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文艺汇演湖南团音乐舞台剧】
《 亮 》
(总编剧、总导演:龙开柏 )
一、演出单位
湖南省大学生代表团
二、剧情来源
1、根据纪实故事而改编。
2、主题来源:
来源于湖南省大学生扶贫扶智“点亮人生”工程,以及长沙师范学院典型经验。
三、连接故事情节的纽带与红线
用红烛突出“亮”的主题:
【1】意寓“点亮人生”工程。
【2】意寓创新、奋斗和奉献精神。
四、剧中植入的背景亮点
考虑到参加全国汇演节目中,很有可能出现较多的扶贫扶智和扶贫助困的同类题材内容。本剧在主题站点上、在内容角度上,特别注意植入了较多的能够足以超出所有大学的——只有湖南独家具有的以下全国性知名元素,以增强竞争性:
1】体现历史性:剪辑植入毛泽东、徐特立、田汉以及长沙师范学校的渊源背景。
2】贴近新时代:剪辑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向全国发出“精准扶贫”号召、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浙江南湖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的背景镜头。
3】概要植入红二方面军从桑植县长征出发的背景。
4】概要植入桑植县为中国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独特重大贡献的背景。
5】植入本剧青年男主人公的汶川大地震抗震救援英雄背景。
6】植入本剧青年女主人公的海归女军嫂背景。
7】本剧特别设置“点亮人生”工程联合党支部活动,形成扶贫扶智与党建活动相结合的创新亮点,与建党100周年有机切入,适合后续开展全国巡演。
8】本剧特别设置党的诞生地南湖红船以及与帮扶对口支援地、与就读南湖所在省份的湖南毕业生,跨区联合开展党建活动和青年知识分子共同参入“点亮人生”工程的创新亮点,适合后续开展全国巡演。
9】本剧在多个上下关联的节点处,设置了红烛的亮丽场景,印象深刻,充满想象力,体现本剧《亮》的寓意和张力。
10】在剧情的开头、中间、结尾,分别运用三首歌曲——《红烛颂》、《天下乡亲》、《初心中国》渲染气氛、强化主题发挥。同时整个剧情配以舞台背景音乐和男女讲诵人讲与诵相结合进行烘托和推进,体现音乐舞台讲诵剧的特点。
(一)剧情开始,先声夺人,用开国领袖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在天安门广场首次唱响国歌的纪实情景,同步配以讲诵人讲述:
这一激动人心的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时刻,也将长沙师范学院载入了特别殊荣的史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词者田汉,正是长沙师范学校创建人、被称为“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同志,用“点亮人生”教育思想造就出来的——让全党全国人民引以骄傲和自豪的学生。
这一情节的植入,将本节目远远置于超出其他大学的高度。
(二)为了使本节目充满习近平新时代特色,剧情在完成上述情节之后,立刻由男女讲诵人出场牵引,向观众提白——
【女讲诵人】:
本剧反映的是,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向全国发出的“精准扶贫”历史性号召,湖南各大学秉承徐特立同志确立的光荣传统,大力实施“点亮人生”工程,与贺龙元帅故里、武陵山国家级连片贫困区、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革命老区桑植县结成对口帮扶对子,与一线帮扶脱贫的军地官兵和干部,同心协作,留下了一串串感动人心的故事。
【屏幕同步出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与村民座谈的剪辑画面】
【接着,大屏幕同步提字】:
本剧《亮》,根据纪实故事而改编。
