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份,气候已经转入深秋,迤逦的翠色山岭也渐变成墨绿坚硬的冷色调,山坡上的灌木丛和挺拔的毛竹低垂着枝叶呆呆的僵立着。虽说地处江南水乡,但连日来的绵绵秋雨带走了许多的暖意,不时还有零星的雪花伴随着雨水从天空飘落下来,给饱经沧桑的大地罩上了一层别样的凄凉。
一支队伍,沿着湿漉漉的山路蜿蜒而来,看得出他们身形疲惫脸庞憔悴还带着战斗的硝烟,可战士的神情却是兴奋的,情绪也是异乎寻常的饱满、高昂。他们身背斗笠,脚穿草鞋,虽然大多数的灰军装衣衫不甚整齐,但头上戴着的八角帽上的红五星依然鲜艳夺目。
一个月前,就是这支队伍,在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残酷战斗之后,被迫跨过于都河离别了红色首都瑞金,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面对敌人天上地下的疯狂围堵,广大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精神浴血奋战,突破敌军的数道封锁线,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湘赣边界的湖南省汝城县进行休整,其中的一支部队进入了沙洲村。
村子里的村民听说有一群当兵的奔村子里来了,不少的村民都纷纷躲到了附近的大山里。根据以往的经验,村庄又会遭到一次浩劫了,身处动荡的年代,这也是悲惨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可是这次却很使他们诧异,大家发现,这次来的部队和以往只会抢东西的白军不同。
这支部队进了村子之后,就开始忙着帮助老百姓做事,有些战士在给老百姓打扫院子,有些看见门口有柴火就帮助劈柴火,有些看见水桶里没有水了就帮助挑水。
当时34岁的村民徐水秀因为裹了小脚,又背着刚一岁的儿子,没有来得及走远。看到这一幕后,徐水秀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村庄一如往常的平静,完全没有以往溃兵和土匪过境时弄得村庄鸡飞狗跳、残破不堪的样子。徐水秀发现,那些人讲话和气、友善,买卖公平,竟然掏出现洋购买老百姓的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不经同意不随意进出老百姓的房舍。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村民们知道,他们就是红军,但是和国民党宣传中所说的红军如何如何截然不同。

村民们得知了消息,陆续的就从山里回到了村里,徐水秀的男人也回来了。
那几天,她看到不少的红军战士都是铺上稻草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场院里和衣而睡。其中还有几个年轻的红军女战士。看到红军这么艰苦,徐水秀就让3名女红军住到了自己的家里。3名女红军战士的年龄看上去都不是很大,也就十六七、十八九岁的样子。
因为天气下雪下雨,红军女战士的衣服都湿了,她们到了家里之后,徐水秀进屋来就赶快烧起开水给她们洗脚、洗澡,烧好水以后就煮饭给她们吃。红军女战士们说了许多感谢的话,并帮助她收拾屋子和照顾小孩。
红军女战士也是苦孩子出身。通过几天的朝夕相处,徐水秀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一个是家里穷,被迫给大户人家当童养媳,不堪虐待逃出来参加红军的;一个是无家可归,忍饥受冻乞讨要饭被红军收留的;还有一个是父母被白军杀害,为了报仇参加红军的。徐水秀报以深深的同情,像大姐姐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尽自己的所能照顾她们。

因为家里穷,徐水秀家连一床棉被都没有,当时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红军就和徐水秀合盖一条行军被,睡一张床,徐水秀的丈夫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这是一床家织的印有兰花的粗布薄被,是那个年长的女红军从家里带出来的,她的母亲用绵密的针脚,细细的针线,把对女儿浓浓的爱缝进了棉被里。
在红军驻扎的日子里,白天,红军战士们和徐水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水秀则帮红军战士煮饭。他们给徐水秀讲了红军的理想,讲了共产党的队伍是穷人的队伍;说红军是为天下的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同反动派战斗的,共产党是为了人民将来过好日子打天下的。

红军要开拔了,看到徐水秀家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那名年长的女红军没有丝毫的犹豫,用剪刀将这床母亲亲手缝制的兰花粗布的被子一下子剪开,将半床被子留给了徐水秀。徐水秀想阻止,她说,大姐,我们天下受苦人是一家人,就算我妈妈知道了也会同意我这样做的,我们以后解放了和平了还会到这来看你们,一定会买床新的被子给你们。
许多年后,徐水秀老人的曾孙说,祖奶奶在临终的时候跟我爸爸跟我爷爷讲,我们一定要记着红军,跟着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都要分一半给老百姓的人,所以一定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剪下了半条被子,留下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深情,留下了人民对共产党的认识和想念,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就是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