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鸿雪诗词,关注更多精彩
合作加主编微信13566800111
投稿请发邮箱:
911392163@qq.com
鸿雪诗词

【编者按】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今年的秋分是9月22日(后天)。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白天和黑夜在这一日达到平衡,天气由热转凉,桂香四溢,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便不再打雷了。
“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而现如今的中秋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因为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后因这一天鲜有圆月,所以“祭月节”才由“秋分”调至中秋。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这天田野中多见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的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实际上,所谓的“秋汤”习俗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
送秋牛
秋分有挨家送秋牛图的民俗,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讨个口彩,俗称“说秋”,而说秋人便叫“秋官”。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夜喜贺兰三见访》
------唐·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唐·元稹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送僧归金山寺》
-----唐·马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早雁
-----唐.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中秋日宾兴宴》
------宋.黄裳
九十秋分今夜景,银色界中秋意静。
献贤时入帝王州,鼓瑟筵开山水境。
西风劲,衫袖冷。
遥度天香到酒边,中有醉翁吹复醒。
徘徊态,淩乱影。
急须行乐慰劳生,相得相忘无食顷。
姮娥信,诸生听。
一年人爱此回圆,十分仙桂都开尽。
自有清光随我身,游宝蜡何须秉。
明年谁是夺标人,史君推毂今何幸。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
-----宋.强至
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
三秋半去吟蛩逼,百感中来醖蚁消。
候早初逢旬甫浃,月圆前距望非遥。
如今昼夜均长短,占录无劳史姓谯。
《三用韵 其三》
------宋.杨公远
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
千里人俱共,三杯酒自醺。
河清疑有水,夜永喜无云。
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闻。
《点绛唇》
-----宋·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
吹彻昭华管。
《秋分》
佚名
寒暑平和昼夜均,阴阳相半在秋分。
金风送爽时时觉,丹桂飘香处处闻。
雁向南天排汉字,枫由夕照染衣裙。
良辰可惜无卿共,慎把情思托付云。
《南乡子》
------清.汪东
小阁上朝暾。
鹊语穿檐静里闻。
白发满头身健在,殷勤。
药圃支筇日几巡。
屈指过秋分。
庭户依然暖似薰。
蝶阵蜂围收不住,纷纷。
却看枝头但绿云。

《秋夜 其二》
------明.区越
橘棋留未著,梅酒快先尝。
野老心如澹,秋分夜倍凉。
《客中秋夜》
------明·孙作
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
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
感时愁独在,排闷酒初醺。
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

《鹧鸪天二十二首 其十》
-----清.奕绘
八月秋分白露交,荒江古渡雨潇潇。
此时有客推篷看,千里寒云没柳梢。
商人妇,独魂销。芦花枫叶乍长宵。
琵琶弦上分明语,年少丰姿柳样娇。
《送燕》
------清.张安弦
节届秋分社事忙,送君前路入苍茫。
年年不作无家别,半在他乡半故乡。
《秋分日忆用济》
-----清·紫静仪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
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本刊总顾问 蔡世平
总编 徐吉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