舞台音响即进入剧情烘托性“红线”歌曲《红烛颂》
【歌词如下】:
你的微笑 荡开清风
你的关怀 洒落细雨
你的身躯 化做云梯
你的思想 融入春泥
你是一部厚厚的书
我愿用一生来读
你是一棵参天的树啊
永远牵着我的路
你美好心愿的全部啊
是燃烧生命的红烛
生命的红烛
(三)演员上场演绎,立刻出现第一个扣人心弦、勾人心魂的泪点——
【大屏幕播放情景(镜头,本编剧组已经摄制留存)。讲诵人同步深情地旁白。音乐烘托情景。】:
【男讲诵人】:
画面上纪实的,是45岁的桑植县革命老区独腿残疾人龙爱军,冒着刺骨的寒冷,一瘸一瘸地在水田里赶着耕牛犁田,深深的田泥和冰冷的田水,将他残缺的身体湮没了半个身子。这种场景,让我们每个人触目惊心,催人泪下。武陵山革命老区贫困群体的生活境况,把我们带回那烽火岁月。
【到此,转换音乐风格,播放歌曲《天下乡亲》(可下载此歌曲)】
【女讲诵人同步】:
地处大湘西武陵山连片国家级贫困区的桑植县,——是贺龙元帅故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集革命老区、特困边远山区、白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于一身。
【男讲诵人】:
这个总人口不到10万人的小县,参加红军的人数却达5万余人,为革命牺牲的人数达1万余人,牺牲的人数占了全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四)本剧情中,注意设置泪点、亮点、剧情过程的小高潮、结尾的创意高潮。
1】残疾人龙爱军犁田情景极具观众震撼感和“泪感”
(屏幕显示场景,已拍摄好)
2】主人公王红烛“别幼子”的揪心场景。
3】贫困户男主人公龙爱军家天黑遭暴风雨袭击的场景。
(剪辑暴风雨场景,由大屏幕烘托性显示)
4】“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在全国首创。
五、主题立意与结构
紧扣三个紧密结合:
1、红色历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心任务紧密结合。
2、青年大学生创新、奋斗、奉献的汇演活动主题要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结合。
3、建党100周年与扶贫扶智的“点亮人生”工程紧密结合。
六、主要人物体现青年大学生年龄段
1、男讲诵人
(20岁左右,青年学生。要求形象好,普通话音质好,表情阳光)
2、女讲诵人
(20岁左右,青年学生。要求形象好,普通话音质好,表情灿烂)
3、方 向:(23岁,男,留校大学生,师院党委书记特别联络员、“点亮人生”工程联合党支部书记)
4、向红船:(23岁,女,留校大学生,校长特别帮扶助理、“点亮人生”工程联合党支部副书记)
5、曾希望:(28岁,长师毕业生,率部进入汶川大地震灾区救援英雄,现任某部驻村帮扶队长、村委第一书记、“点亮人生”工程联合党支部组织委员)
6、王红烛:(26岁,海归女老师军嫂,曾希望妻子、“点亮人生”工程联合党支部宣传委员)
7、李南湖:(特困户龙爱军女儿龙亮亮杭州读研的同学,女,22岁,“南湖红船会”成员代表、“点亮人生”工程联合党支部成员)
8、邓悠悠:(特困户龙爱军女儿龙亮亮杭州读研的同学,女,22岁,“点亮人生”工程党支部成员)
9、张粒粒:(18岁,女,中共预备党员,特困户龙爱军女儿龙亮亮一对一支助对象、留守贫困高三学生。会议场地提供者,会议特邀代表)
10、龙亮亮:(21岁,女,特困户龙爱军女儿,经长师“点亮人生”工程支助而毕业的武陵山老区贫困生、杭州某大学在读研究生、“点亮人生”工程联合党支部驻浙江“南湖红船会”联络员。本次会议请假。)
【其他人物处理】:
◆贺家园
(42岁,盲人,贫困户男主人公龙爱军的妻子)
【由“向红船”扮演者化妆演绎。不占名额】
◆庹桑枝
(80岁,贫困户男主人公龙爱军的母亲)
【由“邓悠悠”扮演者化妆扮演,不占名额】
◆毛春花
(58岁,女主人公王红烛的母亲)
【由“李南湖”扮演者化妆演绎。不占名额】
◆龙亮亮
(21岁,女,特困户龙爱军女儿,经长师“点亮人生”工程支助而毕业的武陵山老区贫困生、杭州某大学在读研究生、“点亮人生”工程联合党支部驻浙江“南湖红船会”联络员)
