼帝有才有德的子孙八恺,掌管土地,处理各种事务:举用帝喾有才有德的子孙八元,布教传道,教授百姓慈善和睦;将前帝无才无德的纨绔子弟“四凶”家族,则驱逐到边远的地区,使之不能祸害百姓。
舜代行政务八年,尧帝逝世后,舜服丧三年,主动让位尧帝的大儿子丹朱,可是天下十二州牧仍然臣服舜。舜帝即位,得民心,服天下。
那么,舜帝又是怎样靠自身的能力和功绩建立人缘,树立威信,营造威望的呢?
《五帝本记》记载:帝先后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打鱼、在黄河边做陶、在寿丘做器物、在负夏跑买卖,干啥都能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都能与各类人等成为好朋友,都能助人之力、成人之事、富庶一方、繁荣一地。
代行天子之政时,舜观北斗,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恭敬地祭祀天地四时、名山大川及各路神仙;收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种玉制符信,再重新颁发给四岳和各州州牧;协调校正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统一音律、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规定各级朝见时的礼物;把天下分为十二个州,疏浚河川;规定刑罚及尺戒;后又举贤任能,把天下各种礼制、刑罚、水利、农业等等处理有条有理,四海安抚、平稳有序,从此,天下清明、四方一统、德政平顺。
通过以上事例来看,用现在的话说,舜帝的人缘不可谓不爆棚,威信不可谓不超强。
故事虽然发生于远古时代,真实程度难以考证,暂且认为《史记》为真,倘若认其事为实,那么,既非封建世袭、亦非投票选举,更不是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旧统治建立新统治,而是通过推贤举能,众望所归,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
归其原因:一是得益于原始时代的混沌懵懂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二是特定的家庭背景塑造的性格特点;三是靠天下为公的大德,四是靠爱思考、勤实践,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的过人才能。
在这其中,几种因素综合成的人缘、威信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当然,这里的人缘是大的人缘,是广义的人缘,可不只是会来事儿,会花言巧语,会甜言蜜语,会施以小恩小惠,会拉邦结派,有强大的族宗势力就行了。良好、稳固和博大的人缘,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伟大形象、崇高威望和和善之慈,包含但不仅限于以大爱和大德与人相处、用先进的思想和崇高的理想引领群众,在实践中带领人们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胜利起向胜利。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伟人、大人物甚至成功人士的品质特性,都是天生的吗?都是命中注定的吗?都是偶然形成的吗?
答案,当然不是,其实是“凡事皆有数”。亦即: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在数中,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旺盛、衰亡都有定数,事物总是按照其生长基因及时空规律有序地进行演绎的。
我以为:一个大写的人,除了天生的禀赋,特定的历史时空外,更重要的就是读书、实践,再读书、再实践。
先看看《共产党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之中是怎么说的:秋收起义失败,开辟井冈山道路,斗争实践让马列主义在山沟里扎稳了根;经验和能力不足的博古政治早产,力不从心;格局和党性不足的张国焘拥兵自重,利令智昏;立场和人品有问题的王明非左即右,德不配位。所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
那么,问题来了,毛泽东的正确从何而来?毛泽东思想的源头在哪里?下面,就换一个角度,用溯源的思路来分析一下毛泽东的人缘、威信地位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特定时代赋予特殊的历史使命。19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3年毛泽东诞生于湖南湘潭,3岁时也就是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7岁时也就是1898年发生了试图改变封建旧体制的戊戌变法,8岁时也就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同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9岁时也就是1901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八国联军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3岁也就是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岁时也就是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年毛泽东27岁。
难以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老态龙钟行将没落的清朝政府腐败、懦弱、无能,四处跪地求饶,屈膝求生;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疯狂侵略,到处割地赔款,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座大山压得中国社会喘不过气,行将窒息;整个社会动荡混乱,旧军阀群雄四起,纷纷四处割据,各自企图占地为王。
正如国歌中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家四分五裂,民族危亡就是旦夕。在这种境况下,全国各地求存图变的新文化新思想运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每一个中华儿女、热血青年,痛心疾首,义愤填膺,赤膊上阵,都试图在黑暗中摸索和探究国家的出路、民族的方向。
那样的特定历史时代,赋予了那一代中国人特殊的历史使命。
年轻的毛泽东,就在其中。
一定的家庭背景培养特殊的性格特质。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后来因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传的一些田产典当给别人,父亲毛贻昌,17岁开始当家理事,因为负债被迫外出在湘军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银钱,返乡后善于经营,又吃苦耐劳,终于在稻谷和猪牛生意方面,积攒了一些资金,家境渐佳。父亲开阔的视野、增长的见识和颇丰的家境,铸造和培育了胸怀和格局,从而为毛泽东取名叫“泽东”,字“咏芝”(后改为润之),意即“润泽东方”。
毛泽东从六岁起,就参与做家务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柴,识字后也帮父亲记账。到了十四五岁,还成天在地里跟雇的长工一同干活。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的农家子弟本色,尤其是对农民的疾苦,有着切身体会。
