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作者 / 黎落(湖北)
路两边长长的行道树
都从别处迁徙过来
我每天经过它们回家
它们都会离家更远一点
公路迎来送往
我走在死亡的路上
风推送绿叶
在匍匐的神面前
【捍士读】诗人的现场感置身得很实“请看一三七句”,“新发现”也很有力“看二四六行”——《慈悲》的由来。

在山中
黎落
那不是荒径,它的盘踞让我生出错觉
仿佛一只大鸟,在灰白的棋盘上露出厄运
它用捆绑,让一座山轻如鸿毛
侧身而过时,我们如此亲近
它用缓慢的流淌辨认我。那种土腥的,夹紧尾巴的口音
一点点吐出
它尾随我走进山中,用植物的花瓣把我钉在那里
这个局外之人,它诱拐我
犹如一个敌人
【萦之读】读《在山中》,最大感受是,诗人黎落用空间写时间。一条路在山中蜿蜒,其实是时间的缓慢流淌。一条路荒芜,其实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某种文明的衰落。诗人围绕荒径,用荒芜写繁华,用轻写重,用错觉写清醒,用厄运写鸿运,用缓慢写速进,用局外写局内,用敌人写亲近。显性的现实场景,和隐性的过往,对比中张力十足。沧桑巨变,尽在山中一荒径。在空间看见时间,诗意饱满厚重。诗人和路,都是无限空间无穷时间的一个点,此刻,都在尘世之外,是个局外人,如此亲近。植物的花瓣,是荒径的生机,是湮没历史长河中的,掉落在草丛里的星星。诗人被它们打败。优秀的诗人,在细微处,看见命运,发现真相。一次空间之旅,也是一次时间之旅。

我们的夜晚
黎落
风是软的。我们躺在麦田里
水声在跟我们说再见,它要去的远方
有一片辽阔的忧伤
我们很年青,星空很高远
这是神秘的时刻
消失的事物会重现
譬如你,从我身体的内部出来
骑着单车,一路把铃铛摇的哗啦啦响
声音震开思想的栅栏
使一个中年人能够在漆黑的夜晚
偶尔看到光芒
【黄文庆读】与其说是夜晚,不如说是独立出尘世的自我时刻。异象、异境、异幻纷纭出现,爱或新我如蛹化蝶地诞生,并且冲破栅栏和黑夜而成功突围。

时间上的补丁
黎落
风速降下来
暗影一再加深
走在暮色里。不说出欢喜和忧郁
所见物事收回锋芒
寂静,是一捧蓬松的棉花糖
蝉声再一次弹起
世界重归完整。白天未曾留意的香樟树
香气摇荡,是谁爱着的姑娘
【水刃读】它无形,却仿佛又形影不离;当它完成了遮掩,便无限空荡!(水刃)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黎落
我没有被旧的事物领走
没有被装在套子里寄往远方
落雨时,没有砸进一朵花的深处
我凝视自己,像陌生人
对着墙壁说爱
像黎明过后黑夜汹涌的潮水
我是你一个人的,也是我一个人的
是石子跳下崖壁一瞬间的圆润
是一个手势
停在半空的最后三秒
【哑榴读】
我没有。我没有。矛盾,对立,交锋。雨水,没有砸进一朵花的深处。这一句,对立面强加给自己的观念,虽然委曲,不堪忍受,但是能够宽容,理解。等于说,虽然淋了雨受了伤,雨渗不进灵魂。爱是尖锐的矛箭,偏遇无敌的盾墙。
陌生人对墙壁说爱。缺少交流,有了隔膜。观念不同导致爱的方式不同,说再多对方依然不肯接受。而是,爆发了。爱,思想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彼此,找到渲泄的合理时机。找到打通彼此心灵的钥匙。黑夜的雨是行程,是忍受和忘却的过程。汹涌是水到渠成的黎明进一步释放。
这一句:“石子跳下崖壁一瞬间的圆润”。跳崖壁者,遇见不得不跳之事。一念之间,跳下去,尖锋皆失,圆骨凸露。是人的思想和谱,成熟。也是一种勇气使然。失之高寒,得之低暖。
一个手势停了三秒,是思想得出了最终结论。
我是你一个人的,也是我一个人的。这句表白,是对独立、自由相爱的人的最终肯定。没有这种独立,自由,爱情会装入俗套,会度日如笼,会臣服如奴,一日复一日便失去了感觉。极好的一生,是思想成熟的标志。
这首十行小诗,一行紧扣一行。跳动情绪却不受情绪控制,不为情绪折腰。彰显自我却不张扬。内部结构密实而有弹性,呈现很大的张力。