【不出场,只在屏幕上显示】
◆女主人公王红烛的两个婴幼儿【由玩具替代。不占演员指标】
七、具有高点站位的开头和艺术感染力的结尾
1、开头。
1】剪辑合成毛泽东主席用湖南话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镜头。
2】剪辑合成开国大典中天安门广场第一次升国旗、唱国歌的镜头。
3】用上述情节,引出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歌词作者田汉与长沙师范创建人、“延安五老”之一徐特立的渊源。
2、结尾。
用具有视觉场面冲击力、注入湖南省大学生“点亮人生”元素和建党百年的喜庆气氛,提升本剧主题。
1】设置了大型红烛亮堂的场面。
2】用横幅打出:特立精神,点亮人生。建党百周年,奋进新时代。
3】音乐烘托。
4】在主题歌《初心中国》中谢幕。
——————————————————————————————————————————————————————————
●
【正剧开始】
【大屏幕剪辑播放】
1】开国领袖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镜头及声音。(剪辑合成)
2】接着播放天安门广场首次升国旗、唱响国歌的纪实情景。(剪辑合成)
3】男女讲诵人同步上台。
【男讲诵人】:
这是一幅全国人民百看百新的动人镜头。
【女讲诵人】:
这是一首中华民族扬鞭奋起的前进之歌。
【男讲诵人】:
每当人们重温共和国诞生的历史镜头的时候,谁能想到,这里还深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神奇佳话。
【女讲诵人】:
那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开国领袖毛泽东
【男讲诵人】:
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词者田汉
【男女讲诵人】:
正是被称为“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同志,用“点亮人生”教育思想造就出来的——让全党全国人民引以骄傲、引以自豪的卓越学生。
【大屏幕滚动提字“亮”,并伴随显示巨型红烛闪亮。】
【音乐《红烛颂》轻轻响起】
【女讲诵人】:
本剧《亮》,反映的是,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向全国发出的“精准扶贫”号召,湖南省各大学秉承徐特立同志留下的光荣传统,弘扬国歌精神,大力实施“点亮人生”工程,与贺龙元帅故里、武陵山国家级连片贫困区、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革命老区桑植县结成对口帮扶对子,与一线帮扶脱贫的军地官兵和干部,同心协作,留下了一串串感动人心的故事。
【屏幕同步出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与村民座谈的剪辑画面】
【之后,大屏幕同步提字】:
本剧《亮》,根据纪实故事而改编。
舞台音响《红烛颂》的音响渐渐升高,唱起——
你的微笑 荡开清风
你的关怀 洒落细雨
你的身躯 化做云梯
你的思想 融入春泥
你是一部厚厚的书
我愿用一生来读
你是一棵参天的树啊
永远牵着我的路
你美好心愿的全部啊
是燃烧生命的红烛
生命的红烛
【大屏幕播放 桑植县独腿残疾人龙爱军在刺骨寒冷的水田里,依靠半截身体犁田的情景镜头】
(镜头,本编剧组已经摄制留存)
【讲诵人同步深情地旁白。选择烘托情景的音乐】:
【男讲诵人】:
画面上纪实的,是45岁的桑植县革命老区独腿残疾人龙爱军,冒着刺骨的寒冷,一瘸一瘸地在水田里赶着耕牛犁田,深深的田泥和冰冷的田水,将他残缺的身体湮没了本身。这种揪人的场景,使我们触目惊心,催人泪下。武陵山革命老区贫困群体的生活境况,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老区人民在呼唤,帮扶责任大于天!
