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平先生咏昆明西山诗词选

七律·登龙门归来过华亭寺见杨家先辈所献牌匾
谁凿龙门凌绝壁,我来高处望秋分。
莫观沧海浮蓝藻,但见晴岚接乱云。
时值僧尼修晚课,耳闻梵呗颂殊勋。
杨家先辈留牌匾,后代藏书十万斤。
七律·游西山
登上龙门看海时,可怜绿藻染滇池。
徐行石窟寻仙境,放眼高崖望古诗。
风卷残云多向远,洞穿鹫岭更称奇。
西山浓荫秋弥盛,日暮归来腿未疲。

七律·七月初一游西山
登高纵目望昆明,远上西山步履轻。
禅意浓时参鹫岭,桂花香处听经声。
状元妙对悬檐柱,聂耳高歌刻墓茔。
不齿滇池浮绿藻,遥思霞客起幽情。
七律·中元节游西山
列车轻快到高峣,漫步西山遣寂寥。
风送经声传寺院,人行浓荫避尘嚣。
登临古道身犹倦,参拜华亭汗渐消。
时值中元来鹫岭,三支烛火向天烧。

七律·重阳登高
霜染青丝孰可逃,重阳节里效登高。
定睛草海千层浪,侧耳深林万壑涛。
不见江湖行侠客,能防岁月杀猪刀。
青山依旧人先老,气喘如牛又一遭。
七律·游西山过华亭寺
时凭秃笔写昆明,秋末登高最动情。
鹫岭新亭香客老,太华古道晓寒轻。
寺中银杏摇金叶,池里仙泉照佛旌。
知县虔诚曾献匾,天王宝殿占高甍。

浣溪沙·由龙门村抄小路上西山
白露来时暑气穷,密林深处起凉风。溪流滴石响叮咚。
寺院有花由客赏,龙门无锁借云封。三清阁下雾蒙蒙。
鹧鸪天·西山林间小憩
坡陡林深路转迷,鸟声歇处听流溪。不思寺院焚香火,但向龙门步石梯。
披绿荫,倚松枝,人凭清静悟玄机。庄生梦里成蝴蝶,究竟原来谁是谁。

鹧鸪天·登龙门
深窟谁修不计年,三清阁上可摩天。登高远望滇池阔,倚石沉吟心绪闲。
寻古道,跨溪泉,龙门是否住神仙。摩崖石刻难抄尽,寺院钟声绕耳边。
踏莎行·游西山歇足华亭寺
人在西山,钟鸣禅寺,黄花凋谢西风起。烛香袅袅上青天,木鱼敲响经声济。
霜降来时,海鸥归未?滇池消息思无计。深秋莫让大风吹,佛门早带清凉意。

临江仙·龙门村后林间小憩
岭秀枫红秋气爽,清凉弥漫山林。龙门村后绝尘音。步行沿石径,歇足望飞禽。
年老力亏须锻炼,焉能虚度光阴。重游旧地忆兰襟。青山终未老,易老是人心。
定风波·庚子秋日登龙门
翘角飞檐映碧空,悬崖雕凿出仙宫。洞窟通天由鬼斧,高处,龙门昂首望秋鸿。
罗汉峰头堪放眼,消遣,一身热汗遇清风。传说浮名如粪土,然否?凡夫奚必问苍穹。

八声甘州·望滇池
料昆湖清澈数千年,鱼虾戏飞禽。恋一船渔火,两支木桨,几句乡音。堪怨移山填海,厄兆悄来临。绿藻终成患,愧对仙岑。
久倚高崖纵目,待滇池日落,碧水鎏金。石窟通天处,难免动凡心。待何时、无嗔无怨,许老夫、采菊付兰襟。徐霞客,石刊游记,费我沉吟。
附昆明西山景区简介:
彩云之南,滇池之西,绵绵不绝的崇山峻岭,组成了一幅少女仰卧在滇池上的优美画卷,这就是昆明西山。古代称它为碧鸡山,主要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组成,从大观楼上望过去,她的头、胸、腹、腿等身体各部都历历在目,青丝飘洒在滇池的波光云影之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西山又叫睡美人。如果从更高更远的长虫山上看过去,睡美人的形象就更加惟妙惟肖。
在这个峰峦起伏、林木苍翠、 涧流清冽、鸟语花香的大型森林公园里,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 龙门、聂耳墓,以及山麓的普贤寺、杨升庵祠和徐霞客祠等名胜。其中最为称奇的当然是龙门了,三清阁上凿有龙门石窟,而且还就洞凿室,在岩石上雕刻了送子观音、香炉、佛台及骑龙驭虎的神像等,有联云:
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
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只圣手,尽化慈航。
还有一副对联刻在这里也是恰到好处:
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
这些对联都描绘出了开凿于绝壁的龙门,上接云天,下临沧海的气象,不同的人到此都会发出不同的感慨。有一副刻在罗汉崖上的对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就是我同学的曾祖父赵鹤清先生写的(什么叫志存高远?什么叫谦虚谨慎?请君自品)。在“龙门胜境”牌坊外,徐霞客的游记也被刊刻在一块巨石上供游人欣赏。在华亭寺内,我除了看到杨升庵(明代状元,新都人)题写的对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悬挂在佛殿的檐柱上,还看到了我父亲的好朋友杨智明先生的伯父敬献的“天王宝殿”匾额。昆明西山,不仅森林茂密,花草繁盛,空气清新,寺院规模宏大,而且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一个负氧离子浓度和文化含量都特别高的地方,非常值得一游。
作者简介
王艳平,男,云南人。数学高级教师,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几十名学生数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并获得过云南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锦旗一面。去年退休,定居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