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予
太阳在队旗上跳动……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歌声嘹亮。向东,再往南……
禹王台,城东南,不太近又不太远;有生以来,第一次由老师领着和同学唱着歌去禹王台的。禹王是谁?谁是大禹?
日月轮回,鬓发霜降。
记忆中的禹王台,似乎在梦里。是幻?是影?是识?纷纷连续的画,竟那么真实,那么清晰,那么具体,那么生动。能抓的住,放在手心儿,活灵活现,牵人的腸,掛在肚里……
记忆中的禹王台。天很蓝,白云依旧的白。鸽哨飞翔着,一阵赶着一阵……
那松林,那假山,那高高的古吹台……那山,有树,有草,野花儿点点;山底,有洞。东拐西扭着,抓"特务”,打土仗,确实是儿时的一方乐园;还有,那松林,那叫个大。一棵一株针叶松,头挨头,肩靠肩,牵手似的,伟岸着一、二围粗细。有风,在树稍上滾动。那松涛,时尔擂若战鼓,战马嘶鸣。时尔,似泉,泉水叮咚……时尔,又象秋虫浅唱般的诗,让人留连忘返如痴如醉;然而,你可知道,大风歌里,却不摇。雨鞭抽来,不动。雪压青松,一身傲骨,伟岸如山,山岭岭翠绿尽染……
一群红领巾,一群放飞的鸟儿,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打着,闹着,笑着,疯着,整个松树林顿时沸腾了……
曰上三竿。古吹台前。那木制的石墩门楼,灰蓝色的琉璃瓦,腾空欲飞的脊角,多么富有东方的艺术色彩。门楼上方,正中央,蓝底儿流金大字:古吹臺,在阳光下,熠熠生彩。
穿过门楼。顺台阶拾级而上,高高亭台,四角围廊。手抚石栏,听老师讲那遥远的事情:很久很久以前,咱中国有个人,叫禹。那时期,大河肆谑,吞堤夺地。那一年,正是禹和涂山氏结婚的第四天,突然接到舜的指令,令禹治水。于是,禹离家别妻,领着助手亲信,登上治河路,一别十三年,足迹踏九州,察地势,明河道。中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后世的人就在大禹常吹箫弄笛的这个地方建成个台,取名,古吹台。

我知道。那年我还没入学。
开天辟地,开封有了公共汽车。于是,有一天,父亲带我去龙亭。
哦,龙亭。高高的石台上,一座雄伟大殿坐北朝南。四围红墙碧瓦,院正中央,耸一铜像,凝望远处。龙亭脚下,院门外一边是个湖,另一边还是个湖。父亲手指着,这左边的湖,叫楊湖。说着,又指。右边的不叫湖,叫潘坑。
为啥?
父亲说,这楊湖,表得是大宋保国臣楊继业楊老令公的楊家。那水,就清!右边的是大宋奸倿潘仁美的潘家。那是就混!管它叫潘坑。
两水一路相隔。后来,我知道两水左右早己从路下贯通,怎么会清浊两分?不懂。再后来,人大了。才知道。这龙亭原是明王朝,周王的府邸,流传数百年,俗称龙亭。
那年。随开封市文联,中国作协会员魏世祥重游龙亭。
穿过朱红院门,绕过中山先生铜像。顺石阶攀登。石阶中央雕一苍龙。张牙舞爪,眼睁铜铃。我说,这石龙,该不是象征着我华族的不屈不挠?魏世祥说,傻了吧。那是政治,代表着皇权……
气惴吁吁,登临大殿。殿内。宋太祖赵匡胤,酒杯高举,豪情激荡宴请满朝文武。一片蜡像,栩栩如生。
出殿门。凭栏远眺,俯瞰古城。清风徐来,送来楼角摆摇不止的风铃。风铃叮当,仿佛讲述太祖皇帝当年陈桥兵变,皇袍加身,金戈铁马,旌旗滾动;时尔,风铃悠扬,一掬缠绵,说着赵匡胤当初千里送丹娘。堂堂君子,柳下惠般的高风;时尔,风铃悦耳,声声传来分明是汴河浪花,涛声拍岸。如带汴水穿城而过,穿过高拱的汴桥东逝水。水上舟楫来往如梭,浆声灯影里,小贩叫卖,引车卖浆,酒旗飞舞,酒肆栉次。行人摩肩接踵,人群晃动,市井之声鼎沸;樊楼峨峨,顶一轮皓月。歌吹笙箫,几人痴来,几人醉……
魏世祥递过一支烟。我忙摸出火机。说,魏哥,你出版长篇巜攻克汴京”,喷喷(讲,谝之意)咱解放军叔叔怎么打下龙亭的?魏世祥不客气,喷喷就喷喷……
当年,攻陷开封。是粟将军领着华野干的!豫东平原,一马平川。老蒋的中央军根本无险可据。华野四个纵队三十四万人,铁桶围城。迅速清除开封外围。紧跟着又一顿火炮猛砸,开封城破。粟将军只抽两个纵队,分兵四路,合击龙亭。龙亭居高临下,周围布着一个整编师66师,师部就在这大殿。华野六个炮团,嗷嗷直叫。可当时,老人家战前有令,龙亭是开封的古建筑,是古迹,是文物,只许枪战,不许炮击……
没说的,上!冲!仗从拂晓打到晚上,战士的尸体一层摞着一层……