【到此,转换音乐风格,播放歌曲轻唱《天下乡亲》】
(音量不影响讲诵人讲诵的声音)
【大屏幕播放桑植县破旧的村景剪辑画面(本编剧组可以提供原始镜头,也可另行剪辑合成相关镜头)】
【女讲诵人同步】:
地处大湘西武陵山连片国家级贫困区的桑植县,——是贺龙元帅故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集革命老区、特困边远山区、白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于一身。
【男讲诵人】:
这个总人口不到10万人的小县,参加红军的人数却达5万余人,为建立人民共和国牺牲的人数占了全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拉幕。换场景为残疾人贫困户龙爱军破败简陋的茅屋】
【演员上场演绎】
【大屏幕提字】:
第一场:汶川英雄扶贫遇阻
【场景】
1】龙爱军家破败的茅屋,上面的茅草及墙壁,这里漏一条缝、那里漏一个洞的样子。屋里摆着一张破旧的硬板木床,挨着床头一张烂书桌,地上四条旧木凳。
2】时间:天麻麻黑的时分。
【曾希望(出场)】(肩上扛着一袋米,一只手用白色薄膜袋提着一大捆红蜡烛。一边朝着贫困户龙爱军家门口走来,一边还在老远的地方就大声地喊):
——龙爱军!爱军啦,我曾希望又来啦!爱军!爱军!
【大屏幕提字】:
曾希望,28岁,长师毕业生,某部年轻军官,在汶川大地震期间率部深入藏区抗震救灾第一线,荣立三等功。自愿要求到革命老区桑植县担任帮扶队长、驻村第一书记,“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组织委员。
【龙爱军(出场)】(正陪着80岁的老母庹桑枝、42岁的盲人妻子贺家园在家门口小凳上坐着。庹桑枝、贺家园面前分别放着一根拐杖。听见曾希望的喊声,连忙催促老母亲和妻子进屋躲起来):
——曾书记又来了!你们快起来!快起来!进屋躲他!躲他!
【情景处理】:
(龙爱军老母和妻子,很不情愿起身的样子。)
【龙爱军】(拖着自己一条残腿,一拐一拐的移动,霸蛮地将两人提起来):
——快点!快点!
1】龙爱军一拐一拐,用手推着两人往屋里走。
2】老母和妻子一手撑着拐杖,一边不住地回头,朝向曾希望,恋恋不舍地进了屋。
3】龙爱军将门关上了。
【大屏幕提字】:
贺家圆,42岁,盲人,贫困户龙爱军妻子。
【由“向红船”扮演者化妆演绎】
庹桑枝,80岁,贫困户龙爱军母亲。
【由本剧中的“邓悠悠”扮演者化妆扮演】
【曾希望】(脖子上搭着一块白色毛巾,大汗淋漓。走到龙爱军家门口,将肩上的米袋和手上提的红蜡烛放在地上。一手用毛巾擦汗,一手“砰砰砰”地敲门):
——爱军开门!爱军!爱军啦,你家不是经常停电吗?我给你送蜡烛和大米来了!快开门啦!
【庹桑枝】(“吱嘎”一声,从里屋把门打开,驼着背,撑着拐杖,满头白发,一手拉着曾希望的手,嘴角颤颤咧咧地说):
——曾书记,你进屋,进屋。
【曾希望】(进到里屋,走向床边,屋里明明暗暗)
【龙爱军】
1】(下半身放在被窝里,上半身斜斜地靠在床头。)
2】(右手握着一葫芦米酒,咕噜咕噜地喝闷酒。一脸的不高兴):
——你又是来劝我搬家的吧?!你走!走!走呀!谁愿意搬谁搬!喂猪的地方,种菜的地方,放农具的地方,要什么没什么!要我住到高楼大厦里去,你想要我全家的命啊!
【曾希望】:爱军你听我说。。。。
【龙爱军】(没等曾希望说完,从床上翻下身来,一拐一拐,趁着酒劲,用手将曾希望往门外推):
——你走!走!别烦我!