端午是个透明的日子
黎落
我反复观察一粒米
它那么小,是怎么住进了一位菩萨
又是怎么把庙宇铺的遍地都是
我来到打谷场。看群山巍峨,一条条透明的水
翻滚。跳跃。阳光闪闪发亮
一种宁静和辽阔让我垂泪
我正好看到了你,先生
陡峭。安详。随一纸苇舟远去
我只能看着你。像一粒米汇入更多的米
一片雪落进雪的深处
我在一个人的睡眠里睡下
有风声过耳,哗啦呼啦
【吕本怀读】
端午有粽子,而粽子离不开米,或许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诗人才用米这个物象来呈现端午,并因此而“反复观察一粒米”。
在他眼中一粒米也是一个宇宙:“它那么小,是怎么住进了一位菩萨/又是怎么把庙宇铺的遍地都是。”虽然这在事实上不可能,却也无法排除其在意识里的可能性。而一旦一粒米有了如此辽阔的纵深,它与端午之间,与端午的起源人屈原之间,显然可以具有更紧密的链接,并可因此想象先生也是一粒米,并始终存在于人民之中,数千年来一直为人民所敬仰、所纪念。
诗中的物象主要有三个:一粒米——水——一纸苇舟,三者因屈原而得以高度统一,并因此各自升华为意象。其中,一粒米既是最重要的物象,也是最重要的意象,所有想象与呈现都由它出发,并最终又回到它。而因这一粒米,读者不但可感受到屈原本身以及人民对其情感的朴素,而且还可见证屈原这个人以及人民对他的情感于我们这个民族的重要性。
就表达而言,这首诗有明显的意识流风格,联想与想象是其主要表现手法,并且,这些联想与想象还让人觉得特别自然、亲切,合情,合理。此外,这首诗还有较强的画面感与现场感,这说明作者有较强的情境还原能力

城市左右
黎落
我深谙不着边际的荒芜
盘子空着,他们拿走唯一的苹果
并用刀叉刻下:到此一游
矛盾日趋尖锐。这城市
正因庞大而洋洋自得
我孤身一人,穿过地铁步入原野
有时会觉得忧伤,仿佛天空垂下它宽大的衣袍
有时又会释然。那守着
麦田的稻草人
也守着空阔
【谢方生读】一首思想内容深刻的作品。作者推出一片象征的森林,令人目不暇接,从中看到这座城市的病态。

梅下
作者/黎落(湖北)
直到雨将我们湮没
我们都没有戴帽子。雨的花瓣往下滴
钟摆的哒哒声,一阵紧似一阵
有一小会,我看你
出神。发呆。梅子尚青,镜里你多年轻
当你低头,总有玻璃的碎片闪啊闪
不能再往前了。蝴蝶已盖住我身体
我也不能再想你,所有气力都给了绽放
现在,我只想多待一会
【又一村读】
在梅树下等花开,等一个人,等一次轮回。雨的花瓣——往下滴——钟摆的——哒哒声,节奏感如此美妙。“镜里你多年轻,当你低头,总有玻璃的碎片闪啊闪”,镜子是一种隐喻,有时通达最美好的年华,当你“低头”(可理解为忧郁、伤感),“我”就看到了一地玻璃碎片。“我不能再想你,所有的力气都用给了绽放”,每一段都有佳句,给人惊喜,如饮美酒,让人陶醉。

空镜子
黎落
从此。终于可以
向一朵白雏菊要色彩
水的钟声
沙的鸣鸟
穿越壁垒,也都可以得到
我从别处来到这越来越明亮的悬浮
并置身其间。
【左非读】:他的《空镜子》有一种神秘,仿佛生命的真谛,他可以穿越空打开明亮的悬浮。

早晨的草地
黎落
草尖上走着无辜的羊群。阳光没有全开
几朵无名的野花等待推窗手
长椅空着,有风路过,它频频暗示
定是替我想起了什么。
这个春天,总有事物被善变之人遗忘
万物呈现蓬松的状态,没人打扰
没人惦记。鸟的脚步更加从容
走在屋顶,就像走在王的国土
一切都是刚好
日子是初生的,草地也是,我也是
我们领走最早的弥撒。神在天空看着
【春染新绿读】
善意的草地、无辜的羊群、阳光、野花,一切都静谧安好,一颗诗心却不能宁静,空的长椅、路过的风一再暗示这个春天的失落。风从容,鸟从容,羊从容,一切都是初生的样子,这的确是个理想状态,善变之人是不是该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对世界、面对万物呢?这便是由诗作引发出来的思考,它贵在善于跳出窠臼,找回诗与人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独特意象构建起来的意境引领读者思考。

每朵云都下落不明
黎落
悬浮之物就是这样。譬如:花朵。声线。白发
常常会落入看不见的低处
如果换一种温和的表述:
“悲伤如此庞大,好像永夜
你在其中。看不见自身。”
真相是,你不得不醒着
让迷雾将你包围
直到你成为它的一部分
【水刃读】物像的转换形成意境,因为它有着内在的结构,所以从“悬浮”,到“直到你成为它的一部分”自然得体,仿佛令人感受到了那一掷地有声!