父亲毛贻昌一辈子克勤克俭,精明刚强,希望作为家中长子的毛泽东能够子承父业,对毛泽东的要求非常严厉,以至于毛泽东后来回忆时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由于父亲的高压和严管手段,甚至有些简单和粗暴,也促成了毛泽东内心的反抗和倔强,甚至是性格里的坚持和执着。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是一位普通和善的农村妇女,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她还虔诚地烧香拜佛,把“积德行善”“因果报应”一类的信念灌输给毛泽东,通过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就知道同情贫弱,乐于助人。母亲去世后,毛泽东在《祭母文》中专门追念母亲的“高风”“慈祥”“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和“可以损己以利人”等。
这些看似琐碎,甚至支离片断;看似毫无关系、甚至偏主题;看似不系统,无必然联系的点点滴滴,联合起作用,共同塑造了伟人特有的性格品质,形成了与任何人都不一样的“毛泽东”、世间唯一的“毛泽东”、千百年来独特的“毛泽东”。
不同的阅读内容及方式,使毛泽东汲取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他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毛泽东在家乡上私塾的时候,除了阅读和背诵塾师要求的“四书”“五经”外,还有许多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比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不过,他最爱读的就是被塾师称为“杂书”“闲书”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在私塾,塾师不让读,他就用课本挡住偷着读;在家里,父亲不让读,他就用布遮住窗户读,而且读后还跟小朋友和村里的老人们讲述。后来,毛泽东自己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公。”毛泽东在对这一点纳闷的同时,开始思索并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他觉得这样是不平等的。
16岁前,除两年辍学务农外,毛泽东基本上都是私塾读书,辛亥革命前,毛泽东偶尔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他非常喜欢,他开始知晓“山的那边有什么”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开始接受维新思想,开始崇拜康有为、梁启超,进而接触到孙中山的思想后,崇拜孙中山。再后来,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开始读拿破仑、彼得大帝、华盛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的事迹,从中懂得了富国强兵之道,并认为中国也应该有这样的人物。
后来,毛泽东读的书就更多了,也更酷爱读书了。但是,有几本书,必须要说一下。从《共产党宣言》传到中国开始,前后读了57年,毛泽东一直把它放在身边、放在案头,甚至战争年代和疾病缠身生命垂危的时候还时常翻阅,读而不倦,读而不厌。此外,上世纪30年代上海出版的精装二十卷本《鲁迅全集》与毛泽东朝夕相伴40年,清乾隆武英殿木刻线装大字版《二十四史》与毛泽东朝夕相伴24年,还有《资治通鉴》等都是与毛泽东相伴一生的。
通过毛泽东读过的这些书,这就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毛泽东没有上过军校,没有当过兵,却能成为伟大的军事家,没有专门学过政治却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了。
从成功到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革命实践,一步一步地,一次一次地塑造和成就着“正确”。1927年9月,35岁的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并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确定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的新番号,制作了军旗和臂章,集中力量在湘东赣西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在永新县三湾村,面对只有不足1000人的部队,而且部队成分复杂、官多兵少、思想混乱、纪律性差,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队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在政治上官兵平等。主动避开敌人势力强大的长沙,指挥部队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农村地区发展,在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保存了实力,实现了由败到胜、由颓势到旺势的转变,初步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重大转折。
1934年1月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根据地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变本加厉的推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红军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面对国民党数倍力量的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惨重。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后,许多干部和将领的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长征途中,毛泽东因势利导,及时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帮助分析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以及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赢得大家的广泛支持,包括周恩来、朱德的支持。在中央大部分领导人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利用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进占黔北重镇遵义的有利时机,及时在遵义召开政治局会议,再次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从以上两个重要节点可以看出,毛泽东注重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不急于求成、不贪大胜、不求大功,坚持保存实力为行;以优势兵力等等,注重从正确走向正确,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树立强大威信,甚至全民威信,不断凝聚磅礴伟力,赢得更大胜利。
事是那么个事,理是那么个理,事也说完了,理也基本讲清了。那么,给我们的启示在哪里呢?
伟人就是伟人,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上万年的中华土地上,也就出现那么几位伟大的人物。今天的目的,不是要复制一个伟人,再造一个伟人,况且历史上的任何一位伟人都不是父母有意培养成的,工厂式的、模具式的、温室式的永远培养不出伟大的人物。因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历史使命、一定家庭背景的营造熏陶一去不复返、更无可复制。
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行什么事,怎么行事”却是我们可以研究,受其启发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如果接着再问,在当下的时代,小孩应该怎么培养?青年应该怎么行事?
答案,不言而喻,毋庸多言,不用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