(说着将曾希望推出门外,“乒乓”一声,将门关上了)
【曾希望】
1】十分颓丧地,一走一回头,委屈的眼泪差点索索地流下来,连忙用毛巾去揩眼睛。
2】离开龙爱军家门口,天色近晚,曾希望从口袋里取出一支红蜡烛,点亮。呆呆地站着。
【歌曲《红烛颂》,轻轻唱起】——
你的微笑 荡开清风
你的关怀 洒落细雨
你的身躯 化做云梯
你的思想 融入春泥
你是一部厚厚的书
我愿用一生来读
你是一棵参天的树啊
永远牵着我的路
你美好心愿的全部啊
是燃烧生命的红烛
生命的红烛
3】曾希望站在远处,伴着歌声,一手点着蜡烛,一手取出手机,给远在省城长沙师院当老师的妻子诉苦。
【曾希望】:喂!老婆,我实在憋屈!今天已经是第三次被龙爱军赶出门啦!当年汶川大地震,我率部救援一线,都没遇上这种情况。
【曾希望妻子从电话那头传来清晰地声音】:喂!希望,你辛苦了。老百姓对搬迁,肯定有难言之隐。你别急别急!还有我呢,我想想办法!想想办法。。。。
【曾希望】:还有什么办法?快说!喂——!喂——!快说呀。。。。你。。。。你!哑巴啦?
(电话那头,突然没有了声音)
【拉幕。换场景。曾希望岳父家】
【大屏幕提字】:
第二场:海归军嫂代父出征
【场景】:
1】里屋,一个3岁多的男孩一边“砰砰砰”地猛力敲门,一边大声哭喊:
“放我出去!放我出去!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反复地哭喊,喊得人心酸,喊得人心碎。。。。)【预制哭喊声】
2】大门边,曾希望58岁的岳母毛春花,抱着还未断奶的孙子,不住地摇晃着,拍打着,哄着。。。。
【婴儿,用玩具婴儿代替】
【“毛春花”由“李南湖”扮演者化妆演绎】
3】婴儿大声地、反复地“哇哇”哭叫,与里屋哭喊敲门的小孩,哭声交织在一起。场面很揪心。。。。
【王湘江】(在屋里一口箱子里,不停地翻弄着什么)
【大屏幕提字】:
王湘江,曾希望岳父,63岁,退休军人,现受聘“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顾问。
【王红烛】(站在门边,身旁放着一口大大的行李箱,一边用手拿着奶瓶喂着哭闹不止的婴孩,怎么也哄不住哭声;一边朝向父亲喊着):
爸!爸!你还在翻找着什么?!开车时间快到啦!您帮妈妈哄哄孩子。
【大屏幕提字】:
王红烛,26岁,海归女军嫂,长师年轻教师,曾希望的妻子。现任“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宣传委员。
【此时,两个孩子的哭声,渐渐变小】
【王湘江】(急忙走过来,嘴里说着):
来啦来啦!我在找两件宝贝呢。(说着,用手伸过来)
——红烛你看:你就要到武陵山老区扶教扶贫去了,老区人民从今天有了一对比翼双飞的夫妻扶贫干部,你是我们家海外留学回国的大知识分子,又是一名军嫂,共产党员,爸爸呢,也算是老军人了,今天没有什么送给你,就这两件宝贝。快拿着!
【王红烛】(一件一件接过父亲送过来的物品):
——爸,这是您在部队获得的立功奖章啊。(用手提起来,面向观众)
【王湘江】(满面笑容地):对呀对呀!
【王红烛】:爸,这是我们学院“点亮人生”工程联合党支部发给您的顾问聘书啊。(用手展开聘书,面向观众)
【王湘江】是啊是啊!爸爸老了,不能随你前去,你工作中遇上难题了,就看看它们,办法就来了!
【王红烛】:谢谢爸爸。(说完,齐刷刷立正,分别向爸爸妈妈敬了一个军礼)
【王湘江】(把手一挥):走吧,走吧。我女儿这是花木兰代父出征去啰!
