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 张涵 朗读


张涵自传【卷四】《独木之桥(57)》
(张 涵 朗 读 版)
文/张涵(韵娘·吉妮)
57.囿于常规一叶障目,为人师者最需回炉
“走啊,立新,去六中拜年去啊!咱们那几个同学都去,说好让我来叫你呢!”李杰一边进门一边说着。
我知道,一起去的同学里肯定有高科,而我现在两只沉重的眼皮肯定红肿的厉害,另外大家一起去拜年,肯定要挨家挨户地走——包括那位并不看好我的高考所以没有帮我寄来哪怕几篇油印的古文的语文老师,且现在强弟这里就有《中国历史》,再问几句,我应该就能知道院里哪位小伙伴手里可能还有用完了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那样,除了政治,我的书就算齐了……但是,我等着去给徐校长拜年、请他帮我找书已经很久,再说万一他还能找几个老师给我辅导一下呢?!甚至,我开始奢望,万一哪位老师主动愿意帮我辅导呢?!
门外,停着李杰那辆旧的大金鹿自行车,让我想起昔日的学生时光。虽然我们家也有一辆大金鹿,但那是在外上班的大哥二哥轮流专用,所以高一那年,我每天都要从全周村最东边疾走六七里七八里路到最西边去上学,而只要能够一起放学或结束训练,李杰都会用这辆车,一直将我带到轻机路口,甚至把我送到家属院大门口……

于是跟阿姨和强强道别,跳上李杰的大金鹿后座,到小小的但那时依然显得非常豪华大气上档次的家乡唯一的电影院周村电影院门前与其他同学汇合,然后很多对辐条闪闪发亮的自行车轮子,一起压过小城周村那几条窄窄的街道上正在融化着的积雪,风驰电掣,一路高调驶向六中。
怎么没见夏某丽和孟某?我问。
“她们高考落榜,觉得对不起老师,怎么叫都不来,去年春节也是。”李杰答。
两位女同学真切的面庞在我眼前渐渐地生动起来。我记得,她们一个来自东风小学,一个来自北门里小学,而他们的父亲,一个是九我们当地驻军六五五部队最大的首长,一个是我们日夜仰望的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特级厨师。可能父母的见识的确可以拔高拓宽孩子的视野,这两位自己并未当过女兵或去过北京的女同学,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加上功课基础较好,成绩遥遥领先,好像还都是什么课代表,不但在几位主课老师面前都敢说话,而且每次考试之后,都会跟老师有很多热烈的沟通,而我和李杰这等本来就被编入“体育班”而且基础也是真差的同学,就只能站在她们一边或跟在她们身后,深深羡慕加自愧弗如。

但是,可能正是因家境优越,无忧无虑,她们好像成熟较早,情窦早开。虽然,客观、放松地讲,别说高中生,就是初中或小学生,少年多情、少女怀春,这本不但不是什么神秘或可怕的事,而且还是自然和健康甚至美好的事,但当全社会都沉浸在无知、落后、封建甚至原始的认知错误和舆论误区里时,那种“一谈恋爱学习就要掉队、高考就要落榜、人生就要完蛋”的论调就很是容易一语成谶。
但是,这高考是自己的事情,怎么会对不起老师?!我表示不服。
自行车队一个流畅的弧线驶进六中。
徐校长和老师们都外出拜年,都不在家。
掉头出来,一排办公室和几排教室教室之间,站着几位我们曾经的老师。
“哟!这不是我们七九级的‘天之骄子’们吗?!”
“哎,高科你什么时候从回来的?”
“姬某勇,你在济南还好吧?”
“小刘某,西安交大怎么样啊?”
“这两个是……王蕾!李杰!”

我被老师们忽略和剩在了“天之骄子”们的外围,直到他们跟我前面的每一个同学都打过招呼。
“张立新?!”老师A叫我,“啧!你说你,当年好好的,非要去跳伞!”
“你看你这些同学都上大学了吧?!后悔了吧?”老师B对我好心嗔怪。
“你要不去跳伞,应该也能考上!说不定还考个重点!”老师C满脸遗憾。
“这体育只是青春的事业,将来身体不行了也就什么都干不了了,顶多也就跟刘振荣似的,转到工厂或当个教练。世界冠军都这样,何况别人呢?!”老师D发表高论。
“唉!这孩子,真是,废了。”老师E深表同情。
“是啊是啊,可惜啊,可惜了呀!”老师F深表赞同。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嘛!”有老师小声提示。

“就是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嘛!”老师们大声附和。
我暗暗清一下有点干哑的嗓子,鼓足勇气说,其实这几年的跳伞给了我其它行业所不可能给予的特殊体验和经验教训,再说我马上就要参加高考……
老师们一个个露出努力而尴尬的微笑,意思是高考对你早已GAME OVER,根本不值得再费口舌。
看着他们,我全然忘记了自己内心那份偷偷的奢望!
多年之后,六中校庆,我才得知:原来,母校六中及她那座有着近半米的地基且蜿蜒的回廊和宽敞的室内及露天的台阶全都由清一色的红木地板铺就的、虽然历尽沧桑但依然厚重华贵的建筑,竟是由一位中文名为蔚兰光和一位中文名叫法思远的英国传教士于一百多年前的一八九七年筹资兴建的教会学校“光被中学”!
借此机会,对这两位普及教育不思享乐、普度众生不远万里异国先贤致以超越个人、超越种族、超越国境、超越时空的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挚的感谢!
世界很大,变数很多,我们不信,因为我们不知。常人不知误己,师者不知误人。所以说,在我们国家,真正需要接受科学教育或再教育的,不是学生,也不是家长,而是那些曾经、正在、将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人民教师!
待续,下期更精彩,努力更新中



张涵,曾用名,张立新,张焓。曾是山东省飞机跳伞队专业运动员,山东省会外语类高考状元,留美MBA,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全职教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特大跨国外企NP、UDI职业高管、CPC、JDC、JDC-SOUTHERN中国首代,世界银行独立咨询专家,世界银行GEF中国项目英语培训首席专家,专职写作者(全球速成《张涵英语》、张涵自传《拥抱沧桑》、影视剧本《独木之桥》、《张涵杂文正论》等),业余音乐人(2008北京奥运全球征歌大奖作品《WE SAIL(我们航行)》、一月网转千万并被各大网站收录的爱国歌曲《中华在崛起》及《张涵百首诗歌集》(大歌/小歌、民美/通俗、抒情/说唱、中文/英文)、现代歌剧《快快长大》词/曲/编剧(创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