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酒】
文/光辉岁月
恍然间又到了中秋佳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不由自主的想起六十年代的一个中秋前夜。
一九六七年,我就读学校处在半耕半读阶段,当收获的粮食按劳分酬分到户的空档,父亲给我一个繁重而又艰巨的任务,和本生产队一个刘姓会计去双河(钟祥双河镇,曾经水码头)用粮食换酒,(二斤半稻谷换一斤酒)从我家到双河约二十公里,半夜十二点我就和会计出发了。
我当时只挑上五十斤稻谷和一个白铁壶,因半夜出发,父亲先送我走了十里到达石桥驿后才返回。

(那时粮食紧张,用粮食换酒是奢侈的事,要避人耳目)待我们到达目的地才上午九点多,刘会计那里有亲戚,我就随他的安排将粮食寄放在他亲戚家,待联系好了我们晚上挑去兑换酒。
那个年代管控较严,有很多人吃饭都是问题,哪里有多余粮食换酒,为谨慎起见,直到晚上我们才将粮食送到酒坊换酒,我当时带上一个二十斤的白铁做的壶和二个装水的铝瘪壶,(装五斤酒)换好酒晚上在刘会计亲戚家里住一夜待天亮后往家里走,走了几里外的一个山坡上。
突然一声炮响,(修路放炮)天崩地裂一样,我被突然的声音惊嚇,由于失衡一个踉跄,肩头的酒壶掉下来顺山坡滚了几转才停下来,铁皮焊接的壶摔了一个小裂口,酒往外渗漏着,我急得嚎啕大哭。
刘会计放下他的肩头的酒,下山去农田找来一圪干泥巴来将缝隙抹住,他看我挑的一头重一头轻,轻的那头总是晃悠,刘会计就用装粮食的布代里放二块砖以均衡,走不了多远就要用干泥巴再抹一下,短短二十公里我们走了约六个小时。
事情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每当我端起酒杯就会想起换酒的往事,那时对于父亲那一辈好一口酒的人比比皆是,但能弄到酒是很奢望的事。
七十年代曾发生一件趣事,一个嗜酒的人拿着供应票去供销社打酒,那时计划票只供半斤,那人接过酒趁营业员不注意一口气喝干了, 又找营业员要打酒,营业员很诧异,明明打了怎么瓶子是空的,可想那时的酒是多么有诱惑,物质是多么匮乏。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到 现在连烧鱼烧虾酒只是辅料。现在每年每个家庭(六口之家)的浪费都能养活过去一家三个人。
看到今天已经小康生活的家庭,谁会想到曾经饿殍遍野的年代?连四五十年代的出生人都已经被富裕时代所俘虏,谁还去吃那残羹剩饭?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有一句话说道:“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面对现在的比极大更甚的浪费行为,我陷入深深的痛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