【王红烛】(弯腰去开箱子,将父亲送的礼品放进去,拉上拉链,提起箱子,转身开门):爸爸妈妈再见!
【此时,两个孩子又感应似的,大儿子在敲门哭喊着妈妈妈妈,小婴儿大哭不止】
【在哭喊声中,拉幕】
【舞台音乐烘托】
【大屏幕提字】:
第三场:烛光闪亮党旗红
【场景】:
1】时间:傍晚十分。天气阴沉。
2】会场地点:特困户龙爱军女儿龙亮亮一对一支助对象、留守贫困高三学生家的堂屋里。
3】正墙上悬挂着鲜艳的党旗。
4】镜头显耀处,悬挂着大幅横幅——
“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扶贫扶教暨乡村振兴诸葛会
5】横幅下方贴着一幅标语——
欢迎浙江在读研究生“南湖红船会”党员同学献技献策!
6】大家围绕一张办公桌坐下,每个人面前非常醒目地摆放着一份——“扶贫扶教暨乡村振兴献策书”
【音乐烘托具有党建工作特点的乐曲】
【大屏幕播放】: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到浙江南湖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的剪辑合成画面)
【方 向】(坐在会议中央主持):
现在,我宣布,“‘点亮人生’工程联合党支部扶贫扶教暨乡村振兴诸葛会”开始!
【大屏幕提字】:
参加“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扶贫扶教暨乡村振兴诸葛会的人员有:
【方 向】:(23岁,男,留校大学生,师院党委书记特别联络员、“点亮人生”工程(跨省)联合党支部书记)
【向红船】:(23岁,女,留校大学生,校长特别帮扶助理、“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副书记)
【曾希望】:(28岁,长师毕业生,率部进入汶川大地震灾区救援英雄,现任某部驻村帮扶队长、村委第一书记、“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组织委员)
【王红烛】:(26岁,海归女老师军嫂,曾希望妻子、“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宣传委员)
【李南湖】(特困户龙爱军女儿龙亮亮杭州读研的同学,女,22岁,“南湖红船会”成员代表、“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成员)
【邓悠悠】:(特困户龙爱军女儿龙亮亮杭州读研的同学,女,22岁,“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成员)
【张粒粒】:(18岁,女,中共预备党员,特困户龙爱军女儿龙亮亮一对一支助对象、留守贫困高三学生。会议场地提供者,会议特邀代表)
【龙亮亮】:(21岁,女,特困户龙爱军女儿,经长师“点亮人生”工程支助而毕业的武陵山老区贫困生、杭州某大学在读研究生、“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驻浙江“南湖红船会”联络员。本次会议请假。)
【方向】(站起身):同志们!今天这个会议开得非常有创意,非常有意义。首先,我代表“点亮人生” 工程联合党支部,向不远千里来参加会议的浙江“南湖红船会” 在读研究生党员同学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会场人员:兴高采烈,热烈鼓掌】
【方向】:第二,我要向为今天会议提供特殊场地的张粒粒同学,表示感谢!(说完坐下)
【会场人员:兴高采烈,再次热烈鼓掌】
【张粒粒】(站起身,先向大家深深地鞠躬致意,坐下)
【向红船】(站起身):同志们,我提议:请张粒粒同学介绍一下她的经历。大家欢迎!(向红船坐下)
【会场人员:兴高采烈,再次热烈鼓掌】
【张粒粒】(再次站起,向大家鞠躬后,深情而感恩地诉说):
——各位尊敬的党员,我是一个可怜的女孩,我在7岁时,父母不在了,与7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过早地尝尽了人生疾苦。
1】(刚说到这,禁不住悲从中来,声音不住地哽塞起来。)
2】与会人员也跟着悲伤,有的在揩眼睛的泪水)
【张粒粒】(一边哽塞,一边说):就在我准备辍学的悲伤时刻,是受到“点亮人生”工程负责人王红烛大姐姐长期支助的龙亮亮同学,自己省吃俭用,将王红烛姐姐支助给她的生活费用,每个月都挤出一大部分转寄给我,使我得以继续读书和快乐成长,现在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说完,又向大家鞠躬)
【会场人员:转悲为喜,再次热烈鼓掌】
【方向】:下面,请副书记向红船同志代表党支部,接收联合(跨省)党支部驻“南湖红船会”联络员、受“点亮人生”工程支助的在读研究生龙亮亮同学,让红船会同学转来的“扶贫扶教暨乡村振兴献策书”。
【李南湖】(站起,从桌上拿起一本用A4纸打印好的、封面红色硬壳纸装订的“献策书”,走向向红船。
1】(向红船就地站起。)
2】(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完成接收。)
【邓悠悠】(正在此时,忽然站起,大喊道):不好了!不好了!天要下大雨了!