斗转星移。
那年。我又回到开封。
楊湖,西岸。
怀着崇敬,怀着异样。走进包公祠。大殿中央,包大人正襟高坐。脚下长几,鲜花斗妍,香烛嬝嬝……仰望包大人。才知道,他老人家前额中央没有月牙儿。可千百年来,戏剧脸谱,他老人家面黑如碳,前额正中一弯瘦月,不正代表包大人包拯内心朗朗。。一弯瘦月,带给黎民百姓的不正是融融月色一派光明吗?为秦女香莲和她一双儿女撑腰雪恨,舍一身刮,龙子龙孙不挠,皇太后不惧,皇上的金枝玉叶不怕……
亲姪包勉,包家血脉,居官犯贪。包拯老大人,铁面黝黑,一声呐喊:开一一铡!

前年。因故我又回到故乡。
绕过龙亭,沿着绿树相夹的水泥路,来到早己久慕的天波楊府。那高大巍然的朱红府门。门前,耸立一排威武的武将,那飞舞着的旌旗,无不彰显着揚氏一门的忠烈豪壮!
伫立在天波府门前。油然热血,奔诵。泪湿眼眶;自老帥楊老令公,幽州一战,魂断李陵碑。老夫人佘太君一直坐镇天波府,运畴维幄,决胜千里。楊门儿孙,直至妇孺,前赴后继,金戈铁马,滾滾硝烟,血溅北疆……
真宗年间,帝赵恒。文有包拯。武有楊家将,双柱擎天,才铺就大宋后世的繁荣,成就了东京汴梁,那个年代的世界第一。然而,公元1101年,徽宗赵佶继位,穷奢极糜,不计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仅有姓有名的女人竟产下八十五名儿女。仅仅二十五年后,公元1126年。钦宗赵桓继位两年。靖康之变,金人大举。汴京繁华,繁华一夜成瓦砾。徽钦二帝被掳北国“坐井观天”,客死五国城……
南宋,赵构移都临安(今杭州市)更是:山外青山楼外楼。歌吹笙箫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了……
一代忠烈岳飞,精忠报國。一梦两犬对言。身陷秦桧囹囿,魂断风波亭……
伫立天波楊府门前,不禁思绪万千,不能自己。面对那披甲戴盔的武将猛士。一时无语,唯一能做的只是向楊家七郎八虎,向我华厦英烈,深鞠一躬……
后来,几十年,禹王台再没去。龙亭,繁塔,铁,闻名遐尔的相国寺……故乡名胜古迹,很多。寻觅它,蓦然回首,它在梦里……
周予9、19草

笔名周予。
1983年学习创作,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加入河南开封作家协会。其散文、小说,一只芦花鸡1、空巢、蓝雾、五角枫、哦,老槐树、枣树的故事、文竹小记、那天,一切都很平常、落叶在歌唱、等作品先后在中央和地方的报纸、文学期刋上发表。1993年,小说稻草人获全国首届冰心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l0月亲赴京师参加颁奖大会;1996年做法人权益报记者。4年后投笔学佛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