【大屏幕显示】:
天色乌云翻滚的情景(事先剪辑合成)
【大屏幕显示】:
(与会人员坐在凳子上,纷纷侧过身来,朝向门外,个个在窃窃私语起来)
【舞台音响】:
雷声大作的情景(事先剪辑合成)
【大屏幕显示】:
暴雨滂沱、倾盆而下的场面。。。。(事先剪辑合成。有暴雨加冰雹的场面最佳)
【曾希望】(忽然站起来,用力拍打着大腿,大喊):
——不好了!龙爱军家房屋危险!要出大事啦!我必须马上去!
【向红船】(站起身):且慢!同志们请安静!坐好。(大家回身坐好,静下来)
【向红船】(面朝方向的主持人座位):方书记,我提议,会议转移到龙爱军家去开。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去!
【方向】:我同意!马上走!
【张粒粒】(站起来):慢!现在暴雨铺天盖地,天又黑了,怎么走?你们稍等,我去乡亲们那儿借来手电和雨衣,再走。
【在音响和大屏幕显示的雷鸣电闪中,拉幕,换场景】:
【屏幕提字。讲诵人同步旁白】:
【男讲述人】
倾盆的大雨,还在下个不停。。。。
【女讲述人】
满天的大风,还在刮个不停。。。。
【男讲述人】
一道道共产党员的背影,在几束手电光的照射下,消失在茫茫的夜雨中。
【场景】:
【曾希望】(在离龙爱军家老远的地方,在夜色大雨中,放开喉咙大喊):
龙爱——军!龙爱——军!你们别慌,我们来啦!
【屏幕提字。讲诵人同步旁白】:
“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全体成员,将手电一齐照射过去,只见龙爱军一手拉着80岁高龄、撑着拐杖的母亲庹桑枝,一手拉住撑着拐杖的盲人妻子贺家园,站在漏雨的屋檐下,瑟瑟发抖。
【贺家园】:恩人!你们咋来啦?路上危险啊!
(一把抓住曾希望的手,紧紧地握着,不肯放松,嘴里说道):
——我们搬!我同意搬迁!
【庹桑枝】:快进屋!进屋。
【王红烛】:奶奶,爱军呢?
【庹桑枝】:我儿病了,躺床上呢。
【曾希望】:大家先进屋,我去把烛点亮。
【场景】:
大家一起把手电光往漆黑的屋里照。。。。
【龙爱军】:曾书记啊,我对不起你。我身体还撑得住,这灯,应该我来点。
【特别情景烘托。屏幕同时提字。讲诵人同时旁白】:
龙爱军伸手去床底下摸出三支红蜡烛,点上。顿时,整个小屋亮堂起来。
屋顶上,漏风漏雨不住地飘下来。。。。“点亮人生”工程联合(跨省)党支部的人员,将自己的雨衣脱下来,穿到80岁高龄的庹桑枝身上,又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给龙爱军的盲人妻子贺家园穿上。
【舞台音乐:轻声播放歌曲《红烛颂》】
【龙爱军】:恩人啦!你们都来得好。我这家不像家的,连几条坐的凳子都没有,没啥招待你们呀!我就给大家看一样东西。
——(说着,去枕头下摸出一块红布,放到烛光下,小心翼翼地打开。)
【方向】:老乡,这。。。。是?
【龙爱军】(猛力地咳嗽,一边说):
这是我女儿被批准入党那天,大学党委领导发给她的党员证。
【场景:预先准备好一本党证】
【龙爱军】(咳了一声嗽,介绍说):
我女儿反复叮嘱我,要保管好。还说,我们家里穷得叮当响,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这本党证,算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了。我于是把它放在枕头下。
【龙爱军】(咳了一声嗽,接着又说):
你们看,我家里到处漏雨啊【用手指了指茅屋的四周】,没有一个地方安全的,这枕头下放着,我心里踏实。每当我遇上甭事烦心事长什么疙瘩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心里有了依靠,暖暖的呢。
【说完,龙爱军掀开盖在床上到处露出大窟窿的烂被子,吃力地用手撑起身子,霸蛮地走下床,脚,一拐一拐地,去取墙边的拐杖。。。。】:
【方向】(一手去牵起庹桑枝的手,一手去牵起贺家园的手。)
【向红船】(一手去牵起龙爱军的手。)
【方向】:同志们!我们的责任重啊!
【全体人员】:责任重于泰山!
【方向】:我们的方向准啊!
【全体人员】:精准扶贫,扶贫扶智!
【方向】:我们的旗帜红啊!
【全体人员】:创新奋斗,带头奉献!
【特殊场景处理】:
1】独腿残疾人特困户主龙爱军,自始至终撑着拐棍,身体一歪一歪地样子。
2】龙爱军80岁的老母以及盲人妻子,自始至终撑着拐棍,身体被冷得直打哆嗦的样子。
【拉幕。换场景。全体演员包括男女讲诵人一起上】
【情景处理】:
一、播放主题尾歌《初心中国》
【歌词如下】
【作词:龙开柏(本剧总编剧)】
最初那只船,从不离开水
最初那盏灯,亮着不忘本
最初那面旗,绣成了民族魂
最初那颗心,刻成了中国印
山路水路跟着你走
大事小事围着你说
走着走着就成了风雨同舟
说着说着就成了知心朋友
红烛一盏盏
故事一箩箩
红旗飘飘领飞雁
拳拳初心映山河
知冷知热你最懂我
芝麻开花百姓欢歌
开着开着就开出花好月圆
唱着唱着就唱出我爱中国
梧桐一排排
凤凰一窝窝
同心播种新时代
红莲盛开千万朵
啊!你一朵,我一朵
千万颗初心在绽放
灿烂的星空在闪烁
◆
二、场景设计
(一)舞台大屏幕再次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南湖红船的录像片片段。
(二)全场站成三行,每行相隔一定距离:
1、全体演员并排站在舞台中央,每人手持一支点亮的红烛,在《初心中国》歌曲声中谢幕。
2、男女讲诵人(要求形象好),站在第二排,手举红底白字横幅,排成两行文字内容——
【第一行内容】:特立精神,点亮人生!
【第二行内容】:建党百周年,奋进新时代!
3、贫困户主龙爱军、母亲庹桑枝、妻子贺家园三人站在最前排:
1】龙爱军继续扮成独腿残疾人,一拐一拐地上下身子不对称,站在最中间,手捧点亮的大型红烛。
2】龙爱军80岁母亲庹桑枝,拄着拐棍,手捧一支点亮的红烛。
3】龙爱军盲人妻子贺家园,拄着拐棍,手捧一支点亮的红烛。
【到此剧终】
- 龙尤,原名龙开柏(白)。电视栏目《红烛中国》总制片、总编剧、总导演;湖南烛光文化传媒董事长。先后公开发表各类作品数百万字,其作品构思独特,语言表达方式意味深长,读来耐人寻味,风格独成一体,在全国拥有广泛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